关于创作“荒漠信仰”的感想
2019-01-15张小玄
张 慧 张小玄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创作过程
画面两个人物居于偏中位置,因为想表现人物表情和皮肤质感,所以我采取半身近景横构图。将画面处理成黄色暖色调,使画面色调更加协调。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画面光线是散乱的,我将光线聚集在主题人物的脸部,以及前后两个人物有所区别对待。手比起其它却更加突出,左边随着背篼的消失则愈虚化。后面这个年纪较大的妇女,原本她的背篼很低,通过主观的处理把背篼安排的更高了是为了用背篼的暗衬托出前面妇女脸部的亮。暗面处理有虚实,暗面也有微妙的光线处理。这样下来整个画面就能突出主体传递思想。
年轻妇女一手拿佛珠,另一手便搭在她的右腹上,露出半截。起先是这样考虑的,在整个一大片暗面中需要这个手来打破暗面,以至于不会太空洞。画上之后,貌似便没有起什么作用,反倒使暗面不统一。考虑之后,决定把手去掉,将其改成后面一妇女的衣服,这样一来人物之间的穿插有了,画面空间感也加强了。
对于背景的处理,我真是反复斟酌了许久,起先画的是草原,草原深处是雪山和蓝天。草原采用的是深黄色,颜色较艳,考虑到画面的不融合以及自己对于刻画草的不足,最终换成沙漠,浅黄灰色。出乎意料,画成沙漠使画面别有一番风味。
二、外光运用
在遵循光影规律的基础上,完全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就隐显虚实按照主观的需要作出处理,使之显现出所需要的视觉效果。我将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人物。尤其是眼窝和颧骨的对比,眼窝暗部是经过反复釉染加重,这样处理使暗部不闷透气,同时又能和颧骨的明亮厚重产生对比。
光线不但可以创作真实的瞬间而产生视幻觉,而且还可以组织画面。光线既是造型的手法和构图的原则,更是深化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的工具。将背景处理成一片沙漠,沙漠的深处则是西藏晴朗的蓝天,使画面具有空间感。沙漠近景光线较强,越往后则愈虚弱,通过对光线的处理使画面产生纵深感。在大面积背景处在的虚化中,在一小片被光照亮的范围里现出浮现出作品表现的中心人物。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利用光线突出主体和主题。
在突出主题人物的同时,也是选择性刻画,须将处在后面年纪较老的人物处理的光线对比稍弱,因为她年纪大,脸上的皱纹多,一不留神的刻画就使她在画面中特别突出,以至于抢了年轻妇女在画面中的主体效果。
当光线照射时,两人的表情是眉头紧锁,嘴巴微张,眼睛遥望着远方。我们是可以利用光线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对两人表情微妙的刻画,体现西藏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三、创作瓶颈
当把大色调铺完之后,就需要进行细节刻画。画人,无非脸部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手。年轻妇女脸呈五分之四侧,颧骨左侧几乎全在暗面中。由于西藏人肤色大都呈高原红,对于整个一片暗面红的处理真是考验技术。画出的效果暗面红火,脸部没有结构,以及暗面与亮面的衔接,既需要过渡自然也需要明暗的对比强烈。还有眼窝的处理,稍不恰当,就像画得是熊猫眼。这个脸部真是修改多次,手的处理也如此,高原红,结构颜色的难度。多次想放弃,中途总是想找几个基础好的同学帮忙修改,可一想,别人画的终究不是自己的。沉下心来,画总是会画好的。改用小笔,一点点找结构,找对比,在暗面中找颜色,在结构上找变化。说到底,还是素描不过关。
带有藏族风情的头发也是一大难题,发髻中红绿发带相接。头发盘起,在沙漠中行走,风吹日晒,需要表现那种凌乱蓬松的感觉,我试了多钟技法,采用多种工具,试用牙刷,效果还是不好。改用勾线笔,依旧不如意。用小号笔,蘸薄颜料,细细的画,效果总算有点吧。
四、创作思想
画面中还有一个较特别的细节,即是年轻妇女手握佛珠,手臂戴着黑绳白珠。因为佛珠位于前面又突出主题思想,所以我着重刻画了那串佛珠,黄红色,与画面色调较融合。两人行走在沙漠中,背着背篼,背篼中放满毛衣外套,在沙漠中,时冷时热,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别样的风味。我为它取名为“荒漠信仰”。
画中人物表情惆怅,眉头紧锁,皮肤干燥以至干裂,眼神坚定的遥望着远方。风吹日晒加上行走的疲惫,不知什么在支撑着她们。她们心中的信仰吧。她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勤劳奋斗能创作幸福的生活。不管在多恶劣的环境中,只要坚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成功。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五、小结
关于画面“紧”的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将整个画面画成木刻的感觉,人物行走在沙漠中,忽冷忽热,气候干旱,风吹热晒。正是将画面刻画的很“紧”,体现出脸上皮肤的干裂干燥,恶劣环境对人物的侵蚀。
从这幅创作的选材、构图、操作以及对最后细节的调整,色彩的明度,形体的虚实,结构的把握,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