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2019-01-15陈誉瑶
□文|陈誉瑶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缘起
实践的催发:对现代性的体验
现代性首先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呈现在精神与心理的“经验”体验上,显露于大众对其历史演进“感觉”体验中。这种现代性体验,不仅阐扬了“一切固有的东西都将销声匿迹”的现代性景象,而且还包含着“人的感觉和存在的全面异化”的现代性状态。对现代性的躬身体验,催发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萌芽,呼唤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出场。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将现代社会概括为“资产阶级的时代”,并做了这样感悟式的描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世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这显然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将现代化的生成看作是纯粹的抽象的精神运动。正是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体察,才促成了马克思对现代批判意识的思考;正是对资本主义的“黼蔀黻纪”造成的约束感、压抑感、窒息感的身心体验才构筑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感觉世界;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与伦理、经济和文化、理性和符号等存在的现实领悟,对德性与物欲、巧智与理念、权利与权力等这些生命活动中的个体与群体的多重差异,对西方现代性封闭性定义范畴的规避,才激发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热情,培养了未来现代性构建的图景想象,彰显了其现代性批判的切身性和深刻性。
现实的反思:对拜物教的考察
拜物教为现代性的发轫提供了契机与现实背景。商品拜物经济的显现促激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肇始。库尔珀认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就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区分。”商品拜物教作为现实社会演变的衍生物,焘育了现代性生成的现实基础。拜物教在新的历史境遇中,使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蒙昧膜拜与尊崇转向对世俗社会中商品、货币的热情追逐,使人们对形而上的抽象意识形态关切转投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参悟。然而,商品拜物教的兴盛促进现代性发生的同时又迫使其深陷拜物教“物化”统治的泥淖中。在拜物教呈现的图景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联事件中攫取超越性地位,商品作为抽象的同一性以“物”样式接管了封建社会的神与宗教神学中的上帝的权力,统摄着现代人的命运与万物的存在。而面对拜物教图景下社会关系物化、价值空缺、主体性蒙蔽等等现代性难题,启蒙思想家们要么立足工具理性,要么诉诸于绝对理念,对于现代性问题产生的原罪往往囿于表面肤浅的考察。那么,透视现代性问题本质,解剖拜物教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富有洞察力和批判力的马克思身上。
理论的感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驳
启蒙运动和康德哲学是现代性理论的开首。启蒙运动打破了宗教神学对人们精神束缚的藩篱,解放了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不仅向人们展现了自由和理性的图景,并且激发了人们利用科学打破愚昧、发现道德、重建政治,凌驾历史的意志和信心。但是,启蒙思想家把理性狭隘的停留并限制在科学领域,没有澄明现代科学理论的世界观,更没有窥探与查明科学与文化领域的进化与融通;其次,启蒙家把建立在主体平等权利上的自由,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市场交换中的等价流通看作是人类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是对解释支配这些体制的观念与西方文化意识的内在联系却没有系统的表述。最后,启蒙思想家混淆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差异,将道德理性与实践理性骈并于现代科学的范式中。而康德虽然主张以主体意识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存在,变经验论的相对主体概念为先验的绝对主体概念,使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核心原则,但遗憾的是他认为现代性理想是从理性事实中推演出来的,没有把现代社会看作是历史的过程;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普遍的、无限的,可以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超越主客体的对立,穿越不同文化的界限。他放弃了康德以来自我意识分析的方式,强调更客观地自我意识的表达,将自我意识推置于凌驾一切、支配所有的“绝对精神” 之上。但是黑格尔将合理性膨胀成绝对精神,虽然满足了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要求,但是折中了现代性获得自我解救的前提,贬低并弱化了哲学的现实和批判意义,从而使哲学失去了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时代意义。
承上所述,以往现代性批判理论以概念化和形而上学的理性化为表征,通常带有鲜明的的片面性和抽象化色彩。所以,对现代性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评判召唤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登场,对以往对理性形而上学的纠偏与超越,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提出严谨苛刻的要求。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多维透视
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 “人义论”
马克思有关现代性的批判的观点、方法、范畴等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体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谱写与修缮来看,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绝不是这位天才的一瞬间火花。正是对“现实的人”剖释、“现实的关系”的研讨、“现实的运动”考证,马克思超越了唯心主义把存在诡辩为永恒的超历史的抽象存在思维逻辑,并摆脱了“神义论”的精神桎梏,以肯定“人义论”合理性方式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性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随着现代性的多领域恶性蔓延,“物义论”促逼“人义论”让位,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开启现代性批判的微观视域,以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为阐发点,为人摆脱物的依赖寻求自我解放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视角:价值维度与事实维度的统一
对现代性批判上,马克思从事实维度,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强势的理论武器,通过对社会现代性系统的考察和全面的稽核,阐明资本主义现代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并论证其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在价值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展望出没有压迫、没有差异的未来、没有剥削的劳动者联合的自由人的乌托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现了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首先,他搜集了大量经济学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缜密的对比和分析,秉持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租、工资、利润、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等等的讨论,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诊察,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细致钻研,从而揭露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规律。其次,他以人的本质和对人的本质的从应然超越走向实然超越为核心构筑共产主义价值体系。在《手稿》中,马克思合理的把控了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理论张力,以事实维度的展陈为价值维度导入做基奠,以价值维度的升华为事实维度做发展指引。正是基于价值维度与事实维度的统一高度统一的批判视角,才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路径: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种社会进化理论,该理论——归功于它的反思特性——对于政治行动目的来说,具有增进知识的价值,并且可以在一定情境下,与有关革命的理论和战略想相联系。”哲学的使命不在于揭示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究其本质而言是实践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共产主义运动就完美了昭示了这样的逻辑:消弭资本主义现代性,创设新现代性的现实途径。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这样荒诞的逻辑:资本非“资本”,“资本”作为一个狡黠的物化机制,将每个个体都囊括到强制统一化与同一性的规训体系中,使万物都服膺其严密的控制。资本逻辑支持的市场机制与权力逻辑支配的官僚机制朋比为奸,把人与自然奴役成资本积累和专权统治的物化工具,并且对人的存在境况、社会的生产情况,自然的景况深度塑型。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武器,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广角扫描与深入窥探,严肃指证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倒置、阶级矛盾发酵、道德文明枯丧的制度性根源。同时马克思也阐述了现代性实现的路径逻辑:挣脱资本逻辑依赖,摧毁异己力量的操控,实现自由的人对资本自觉地驾驭和辩证拥有,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点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当代社会最普遍的存在物,商品是人们解析现代性的逻辑起点,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活细胞,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机制和社会关系的原始点。商品关系包含着现代关系的萌芽,商品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社会的融合以金钱交易为纽带,工人、资本家退变为功能化的资本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物化,具体劳动转变为抽象劳动,传统的交往关系变成了抽象的价值交换,并最终导致了生活世界的异化——“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魔术。货币在交换过程中以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存在,以“弥赛亚”的存在方式弥合了物与人之间的矛盾。商品作为人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的牵线人,以他特有的“通约性”颠倒了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商品对人的统治与支配更加隐蔽。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说的逻辑体系来看,货币理论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直接继续和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
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物化为货币存在的提供了现实土壤,而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现实的成为了现代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另外,马克思进一步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与资本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地清理,以及对近代以来货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做了辩证的分析,从中揭示了货币是社会关系的物化的本质。
资本是支撑现代社会存在的潜在规定和形式,同样也是马克思视域中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性因素。就资本自身而言,资本作为可供观察的存在,其运动逻辑就是无限制的膨胀自己,追求资本的不断增殖是资本的应然品质和核心要义,现代社会的种种变动和不确定性,则深植于资本对增殖的追逐。资本导致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资本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使人际关系黑化成了冷酷无情的权钱交易和赤裸的利害关系。另外,资本不仅在时间上不断进化,在现代社会里深度渗透,还空间上加速拓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联系。”在资本社会里,资本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物物关系被无情颠覆,人的感性光环被遮蔽,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和色彩鲜活性消失殆尽。总之,资本统治形式无所不包,统治领域无所不及,以它功用的多效性成为现代性生活场域的重要价值符号。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批判的逻辑主线
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是主体哲学的自我扬弃,是自我实现的社会革命,对物化劳动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理论的历史哲学前提,寻找劳动解放的乌托邦的途径贯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逻辑。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规范基础是社会劳动,是实现平等、自由、解放的价值理想的现实依靠,更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种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没有只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研究上,他的理论意图是将物化意识回归社会阶级实践的生活中去,在社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的矛盾里剖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意义。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压迫的应然根源,所以劳动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反叛”、“精神的反升华”的实践式哲学,不仅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物化理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同时又整合合理性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天才式突袭”,从现实的人的劳动生产为出发点,从现有的社会联系中肯定劳动生产活动的客观存在,在切入到对资本主义的功能性维度批判的同时引入服务于人类解放的生活实践维度,为人们解放思想,洞察现实秩序,发觉创造未来社会的理想途径,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批判的逻辑面
对于如何解决现代性矛盾与危机,资产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更找不到自我解救的出路,对于现代性诱发的矛盾与安全问题,资产阶级束手无策。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这势必会引起资源浪费、政治动荡,而毁灭性战争则越来越成为资本谨慎对待的潜在性危险。当人们对现代性将何处何从表示迷惘与忧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横空出世,他们喊出共产主义革命这一穿透现在、预见未来的时代最强音。他们将现代性从绝对的理性、科学、制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恢复现代性的革命性、辩证性、实践性的本真,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制度、文化、科技、道德将全部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借助于未来生活世界的理想: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人类的个性发展与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劳动从物化回到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具体形式。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展望,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现代性社会的所有希冀。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批判的终点是这样景观:“异化”枷锁被冲破,“物化”的烟云已消散,“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人类自由的栖息在自然界,诗意的生产与生活。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的批判逻辑面可以理解为,把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理想作为现代性规范前提,通过对意识形态和技术合理性对人的压抑的责难,在政治采用激进化的革命意识由此推进社会实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