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2019-01-15陈曦
□文|陈曦
思政教育目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具体来说,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动员和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1]。意义通常是指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赋予的涵义,在本研究当中,笔者认为意义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到的回报,或是在社会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所能对社会当中的群体产生的影响或价值。而意义的衡量或评判,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此来看,思政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好比现实与理想之间也存在差距,而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
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目的厘定及意义实现的影响要素
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意义的外在框架。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与意义实现,最先受到的就是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形态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作为标志。在如今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统治阶级,去进行法律的制定,道德的规范以及促进社会的发展[2]。这也就决定了,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里,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民群众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原则和方式作为外在框架,它是一切思政教育目的与意义设定的边墙与底线,决定了思政教育的范围和深度,也就意味着,思政教育必须代表着社会的根本利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
经济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意义的内在结构。商品交换使得人类社会当中产生了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各个系统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关系影响政治制度,势必也会影响教育。思政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当中的重要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永续向前发展,就像奔腾向海的河流一样,虽然偶而会有回头浪,但永远向前,永不停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经济关系的约束之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偶尔互相帮助,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4]。因此,经济关系对于思政教育的目的厘定来讲,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财富的数量与分配方式,最终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文化传统——思政教育目的与意义与意义的柔性支撑。不同的时代都具有其自身的不同,而文化能够作为我们去判断不同时代的标志。当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变迁并不是断层式的,它具有其自身的稳定性与接续性,其中以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最为显著,这便是文化传统。在思政教育还没有从文化当中脱离时,文化经常承担着思想观念与精神的传承,但它的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它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发挥作用[4]。总之,对于思政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来讲,文化传统是最为根深蒂固的基础,它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文化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改变,都会最先影响到思政教育。
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由目的走向意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不仅包括社会与个人,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意义衡量不到位的问题。
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实践活动,毋庸置疑,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通过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改造,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促进人类的发展、但无论是精神实践活动还是物质实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因此,思政教育的最高目的以及具体目的都要服务于本原目的,换言之,如果不能够使人们生活得更好,那思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便毫无意义。目前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当中,只是把思政教育当做管理与规训学生的一种手段或方法,单纯地去用社会这把衡量标尺来衡量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殊不知,这种教学观念使得思政教育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也使得思政教育沦为一种形式,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过于偏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都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陈旧观念的影响,例如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当代中国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必然是好事情,但也恰恰因为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导致新的观念与文化难以被孕育被发展。因此,在思政政治教育这种极具政治色彩的教育在进行的过程当中,便不自觉地忽视掉了个人的价值。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显然没有挖掘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而教师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场域与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状况进行纠偏。在当前的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在认识到学习思政课能够先改变自己,而后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先爱自己,再爱世界。将思政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这两者在实质上并无冲突。
促进本科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积极意义更好实现的路径
以文化渗透为切入点。目前本科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便是思政教学内容的“假大空”,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惯性印象。思政教育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的社会实际以及主流文化有差距,因此需要结合一定的当代主流文化,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从说教的神坛上走下来。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事件,可以是道德事件、法律事件、甚至是国家大事以及国际事件,还可以以各种文化为载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以及古代传统文化,甚至国外的欧美文化也可以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我们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载体。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广度,也使得这门学科更加有灵魂,有温度。
以资源整合为发力点。无论是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还是高校当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都不是社会当中一少部分群体的任务,而是需要多方的合作。因为思政教育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性较强,但便于被学生们所掌握,而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学科特色就注定了思政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会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5]。因此,就特别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首先,结合多方力量,应该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寻求社会当中企业、政府、家庭的合作,毕竟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学生也终将有一天要走向社会,真正实现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现状。其次,整合多方资源。思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整合多方资源,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同时增强课堂的演绎力,能够真正吸引学生,让思政课上到学生的“眼里”和“心里”。
以壮大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为支撑点。在教育生态当中,教师与学生均是主题,教师的能力、素养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左右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格成长,对于思政教师来讲,就更是如此,因此,要不断地对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壮大,当然,这种壮大绝不仅仅只是思政教师人数的增加和思政课的增设,而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实效性,以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终教育成果的实效性。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目前,辅导员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关注,而且在大多院校里,一个辅导员带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很多学生反映,除了重大活动之外,很少能够见到辅导员的身影,应该增加更多的这类型岗位,以便于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真正做得到让思想政治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减少刻意性、枯燥性和灌输性。其次,大学里的思政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真正了解当下90、00后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生活特点,减少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甚至能够向学生学习,倾听学生诉求。
思政教育的目的始终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广大受众群体与社会建立共识,凝聚共同理想,促进共同发展的这一最根本的实践预期。目前,思政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之间依然存在罅隙,要想能够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实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促进大学生甚至是整个民族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我们民族目前的共同理想,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还需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