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服务”重要思想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关系思考
2019-01-15文学
文 学
(北京化工大学 团委、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北京 10002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以下简称“四个服务”)。这一论断不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共青团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理解、融入、贯彻“四个服务”新理念,对于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四个服务”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个服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高度融合了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对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肩负不同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对于指导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偏离了这个基本原则,就会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丧失基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使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梦毁于一旦。
(一)“四个服务”强化了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和积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稳定中国始终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紧紧依靠人民。青年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希望的人民群体;是中国梦的承载者、创造者和见证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因而高校共青团工作要胸怀全局,增强自我革新的紧迫感,时刻牢记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赢得青年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找准定位,谋划工作,推进改革,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带领广大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
(二)“四个服务”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同时也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深刻的社会形势和变革。一方面,党的十九大已为中国未来发展搫画出“两个阶段”的宏伟战略目标,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论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还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些伟大实践,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都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内容、载体和素材。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抓住历史机遇,结合自身优势,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引导带领青年投身历史潮流,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要让中国梦感召青春梦,让青春梦激扬中国梦。另一方面,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青年的争夺,西方大学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冲击,多元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四个服务”的提出无疑正当其时并且切中肯綮。因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必须全面把握“四个服务”提出的时代背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把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摆在突出位置,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悟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中国青年发时代之声,发拥护核心之声。
(三)“四个服务”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成效提供了基本判据
高校共青团工作,归根结底是做青年学生的工作。共青团组织能为党凝聚多少青年,赢得多少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青年学生能不能在价值塑造,知识增长的关键时期,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不能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能否坚定拥护党的核心和基本路线,听号召、赴基层、入主流、干事业,直接反映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同时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具有先进性、吸引力、感召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共青团应该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团员应该有先进性,有光荣感。先进性、光荣感从哪里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想信念先进。如果团员同一般青年一样,是不是团员没有多大差别,那团组织就很难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单靠组织一些活动、分发一些经费,这些也是需要做的,但必须明白,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团组织和广大团员能不能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是决定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3]因此,共青团工作搞得好不好,不能只是看组织了多少活动,执行了多少经费,而更应该看青年团员有没有先进性,基层团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在思想和行动引领上产生实效。
二、正确把握“四个服务”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在要求
(一)“为人民服务”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组织,从工作对象上来看,青年学生既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也是党领导和服务的人民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服务好青年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首先要转变工作观念,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要主动深入青年,把握青年心理特点,熟悉青年的话语体系,增进与青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其次要为青年干实事。要真正结合青年成长需求做工作,而不是站在业绩需要的角度做工作;要切实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人际上的困扰。要维护和发展好青年学生的基本权益。此外,青年是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群体,以青年为中心开展工作,可以深入汲取青年天马行空的有益思考,为共青团工作提供鲜活的思路。
(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亮明政治属性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共青团最鲜明的政治底色。邓小平同志曾说,“共青团犯一千条错误都没有关系,但是有一条错误不能犯,就是脱离党的轨道。”[5]习近平同志也曾说,“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离开了政治性,群团组织就容易产生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就会庸俗化,就会成为一般社会组织,甚至会走向邪路。”[6]这些均表明政治属性是共青团区别于其他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特点。高校共青团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自觉维护党的尊严和纪律,要紧紧围绕党的使命和目标开展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和“奇谈怪论”面前要站稳立场,亮明身份,表达态度。尤其是面对西方“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宪政民主”、“多党竞争”等价值观渗透时要保持清醒意识,“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要敢于占领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阵地,善于同各种敌对势力争夺青年的行为做斗争。
(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任务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动摇了这个制度,就是动摇了党和国家的基础,就是对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就的否定,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帮助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应该成为团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真正抓到了根本上。”[3]高校共青团要紧紧抓住“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一功能定位,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培养计划,在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史、国史、团史内容宣讲和教育为主线,切实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和自信,切实坚定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坚持成就青年的格局追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突出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长于现今时代的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人,他们生逢盛世,将亲历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完整实现过程,他们是宏伟蓝图的参与者和绘就者。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始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用实际行动锤炼青年,培育青年,托举青年,成就青年。首先要在思想上锤炼青年,通过开办团校,“青年工作坊”,“青年讲堂”,组织“学习十九大,与信仰对话”等多种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重塑青年人的“三观”,唤醒青年人的红色基因和使命自觉,激活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和潜力;其次要在能力上培育青年,通过综合运用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方法与载体,大力实施青年本领提升计划,青年赋能工程,让青年用过硬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本领武装自己;再次要在实践中托举青年,为青年投身社会创新创业大潮“出点子,搭台子,引路子”,引导青年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让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实现价值,放飞梦想。
三、将“四个服务”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析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从组织原则来看,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党委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是政治责任所在,也是组织原则下的必然要求。其次从思政体系建设来看,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学校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和联系更大范围的团员青年和普通学生,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而学校党委对实现这一目标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因此,加强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再次从工作成效来看,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既是思政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加强共青团工作有利于巩固基层党团共建成果,也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帮助共青团组织搞好政治建设,高校党委要将中央的重要思想路线和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到位,要引导和把关团的政治建设方向,提升团组织的政治站位;二是要帮助共青团组织搞好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高校党委要通过向共青团“交任务,提要求,压担子”,切实帮助共青团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要加强学校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统一规划,扎实推进学校各级群团工作改革,指导建立健全各级团学工作组织体系,在涉及各个管理环节和评价考核标准上,要加大对共青团德育教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力度。三是要帮助解决高校共青团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编制不够,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实际问题,进一步破解难题,破除障碍,为共青团工作开展优化环境,保障条件。
(二)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共青团自身理论和实践探索
共青团工作,脱胎于中国青年运动,其理论发端,源于青年运动和共青团建设历史资料的梳理,多数是实践领域的调研报告和实践总结。囿于历史原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理论多采用主观性评论式的质性研究,而缺少客观和实证式的量化研究。在学科视野上,多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而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更多的学科视角[7]。因而,共青团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急剧变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青年群体诉求越来越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击与价值观碰撞愈演愈烈,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在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工作实践中越来越难以奏效。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自身理论与实践探索势在必行。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前进的行动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面临的变化,对于准确把握共青团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时代背景,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不断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理论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引领新时代青年,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度,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团工作的影响力等一系列新问题在现有的工作理论与实践中找不到“答案”,亟待研究解决。三是要有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气。在逐级深入推进群团组织改革的过程中,要敢于正视不足,敢于纠偏正向,敢于自我剖析,对比党的建设的巨大差距,努力探索新时代共青团建设理论,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切入点,使共青团工作真正立足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真正适应时代变革。
(三)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共青团工作本质是青年人引领青年人的工作,具有自身独特的工作规律和工作特点。从事团工作的干部一般比较年轻,干劲和热情充足,来自青年,熟悉青年,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也缺少经验积累,在工作中难免方法少,起到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基层共青团干部人手不够,往往“小马拉大车”。很多专职团工作由承担了教学、科研或其他事务性工作的老师来兼任,甚至由学生干部充任,共青团基层工作的实效性也就难于保障。加强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不仅要注重吸引、选拔优秀青年到共青团工作岗位上来,还应加强团干部的培训,切实提升团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并探索建立团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长效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