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筑心”美育思想的特征研究

2019-01-15陈细义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艺美育群众

陈细义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文艺发展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新时代的美育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筑心”美育思想的重要论述,中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普遍性、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四个主要特征,实现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教育的良性循环与多维互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精神境界的艺术工作者的同时,通过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进而铸造出伟大中国无愧于新时代的崇高精神和理想境界。

一、新时代美育:文艺筑心的普遍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中国的主人,是最广大和最普遍的群众主体。同时,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最普遍主体,也是文艺服务和文艺筑心的主要对象。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归根结底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创作的。通过坚持“文艺筑心”的“普遍性”、坚持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美育工作重点,需要将最普遍的人民之心与文艺之心相结合。具体来讲,开展新时代美育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人民筑心的普遍性。

1. 坚持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普遍性

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必须坚持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上的普遍性。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中强调“文艺筑心”的普遍性特征,首先体现在“文艺筑心”筑的是最广大、最普遍的人民群众之心,用人民的普遍创造力和人之常情来充实文艺的思想内涵、扩大文艺的表现范围、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因此,新时代美育工作需要培养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民生,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心换心、真心相待。

第一,文艺创作借鉴最普遍的创造力。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讲,文学艺术来自于人民群众自发的生活记录和情感表达,文艺自身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产物。因此,文艺工作者需要关心人民生活的新现象、新风尚、新变化,从人民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开拓新的创作题材、学习新的创作手段。中国文艺具有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悠久传统,即使是在阶级社会当中,中国文艺理论也强调文艺要表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孔子在提到《诗经》的作用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观、群、怨”虽然意义各不相同,但在表现人的内在生活、情感和思想方面却是一致的,而且更宝贵的是“兴、观、群、怨”都是社会大众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自我表达方式。中国的老百姓随心而发、脱口而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创造了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大量优秀、伟大、意味深长、流传千古的作品,并以此作为统治者自省、反思和调整统治策略的重要参考,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政治作用。

第二,文艺欣赏满足最普遍的需求。文艺创作应该像一片暖阳、一缕清风一样,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供最普遍的支持和回应,正所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回应社会与大众的最普遍需求。新时代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温度、高度、深度、广度和亮度,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提升和心灵塑造提供引导。新时代中国文艺要满足人民群众最普遍、最迫切的心灵期待和精神需求,并以此为创作的初心和标准,谋篇布局、经营位置、组织辞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应该是古代社会贵族阶层休闲娱乐的专属,更不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遁世怡情的象征,而应该结合时代主体和社会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回应人民对于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过去阶级社会老百姓起早贪黑只是“在土里刨食”的物质匮乏不同,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心灵熏陶和精神满足有了更多和更高的需求,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2. 坚持心灵塑造和境界提升的普遍性

文艺筑心的美育工作需要坚持文艺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也需要运用文艺来提升和塑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之心,提升整个时代的艺术氛围、艺术鉴赏水平,塑造审美趣味。但现实情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近代战争频繁、积贫积弱、备受煎熬的社会历史中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及其贫乏、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教育事业整体受到巨大破坏的现实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不高,文艺欣赏能力和境界需要一定的积极和正确的引导,人民群众的文艺趣味和精神需求也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提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美育工作者应发挥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优势,对于人民的文艺之心加以引导和提升。

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文艺工作者眼界更广阔、感受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思想更深刻、视角更独特。文艺创作者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文艺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明显优势,主动树立积极为人民服务、承担起引导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历史责任和身份意识,用文艺创作的专业性、崇高性和理想性来引导整个社会在审美趣味和艺术欣赏上的提升。在经济扶贫、文化扫盲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美育、扫除美盲,与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筑造符合新时代的伟大心灵。

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美满,老百姓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科技进步、物质发展的基础上有一种表达冲动和分享的愿望。由于受到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无法迅速提高表达能力和分享能力,如风行全国的广场舞既是人民生活富足、追求更高满足的体现,也是某种原始本能冲动的释放。人们在获得自我信心和尊严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在言谈举止和人生选择方面体现出粗鲁和暴力的痕迹,只关心自己而淡化了同理心,导致中国社会还存在很多暴戾之气,引发了令整个社会关注和震惊的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人的内在心灵塑造有待进一步引导,情感的宣泄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1]文艺作品具有美育、熏陶和引导作用,从心灵上能够化解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因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2]26

坚持文艺筑心的普遍性,还要求文艺筑心的对象从一般的民众拓展到社会整体,对所有人开展提升精神和塑造心灵的美育教育。文艺筑心的普遍性包括用文学艺术来引导和提升公务员队伍、党政领导干部、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心灵境界,远离单一、极端、颓废和慵懒,做人民的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发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照镜洗澡的筑心功能和美育作用,使整个社会蓝天白云、风清气正。文艺筑心的美育思想是文艺创作、欣赏与伟大新时代最普遍的人民的创造性和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既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也需要在整个社会普遍推行,创造一个伟大同时也美丽的新时代。

二、新时代美育:文艺筑心的民族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筑心”美育思想需要坚持文艺的民族性特征,坚持文艺的中国化、中国心和中国事,并实现中国化、中国心、中国事的融合统一。

1. 新时代文艺的中国化

文艺欣赏没有国界,但文艺创作却带有不可磨灭的民族性。不管是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都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质、民族特色,即使是学习借鉴外来文艺,也要做到中国化、民族化。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弘扬中国传统之心,学习、借鉴并创造性地发扬中国优秀的文艺传统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因此,中国传统是中国人心灵和精神不可磨灭也极其重要的烙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中国再怎么高速发展、再怎么与世界接轨,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化、民族化的发展和中国式、民族式的接轨。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古训已经讲得很清楚,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借鉴不应该是基因突变,而应该是吸收内化,中国文艺创作的拿来主义、全盘西化、崇洋媚外都是不可取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灿如繁星的一代代贤哲的思想观念、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艺作品、汗牛充栋的古代先贤经典著作,共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灵道路,他们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目前中国的美育实践和文艺教学之中,在坚持中国化方面做得并不是特别理想。在很多艺术理论课程和教材中,所介绍和阐释的艺术理论大量充斥着外来概念术语,每一个概念术语又需要用一套外来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加以论证,再结合一套证明这些理论和论证的国外艺术案例,一整套下来根本不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艺思想,也不涉及到中国艺术、中国形象。在当前艺术类高考中明明报名中国国画专业,但考试时还是统一的《素描》《色彩》《速写》三门科目,使得很多国画作品看起来像是用笔墨画素描,失去了国画该有的中国意味。

2. 新时代文艺的中国心

新时代中国文艺要筑中国心,不但要筑中国文艺信心,还要筑中国文艺核心,使得新时代中国文艺具有中国根基。文艺教育也要在坚持“以我为本、不忘传统”的基础上再强调“中西融合、推崇创新”。王国维讲“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中国文艺要讲中国故事、表现中国内涵,用中国观念讲中国事、筑中国心。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强调的“民本”“爱国”“风骨”“日新”“弘毅”“和谐”等众多文艺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磅礴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结合能焕发出崭新的理论内涵,与新时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改造能力相结合能具有更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中国传统之心的生命力是坚强的、基础是深厚的、发展是可期的,需要文艺工作者潜心去挖掘其中的丰富宝藏,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运用、改造提升。

在一部分中国人忙着自我否定、崇洋媚外、去中国化的同时,却有很多西方的现代思想家和文艺工作者在用心地、深入地解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希望从中找寻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新出路、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碰撞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因此,“文艺筑心”首先要筑的就是中国文艺的信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国文艺精神,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大师云集、经典无限的中国文艺传统当中汲取养分,欣赏中国经典、研究中国价值、塑造中国风格、树立中国标准。

习近平强调中国发展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所以,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都是中国新时代高速发展的靓丽名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车、路、桥,还要结合中国服务、中国理念、中国气概,就像在物质性的高速运转的中国芯基础上,也要结合凝聚中国传统智慧的鲜活跳动、生生不息的中国心。

文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发展中国文艺,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助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特别是民族心灵筑造的重要方面。中国文艺要在世界上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道路、中国心灵,需要做好自己,拿出中国特有的、具有显著民族特征、深厚绵长韵味十足的中国味、中国情、中国心。

3. 新时代文艺的中国事

新时代中国文艺既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4]。坚持新时代文艺讲中国事,需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的视角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要用新时代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的过去和现在。一个艺术家的眼界、心胸和精神境界,直接决定他的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了解中国自身的发展历史、发展脉络和文艺传统,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时代脉搏。在文艺题材的收集选择和加工改造上,坚持以我为本、兼容并蓄,既要着力挖掘中国浩瀚历史中的各类文艺形象,用新时代的眼光和视角加以创造性地改造和创新,也要关心当下现实世界、从伟大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建设活动中发掘新的文艺形象和创作题材。

新时代“文艺筑心”的美育思想不但要以传统之我为本,也要以时代之我为本:在传播中国思想精华、运用中国特有思维、选取中国特色艺术案例和文化形象的基础上,传播新时代中国思想、中国思维、中国艺术标识和文化形象,引导文艺工作者关心时事、将自身融入新时代,自觉地用中国化筑中国心、讲中国事。

三、新时代美育:文艺筑心的实践性

文艺筑心的美育工作,需要深入思考并建构科学的理论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一项实践工作。革命导师马克思强调:哲学不只是要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完善世界。在中国美学理论中存在着影响力巨大的“实践美学”的思想流派,强调美学理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通过艺术和美育让世界更美好”。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汲取中国化的最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强调美育工作“筑心”的实践性,强调文艺创作实践的标准是“永恒价值”“最高境界”“神圣使命”[3]27,这三条标准与人的精神息息相关。践行新时代文艺筑心的美育思想需要坚持实践性特征,一方面在实践上满足、引导人民的精神追求,一方面在实践上积蓄、发挥人民精神力量。

1. 满足和提升精神追求的实践性

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于更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需要和更高的追求。随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路越走越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倾向于心灵熏陶和精神满足。新时代文艺的具体创作和总体发展,都要坚持精神性追求、坚持“文艺筑心”,把创作者的精神愉悦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满足作为创作的初心和目标。文艺作品虽然也有一定的物质性,但归根结底是精神产品,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其最核心的作用体现在精神性和超越性,即通过物质作品与主观精神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作用,超越有限达到无限、超越短暂达到永恒、超越小我达到大我。

受到西方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文艺也沾染上了消费主义、娱乐思想、快餐文化的习气。因此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强调“文艺筑心”的精神性特征,就是因为当前的中国文艺界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文艺娱乐化、片面化、粗俗化、虚无化等,都是粗制滥造、竭泽而渔、害人害己的歪风邪气。新时代美育工作需要坚持并高扬艺术的精神性特征和“文艺筑心”的功能,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创作标准,以文艺的理想境界抵抗庸俗化、以塑造身心和谐应对人格分裂、以清风正气驱散乌烟瘴气、以满足精神享受避免坠入娱乐至死的感官泥潭。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和新时代美育思想在强调精神享受、追求理想境界、塑造身心和谐方面为世界文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华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有很高的境界,中国文艺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强调文艺的精神性是中国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共同点之一。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便提倡美育,他的理想目标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5]美育引导人们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思考和解释美的现象和作品,筑造美的心灵世界,培养发现美的眼光,形成审美的态度。

2. 凝聚和发挥精神力量的实践性

筑心是筑人的基础和前提,更是铸造伟大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来源和实践保证。中国哲学和文艺都很重视精神力量。中国哲学思想和文艺理论中强调文艺具有怡情养气、澄怀味道、游目骋怀的作用;强调风骨、气韵、志气、情思的精神性;强调“意在笔先”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阔达胸襟;强调弘毅、辉光、日新的革新精神,都与内圣外王的实践有着众多且重要的经典论述。

儒家思想强调“内圣外王”,其中内圣重在筑心,提高内在精神境界;外王重在实践,勇于承担、敢于创造,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改造现实世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其心、诚其意”,才能在此基础上“修齐治平”。“正心诚意”虽然是别人看不见的,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也是一种心灵层面上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气象,宏大壮阔、排山倒海、广阔无垠、浩瀚不绝。在面对身居高位统治者的威权时,在面对“数困于蔡”的窘境时,在面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清贫时,在面对鼎烹镬煮的危险时,中国士人依然能够卓然挺立、“吾道一以贯之”地坚守仁爱道义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这种实践精神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因此“士不可不弘毅”,弘毅则可以精神强大、内心坚定、一如既往、奋勇前行。

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其人生境界,影响着人的实践的方方面面;人生境界决定了人的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总体面貌的优劣和蕴含力量的大小。“文艺筑心”的美育工作看似风轻云淡、修养身心,实际上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精神力量是一种无穷大的力量,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更是无穷大且充满无限的创造性。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不利状况,中国依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其中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感、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足以影响战争走向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巨大精神力量。[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辉煌但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凝聚精神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所以,新时代美育思想需要坚持“文艺筑心”的精神性,排除消费主义、娱乐思想、快餐文化的消极影响,满足、引导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积蓄、发挥全民精神力量,从而实现目标。

四、新时代美育:文艺筑心的时代性

普遍性、民族性和实践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到今天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每个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和实际内涵。因此,学习和践行新时代美育思想需要坚持文艺的时代性特征,发扬创新变革精神,如实反映新时代、积极回应新时代、努力创造新时代,筑造人民文艺的时代之心。

1. 如实反映新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生活现实、人生感悟的感性显现,艺术需要如实反映新时代。

首先,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大国,新时代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文艺对于世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世界局势是一种整体和平中的局部碰撞,大国的角力更多是在软实力方面体现出来,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怎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文艺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世界文艺和思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特殊的声响和色彩,都是新时代中国文艺需要思考的。

其次,互联网技术对于时空的超越和新媒体对文艺形态的突破,都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标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现象,比如多媒体创作手段、自媒体传播手段、大众化的创作模式、全民参与的欣赏氛围,文艺传播的渠道增多、范围加大、交流也更深入,顺势而为、践行新时代美育思想、发挥“文艺筑心”的重要作用,在中外文艺交流中做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而不受外部消极影响。

2. 积极回应新时代

践行新时代“文艺筑心”的美育思想,需要实现文艺工作者与文艺欣赏者在“美育筑心”上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文艺发展的良好资源和背景,文艺工作者则通过自身的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也通过广泛而自主的审美欣赏活动反过来为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提升提供动力。

正是因为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等着文学艺术来加以感受、理解、表现,新时代的中国艺术需要在反映新时代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回应新时代。艺术从根本上来讲是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而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需要掌握分析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时代脉搏、找准时代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加以回应,做出能让新时代人民大众产生精神共鸣、心灵愉悦的作品。

3. 努力创造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新时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基本无忧,接触到许多的新事物,与外部世界互联互通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整体上所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文化素质修养不断积累,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文艺有了更高和更多的要求。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洗礼,中国人民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普遍得到长足发展,中国文艺再也不是阶级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受建立在别人的勤苦劳动基础之上、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服务的状况;新时代人民群众自身就是中国最广泛的艺术主体,他们既是创造者、也是创作对象,还是欣赏者和评论者,也是消费者,文艺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自发地为自己服务;中国文艺再也不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而强行向被统治者灌输意识,而是转变为人民群众运用自己逐步提升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创造和欣赏的文艺作品。

顺应这种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和新时代为艺术所提出的历史使命,艺术创作既是艺术问题、实践问题,也是哲学问题、理论问题,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创作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文艺筑心”的美育引导艺术工作者能够与新时代共舞、与新中国同行,共同创造新时代。践行和坚持文艺和美育的时代性,需要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如实反映、积极回应这个伟大新时代,并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来创造伟大的作品,夯实时代之基础、筑造时代之心灵、塑造时代之形象。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新的人,新的人核心在于筑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心灵境界和精神追求。新时代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艺术工作者需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起“文艺筑心”的功能和责任,引导人们向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前进,强调符合新时代的艺术理论价值导向:“高扬理想境界、抵制低俗虚无”“强调身心和谐、避免极端分裂”“追求精神愉悦、回应感官娱乐”“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民族特色”[7],使得整个社会风清气正,从而筑造建设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文艺美育群众
论公民美育
1942,文艺之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