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的道德共同体思想研究

2019-01-15杨尚龙刘梓任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缔约城邦

杨尚龙 刘梓任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自17世纪开始,以霍布斯为开端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时代的代表性理论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进程,推动着政治制度的变迁,并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达到顶峰而成为主流思潮。政治制度的变迁直接地表现为对世界认识的科学化,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下所形成的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尽管社会契约论影响着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但是其并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休谟等人对契约论的批判导致传统契约学说的地位受到功利主义的撼动。面对功利主义对社会契约论的诘难,卢梭对现代契约学说的完善赋予契约论新的生命力,这一新的生命就是卢梭对道德共同体的构建。

一、卢梭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卢梭对古代智慧的关注受到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他透过古代城邦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想社会形态。在他看来,城邦是所有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且尤为推崇罗马、斯巴达等以荣誉、勇敢、爱国作为文化符号的城邦。卢梭所看重的不是各种具体的城邦生活细节,而是其中的道德维度和伦理价值。他相信只要保持像斯巴达人一样的质朴品质,就一定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生活,关于何为质朴,他并未做出详细的论述,而是以历史中的还未败坏的生活充当其内涵。

另一方面,卢梭所处的启蒙时代还充斥着各种自然科学的兴起,其与社会科学研究交织在一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激发着人认识世界的欲求,其服务于对世界形成真实认知——即世俗的真理——的社会需要,自然科学的成果推动着人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人们在医学、解剖学等科学的发展中反观自身,在社会中看到了人的塑造能力以及对自身的模仿的可能性。英国启蒙思想家熟练的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描绘人类社会,霍布斯通过人的生理结构构建他的“利维坦”社会,卢梭继承了这一做法,将由全体缔约者所组成的共同体描述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道德就像大脑发出的命令要求着每一个体的行为。这种观点又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是一致的,“一个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②”。共同体的这种有机体特征是对人类生理与心理结构的模仿,并且主要是对生理的模仿。通过有机体的构成方式,卢梭希望能够赋予共同体独立的心灵与意识,以实现社会的自我新陈代谢过程,从而遏制道德败坏对社会的危害。

但是,将社会打造成共同体或者说以共同体作为理想社会并不是卢梭的原创,他不同于同时代思想的地方在于透过对人类社会本就具有的原初的共同体——家庭的分析而逐渐形成社会契约论的内核。通过分析家庭作为最小的共同体式道德单位,有助于卢梭寻找道德最本质的力量,而对道德情感的坚持则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卢梭的理论是立足于18世纪的社会现状,在他看来社会中弥漫的堕落氛围皆源于人的道德败坏,而道德败坏则是由于人自然天性中的贪欲作祟,因此,他的任务是重振人的道德情感。卢梭通过对个人道德的批判继而寻求公共道德的确立以充当个人道德的位置,这种道德观念的内涵来自于自然法和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他的社会构想为法国大革命用世俗政治代替神权政治的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也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道德社会取代宗教社会的图景,影响着大革命时期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二、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主权者

卢梭的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主权者”、“政治体”、“共同体”三个方面,三者时常等同起来成为一组概念,共同用来指涉他的共同体概念。按照卢梭的安排,三者相互牵制、相互依存,最终又回归到公共意志的实体——共同体。

主权者是有道德的共同体,有道德的共同体由全体社会缔约者组成,缔约者也就成为“主权者的一个成员③”。主权者是共同体公共人格的形成前提,公共人格又作为政治体的行动原则,而这个行动原则或称之为公共人格的内容是在缔约构建共同体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原则是缔约者订立的。缔约者在三者的几何关系中实现自我治理,即人民主权,缔约者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缔约者的双重身份使人服从公共意志即是服从自我的意志。同时,公共意志透过主权者外化为公共人格,从而实现了一种自我循环,主权者在这一循环体系中实现自在自为的运行。

在卢梭看来,主权者不是一个实际社会机构,而是一种主权意志的集合。主权者在卢梭的国家设计中,位于国家的顶端,公共意志赋予主权者以统治者的身份治理国家,但是主权者并不会现身,其隐藏在现代不断专业化的政治制度中,卢梭指出主权者原初的样式只有在古代城邦中才能够窥见。

(二)政治体

尽管主权者处于社会的顶端,但其不是政治体的一个部门,实际上其构成政治体的全部,而非单一的部门。在现代政治活动中,主权者依据政治制度分化在诸领域,卢梭认为这种做法导致主权观念的弱化,遂将主权者从社会中抽离出来以使其重新完整的显现在社会思想层面中。他用主权者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政治体的所有格形式④,所有格本质上则直接与政治体相关,透过所有格可以与政治体形成联系。政治体是共同体成员进行政治实践活动的场域,卢梭通过政治体与共和国、城邦的并联关系⑤,并以古代城邦作为理想社会的范本,从而将政治体从空洞的形式概念转化为有内容的现实存在物,即全体缔约者。

卢梭的共和国遵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⑥”这一公设,缔约者结成政治体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这一结果又反过来证明了共同体的一个身份是政治体。政治体是城邦式的政治体,卢梭与霍布斯一样将国家同城邦等同起来,他对古代共和主义的怀旧情结致使其注重城邦原初的意义⑦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城邦作为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呈现出来。

在作为社会图景的城邦中,其实际社会生活经验全部被剥离,只保留了城邦与全体公民的公共意志之间的关系,城邦式的共和国社会成为理想的治理模式。卢梭透过社会契约论将这种治理模式描述为“主权者-政治体-共同体”的同一化,城邦与公民的联系非常紧密,公民既是城邦的一部分,也是作为主权者的一部分,城邦是主权者,主权者即是公民,公民所在之处就是城邦。卢梭关于政治体的讨论的出发点是古代城邦,从理想的共同体景观反思现实政治的缺陷,也就是说有城邦只是他的理论出发点,他的现实出发点是对现存国家或共同体的改造。

(三)共同体

在卢梭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共同体与政治体互为开端,即共同体与政治体是同时产生的,但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体又是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卢梭所描绘的道德社会并且不是马上就能够完成的,这一点他有着清晰的认识⑧,政治体是共同体的初级形态,藉由公民教育将政治体社会引向共同体社会。

卢梭的道德共同体是一种发生在思想领域的共同体,其内容或者说称其为道德共同体之道德性的依据并未在他的著作中得到系统阐述,而是隐藏在各种政治哲学观点中。卢梭将社会契约总结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⑨”也就是说由自然状态转为社会状态下的道德共同体以公共意志为基础结成,这种在城邦原初意义的基础上将政治体抽象为“有道德的共同体”,社会的正义原则随着共同体的构建之初便被确立下来。

卢梭从自然状态下对生存的阻碍远超过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⑩这一角度指出构建共同体的必然性,人需要“联起手来⑪”进行生存。尽管共同体观念发生在思想领域,但他并未直接从人的思想层面入手,而是着眼于社会实践或存在对意识活动的影响力。在卢梭看来,市民和贵族沉迷各种艺术享乐活动,从而丧失了劳动者身上的那种质朴,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自私的人。卢梭借由公民教育和社会改革力图形成后天的道德原则作为共同体的基础,以古代社会推崇的荣誉、勇敢、爱国等品质作为全体人类的公共精神结合起来重新构建共同体的精神,从而其也就赋予共同体一种道德内容。

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论构建起以道德共同体作为政治体的抽象形式的理想社会,通过主权者的公共人格即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实现人民的自我治理。他的道德共同体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人们生活在均等化的社会中,每一个人权利都得到确保。并且由于理想社会中每一个人以荣誉、爱国、勇敢等优秀品质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社会冲突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

三、对卢梭道德共同体的批判

卢梭的思想不同于当时的任何一个思想家,但这种独特性并未使他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他本人也意识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为此他从现存政治体的现实出发对社会契约论做了修正。但是他的理论缺陷一方面源于他对古希腊罗马社会的想象;一方面源于道德作为共同体内部的精神性因素本应受到契约理性的约束,发挥维系内部团结的粘合剂的作用,但是,他越是强调共同体的道德情感,越使人注意到他对道德的偏执,而忽略了他的本意。他的哲学思想被形式化为法国大革命的合法性依据,其内涵则消失在实践活动中。

黑格尔则认为卢梭哲学的缺陷在于公共意志概念的错误使用。他首先肯定了卢梭将意志应用于国家原则的做法⑫。但在黑格尔看来,卢梭的公意也是一种众意,是以“单个人的任性、意见和偏爱所表达的同意为其基础的⑬”。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卢梭的思想进路是从个人上升到共同体,而黑格尔则是在国家层面设定了一个绝对意志,据此实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在他看来个人的意志是不可靠的,人也不可能是无限者⑭。

相较于黑格尔的批判,康德从更为积极的方面看待卢梭的理论贡献,他洞识到卢梭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根本上是在理性与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是这种深刻性由于卢梭个人的孤独感而经常被人误解为偏执⑮。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循着卢梭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发问“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⑯”,卢梭的思想也借由康德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德国重获新生。

卡西尔指出康德对卢梭理论的再阐释的必然性和目的:只有在卢梭不精确的语言之中,理清其思想内涵而具有系统性,才能公正评价他的思想并使其融入自身的理论中⑰。

四、卢梭道德共同体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卢梭的道德共同体思想提示人们注意社会状态与自然状态的区别在于道德维度,同时也让人们注意到共同体中的道德原则的功能。共同体的道德维度一方面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道德领域的发展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出在全球范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政策,实际扩展了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和平时代世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强调全体人类和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中国历来坚持和平主义,讲求和为贵的中华民族道德价值观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以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道德维度为世界带来和谐稳定。

[ 注 释 ]

①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9.

②同上,199.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1.

④同上,20.

⑤同上,20.

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⑦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

⑧卢梭.科西嘉制宪意见书[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

⑨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

⑩同上,18.

⑪同上,18.

⑫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4.

⑬同上,384.

⑭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34.

⑮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

⑯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2.

⑰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M].刘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1.

⑱王泽应.中国和平主义伦理论纲[J].求索,2018(03):177-187.

猜你喜欢

社会契约论缔约城邦
最有思想的句子
民法典中缔约信赖保护的规范路径
强制缔约的请求权基础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缔约分析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浅析关于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