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松赞干布观音菩萨藏文

张 怡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传播

7世纪,松赞干布继承吐蕃赞普,吐蕃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松赞干布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性措施,从四邻邦国引进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据藏文相关史料记载,松赞干布令吐蕃名臣吞米桑布扎按照古印度的一种文字创造了藏文,藏文造出来以后,松赞干布还带头学习藏文,为藏文的推广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为佛教正式传入吐蕃奠定了基础。

《贤者喜宴》中记载:“松赞干布迎请了尼泊尔的希玛祖、印度的格萨热大师、汉地的大天寿和尚等佛教高僧到吐蕃,并同吞米桑布扎等人翻译了《宝云》《十万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佛经。此外,还重点翻译了大悲观音菩萨之显密经典二十一部。”[1]主要讲述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从此以后,观音菩萨被认定为普度吐蕃众生的菩萨,松赞干布也成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拉萨的红山也被认定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并且给它取名为布达拉,拉萨随后也逐步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而后,以预言和授记的形式为佛教传入吐蕃在理论上起到了宣传作用。[2]

与此同时,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并安置在大小昭寺内。两尊佛像成为当时吐蕃王朝最珍贵的佛教圣物,藏传佛教开始正式在吐蕃传播。

继松赞干布之后,贡松赞普、芒松赞普、以及都松芒波杰赞普时期,佛教与吐蕃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所松动,直到其曾孙赤德祖赞(705-755)时期,佛教又才在吐蕃得到发展。赤德祖赞支持佛教事业的传播,极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唐朝金城公主的影响。公元710年赤德祖赞迎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达吐蕃后,首先,将文成公主带的释迦牟尼像安置在大昭寺,并从汉地请来和尚供奉佛像;其次,金城公主又将受难于安西、疏勒、克什米尔等地的僧侣请到吐蕃,并安置在寺庙里面供养了三四年之久。[3]金城公主还在吐蕃积极参与倡佛活动,在吐蕃建造了“札玛郑桑”等佛寺,以及从汉地邀请许多高僧到吐蕃传播佛法。[4]尽管在当时的吐蕃本土都还未有出家的僧尼,但是这些措施都很好的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的发展。

二、藏传佛教的形成

赤松德赞是赤德祖赞之子,742年出生在札玛,13岁幼年继承赞普,在吐蕃执政长达43年。在赤松德赞刚继承吐蕃赞普的时候,吐蕃臣民对佛教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特别是一些权臣,如玛尚仲巴杰等人,藏族学者东噶.洛桑赤列在其书中有描绘:“玛尚仲巴杰等人信奉苯教,不喜佛法…令吐蕃境内只准信奉苯教,不可信佛教。”[5]

但随着赤松德赞的长大并逐渐掌握实权,佛教在吐蕃的境况得到改观。首先,赤松德赞令信奉佛教的大臣桑喜运筹佛事活动,并主持翻译佛经。其次,赤松德赞任命巴.赛囊为日喀则一带的官员,而巴.赛囊本人是信仰佛教。最后,铲除了玛尚仲巴杰等大臣。为吐蕃开展佛事活动扫除了障碍。

同期,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迎请当时印度的著名高僧寂护和莲花生前来宣讲礼佛。并于公元779年建立起西藏第一座供剃度僧人出家的寺庙——桑耶寺,又从印度迎请12名僧人,寂护还亲自为巴.赛囊等七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这就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批僧人,史称“七觉士”,桑耶寺的建立,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在西藏形成。此后,该寺不仅是吐蕃王朝的宗教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是翻译佛经的专门场所。

三、藏传佛教的发展

赤松德赞后,吐蕃的历任赞普都大力倡导佛教,翻译佛经,兴建寺庙,并用王室的收入来供养僧侣,从而损害了当时一些权臣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密谋了取缔佛教的政治运动,而且还直接谋杀了当时的赤祖德赞,推举不喜佛教的赤祖德赞的哥哥郎达玛为吐蕃赞普,由此拉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学家以此为界,将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时期”和“后弘时期”。随着朗达玛的灭佛事件,吐蕃政治上的统一局面也开始全面崩溃,吐蕃王朝很快就被推翻,西藏由此进入了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纷争的时代。

然而,藏传佛教并没有随着朗达玛灭佛而寿终正寝,相反,吐蕃王朝的覆灭和政治上的分裂,为以后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也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藏传佛教走向民间,不在像以往那样由王室统一领导,佛教成为民众自由信仰的宗教,为藏传佛教“后弘时期”的到来,创造了一个崭新、自由、广阔的空间,至始至终,藏传佛教在广大善男信女心中都没有覆灭,影响着雪域高原一代又一代的藏人。、

猜你喜欢

松赞干布观音菩萨藏文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吗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藏文人名识别研究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松赞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