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2019-01-15马庆花
□文|马庆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作为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行路艰难却成就辉煌。伟大的成就源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人民性的内涵
人民的概念古而有之。古人口中人民的概念,“人”为官吏,“民”与”君”相对,指众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众人、百姓。中国古代“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百姓,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一些名人的著作中就曾出现过人民这个概念,他们所指的人民包括的是奴隶主、自由民,不包括生活在最底层的奴隶。近代以来,西方把人民的概念范围扩大化,公民和居民、民众以及国民等词与人民通常被混用,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这与我们现在人民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必须具备两个属性,数量和质量,即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的进步社会力量,是指多数人的活动。
关于何为“人民”,毛泽东同志曾在几个阶段有过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人民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到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包括工人和农民、兵士、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
毛泽东同志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当时的中国,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泽东同志1957年2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指出,人民的概念随国家的不同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与我们共同抗日的阶级以及不同的阶层和各个社会集团都属于我们人民这个词解释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范围则指不分民族和区域,一切反对侵略过我们的帝国主义及给我们带来灭民族灾难的帮凶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我们人民的范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范围是所有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可见,人民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社会总人口中绝大多数、能顺应历史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和。群体性、进步性、阶级性、进步性、历史性是人民的基本特征,人民性是一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依的政治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发表时就郑重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这些论述都表明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解决了通向共产主义伟大实践的两大关键问题,一个就是为了谁的问题,那就是为广大群众、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另一个是依靠谁的问题,无人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无私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者认定的依靠力量。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掀开了人类历史发展新篇章,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一个政党的代表性反映着阶级本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的性质 、宗旨,决定了人民性是我们党最基本的特征和灵魂,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性。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人民性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列宁一再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和建设取得胜利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被毛泽东同志确定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始终坚定把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贯把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党的所有工作的最高标准,把一直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我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这些重要论述都说明了人民性对于我们共产党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力量之弱人们难以想象,一大时,仅有13名党员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当时形势险峻,每天面对的是无尽的流血牺牲,但中国共产党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是拥有451万个基层组织和894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成为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集中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与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几千万人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起广泛的的反帝反封建联盟,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团结并领导劳苦大众进行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对待农民问题。我们党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农民的土地又是最核心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我们党非常重视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并在1928年底到1930年初不到两年时间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四部土地法,实现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经济利益,革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爱戴和拥护,到了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激发了各阶级的爱国热情,调动了广大人民抗日的积极性,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到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根据不同的阶段来改变土地政策,提高了解放区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极大调动了人民积极性,在攻坚阶段,人民不惧牺牲勇往直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前运动,真正做到了“最后一把粮,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含泪送战场。”陈毅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再次证明了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胜利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新中国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五年的时间,我国工农业建设生产、建设所创造的成就远超旧中国一百年多年。人民从解放前的缺衣少食向温饱水平迈进,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民意的伟大举措。人民的生活变得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由温饱型逐渐转向小康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坚定从容地向小康社会行进,人民群众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过来,全国人民都在凝心聚力搞发展、建设,中华大地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将人民群众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反腐等民心工程,都是对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最根本的维护,也是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建国70年的沧桑巨变证明,人民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我们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回顾历史,我们国家一次次艰难地前进,一次次伟大的胜利,都来源于人民伟大的力量,而共产党坚定的人民性是获得人民力量的基石,是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保证,无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取是处于低谷期还是快速发展期,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信赖、支持、拥护始终不渝。民心齐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政治的最大成功。民心齐,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不竭的物质之源,才会有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形成推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天天成就伟业、一步步走向辉煌强劲合力,不断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