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嵌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
2019-01-15赵利平
赵利平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常研常新的不变话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只有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举措,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追求,探索课程教学范例,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模式,创新考核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实效,努力打造“金课”[1]。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极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再加上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的单调,使得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陷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2]。”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指明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新形势下,利用好新兴技术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用VR技术让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活”起来
VR·是Virtual·Reality的缩写,翻译为虚拟现实。将VR技术嵌入到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浸润式体验教学,虚拟空间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某一历史事件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做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铭记。比如贵州师范学院举行的“VR重走长征路”的沉浸式教育活动,利用VR技术还原红色基因的本来和历史,大大的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保守,创新精神不足
长期以来,近现代史纲要课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大多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以及偶尔的实践教学,对新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依然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这门课,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凸显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从而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二)硬件条件不足,开发门槛较高
就目前来说,VR技术的硬件设备生命周期处于初级阶段,还比较贵,需要高校拿出一定的财力作为支撑来购买设备。再者是近现代史中历史事件众多,VR技术是依托革命历史故事、重大历史事件等为内容进行开发,开发门槛较高,相关创新型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开发程度还不够深。
(三)评价改革滞后,评价体系单一
传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在学习效果评价上大多采用考试、考察等传统的形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用VR技术的本质是增加新的教学工具还是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目前还存在模糊,界定不清楚的情况,也就是说对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还没有创新,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困境破解策略
(一)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弘扬新时代创新精神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成为新时代重要的现实性课题。要从根本观念上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跟上时代的脚步。笔者认为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主体要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方法要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元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要同信息现代技术高度融合创新,VR技术的嵌入,必能开创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全新局面。
(二)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VR技术产品的使用前景非常广阔。高校应该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校际间联系,与VR技术产品开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红色VR技术产品的开发、共享,运用到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加强对VR技术与近现代史的科研力度,融合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鲜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学习评价方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所以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不适用于VR技术嵌入式教学,必然要求在学习评价方式上有所创新。高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感知教育和内在提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