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简与《礼记》的对比分析
2019-01-15包亚峰
包亚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郭店简与《礼记》
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就以“礼”为行为规范,所谓“礼”的基本规定可以概括为是“敬文”或者“节文”,春秋时代对“礼”要求的衍化是人文主义的自觉和行为规范意识的自觉[1],孔子是针对春秋时期的政权动乱、秩序失控、行为狂诞等等,因此制定出一系列为了恢复西周典章制度的儒家典籍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到汉代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理论更新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历史的演进中不同主张的儒生互相辨析争论、对经学进行解释阐述,赋予经学时代文化和政治气息,进而促进了经学的壮大发展。在这个孔门儒生弟子对经学阐释发展的过程中“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辗转相授谓之说。”[2]由此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制定出的原始典籍被尊奉为“经”,而到两汉时“传”、“记”、“说”是经的衍化和补充。同理儒生对《仪礼》的补充解释即“记”的过程,就是对《礼经》的阐释说明为今文的《礼记》[3]。
《仪礼》根据沈文倬先生考证,是一部反映周代贵族生活,对礼节仪式进行行为规范的儒家经典,由孔门弟子陆续编撰而成,西汉时期《仪礼》被列于官学,获得经的地位。对《礼经》阐释说明即后世弟子“记”的过程,大约有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儒家弟子把记放在经的篇末,没有独立成篇;第二阶段,成为独立、分散的单篇;第三阶段,形成完整的体系,就是戴德的《大戴礼》、戴圣的《礼记》。今文《礼记》就是戴圣编纂的四十九篇礼记,西汉末刘向整理古籍时,《礼记》就已经形成体系。
二、孔壁出书与河间献王得书
《礼记》的来源据郑玄称为:“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十一篇。”由此可知大戴、小戴之《礼记》主要来源于孔壁中书与河间献得书。[4]汉朝编纂的《礼》与先秦的《礼》记相比,汉人《礼》记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驳乱,把许多孔子门生后期过度引申的儒家释《礼》经的“记”也被二戴收录进来,这就使西汉编纂的《礼记》具有适应君权神授的王权、被“适当”修改、偏离原生态的儒家思想轨迹的特征。荆门郭店一号墓的时间,根据李学勤先生推测为公元前四世纪末的墓葬,顺理成章墓中的郭店简书写时间应当更早一些。①因此推论郭店简记录的儒家思想内容是上承孔子下接孟子、孟子,是位于两大本源之间重要文献资料。
三、郭店简中的儒家思想
春秋末年孔子初创儒家,并且确立基本的思想宗旨,孔门儒生除了孟子、荀子对思想体系进行原创性的阐述外,直到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体系“适时”改良,因而有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前后三百年间承前启后的便是七十子和他们的弟子,就是历史上的“儒分为八”。《礼记》记载的是秦汉间儒家主流的思想资料,对七十子及弟子们的思想特征和主旨只有简单涉及,总体来看七十子的真正思想还是扑朔迷离、有待后人挖掘。但是郭店简的出土和整理为我们认清七十子的思想主张,提供了清晰的路线。
子思一系在《礼记》中的作品有:《中庸》、《坊记》、《表记》、《缁衣》诸篇。对比分析发现能反映七十子思想的子思系列在《礼记》和郭店简中的差别和侧重点,根据学者考证出土于1973年的帛书《五行》,即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有子思的影子“与子思颇为接近”[5]。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简,其中记载的先秦典籍也实证子思系的存在,这两次的文物挖掘为研究孔孟之间儒家门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郭店简中有子思系列如《缁衣》等六篇(儒家文献九种),因此我们得到两个着重点不同的子思系列。郭店简中的子思更具有“傲世主之心”、“重民轻君”、“儒家狭义”等儒家原生态风格,而西汉编纂《礼记》中的儒家思想更偏向于君权神授和维护封建“三纲五常”统治以及“适当”顾及“民权”的折中,可以说郭店简对儒家思想的全面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礼记》源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具有复杂儒家思想的历史原因,郭店简的发掘和整理让我们理清楚子思学派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差异,可以说认清楚了更加真实的儒家,研究儒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不同侧重影响找到了发端。
[ 注 释 ]
①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人民政协报,19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