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某校内贷”危机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辅导员学生工作案例
2019-01-15黄培荣范晓羽
黄培荣 范晓羽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一、案例概述
2018年6月x日,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学生A失踪4天,学校学生工作小组初步筛查学生失踪的诱因是网络借贷,该学校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报警并通知家长。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该校其他学院某学生B多次向学生A的家长催还欠款,家长认为是学生B的催款行为导致学生A失联。
经查,学生B于2018年5月份,分三次借给学生A共8000元,学生A承诺一个月后还款9000元,同时写了三张欠条。在还款期限准备到的时候,学生B联系不上学生A,经打听了解学生A已经失踪两天,学生B按照欠条上留下的号码联系了学生A的家长。双方在交流中,言语过激,学生A的家长明确表示学生A已成年,不再干涉学生A事情(学生A有过网贷行为,家长对电话催债心生厌烦)。通过与学生B深入对话了解到,两名学生相互认识,学生A主动找到学生B,说女朋友过生日,需要向学生B借钱,并且承诺还款时多还1000元给学生B。学生B认为,二人相互认识且写有欠条,同时可以再还款的时候多拿1000元的增值款,在有学生C担保的情况同意借款给学生A。随后与学生A家长交流中得知,家长认为学生A的失踪是因为学生B催债所致,认为其是罪魁祸首。
二、关键点分析
该案例涉及到借贷、学生失联、学生与家长存在误解等系列问题,正确找出案例的关键点,是准确把握分析案例、制定解决思路和推进实施办法的起点[1]。针对本案,关键点分析如下:
第一,学生B借钱给学生A,并企图从中获得高额利息,从经济学角度看,学生B与学生A构成借贷关系,本文定义这种关系为“校内贷”。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由借贷构成的不对等关系是本案处理的关键点。
第二,学生A有过网贷经历,此次因借贷恐惧而失联。找到该生后,如何安抚学生A的恐惧并教育引导其走出借贷泥沼是本案处理的难点。
第三,如何通过本案例,避免身边同学再次陷入“校内贷”的风波,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把控的一个工作点。
三、应对实施
(一)安抚学生情绪,控制影响
首先,安抚“借款”学生的情绪,告知其要与学院配合尽快找到“借贷”失踪的同学,助学校了解该学生失踪的大致原因;其次,安抚“借款”同学情绪,待其情绪较为稳定的时候,渐进式地与他沟通整个事件发生的始末,并形成文字;最后,根据形成的文字和欠条(复印件)向院党总支书记汇报,特别注意“借贷”失踪学生的二级学院沟通在没有本学院人员在场情况下,不能单独找“借款”学生了解情况,通过学院层面加强沟通,了解事情的动态。
(二)启动应急程序,找到学生
与“借贷”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联系,了解失踪学生的大致情况,并做好记录。根据信息和本学院“借款”学生谈心谈话,积极与“借贷”学生的辅导员沟通联系,尽可能从“借款”学生推测“借贷”学生有可能去的地方,排查摸底其社会关系,从中确认其大致去向,第一时间找到该学生。
(三)及时汇报情况,寻求指导
通过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报告文件,上报学院领导,并报备学校保卫处。寻求院级学生负责人或校级学生负责人的指导,统一解决思路,形成解决方案,根据方案推进事件的解决。
(四)积极联系家长,家校合作
在了解整个事件大致概况后,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督促家长近期务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同时,与家长保持信息的沟通交流,加强联系,保证二者频道一致。
(五)关注后续发展,跟踪把控
针对出现这类新的“校内贷”问题,开展针对此类问题的排查,排查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班干例会反馈班级情况,并做好记录。二是已确认有网络平台行为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情况。三是制作杜绝不良“校内贷”承诺书,要求班级同学签字确认。
一方面,加强价值观教育:①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②加强学生金融知识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的认知。
另一方面,结合网路贷的危害,开展杜绝不良借贷的理论宣讲,并制作“校内贷”和“网络贷”危害宣传栏以及关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上传至学院官微和公众号。
四、经验启示
(一)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要及时发现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常下宿舍、走班级、参与课余活动与学生融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当中树立个人魅力和形象,使得更好的发现班级情况和特殊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提高个人职业能力,既要履行好辅导员九大职责[2],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处理新问题新情况的新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现代社会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导致舆情补救非常困难。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占领传播正能量的阵地,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当代大学生时髦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