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育人在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2019-01-15王艳慧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

王艳慧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3)

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后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七个育人长效机制,涵盖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七个方面。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增加心理、网络、资助三大体系,并将“教书育人”更改成“课程育人”,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三全”育人的整体布局。至此心理育人确立了其作为“三全”育人格局下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重要定位。探索研究其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作用发挥具有时代意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一、心理育人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要求

(一)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义。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体现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又是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对所需人才的素质构成提出更高要求,更加侧重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全球教育形势中更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高校心理育人更高质量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契合新时代教育对象的新需求

新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教育对象新的需求。新时代大学生大都生长在相对优厚的生活环境中,总体上呈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意为社会承担一己之力,容易接受新事物,特别是在互联网空间表现活跃,但也存在着不可弱视的问题。朱力影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①中将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弱化”、“人际关系冷漠”、“传统意识缺失”、“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滑坡”。可见问题总体表现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如何处理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上需要更高质量的引导与帮助。正如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因而促进高校心理育人更高质量发展契合了新时代教育对象的更高需求。

二、心理育人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结构定位

(一)要素与系统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三全育人”格局需要通过“十大”育人体系围绕“立德树人”协同发挥作用以实现育人目标。“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是一体多面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通过十大育人体系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协同发展,充分挖掘整合育人要素,调动育人资源,在时间、空间、人员等方面全覆盖,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着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搭建了一个科学结构。心理育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本身的相对独立性需要其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有效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受到系统的规范与制约,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的协调统一。

(二)要素与要素

“十大”育人体系的作用发挥在系统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融合,组合发挥最大效应。而十大体系如何发挥合力,有学者提出首先根据“十大”体系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元素进行进一步分类,理顺彼此的关系。“如课程、科研、文化等三个子体系主要在育人内容方面提供资源,共同构成“十大”育人体系的核心;实践、网络、管理、服务等四个子体系主要为育人提供不同载体,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科研、文化等子体系完成了对接与融合,构成了‘十大’育人体系的次核心;心理、资助、组织等三个子体系体现的是高校育人路径与方法的创新,构成“十大”育人体系的辅助核心。”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心理育人体系本身具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支撑,交叉学科视野下更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因而心理育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都需要发挥作用,即可以很好地与融入其他子系统,并通过其他子系统的平台而发挥功能。

三、心理育人在“三全育人”格局中发挥作用的实施路径

(一)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之初是为了补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不佳、效果不强的短板”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具有深厚的渊源。关于如何将二者进行融合、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充分的研究基础。二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明确的价值导向,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个体教育,倾向于价值中立。但并不意味着心理育人不存在价值导向,而是以相对隐性的方式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探索,形成对自身、对他人以及世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与其他体系协同发展,实现育人目标,把握方向性是第一要义。

我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高校党委——各部门、各岗位——各一线教师凝聚价值共识,深刻理解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解读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岗位责任细化,各主体贯彻落实的育人局面。在具体操作中,心理育人需要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开放,在教育过程中树立起价值引导的理念,发挥其社会性功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实现个人价值与他人、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实现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行的高度协调发展。

(二)促进心理育人与其他育人体系协同发展

为促进“三全育人”格局取得成效,“十大”育人体系中每个体系都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需要促进体系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心理育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其他育人体系实现功能发挥。

在科研、课程、网络育人体系中,高校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队伍,提高科研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开展。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取的探索精神方面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开发方面,高校可以进一步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体系,整合学习成才、择业交友、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的重要补充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贯穿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抓住重要节点,实现全过程育人。开辟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既能普及必要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更新,慕课、互联网课程共享等深入发展,心理育人需要拓宽互联网教育空间,提高亲和力、增强吸引力。

在组织、实践、文化育人体系中,利用好高校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班级、宿舍等组织群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达到朋辈之间相互影响、协同共进的教育效果。

在服务、管理、资助育人体系中,将心理育人理念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增强人文关怀,以思想引领为主线,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心理问题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在成长成才,人格素质,品德修养方面有收获感。

[ 注 释 ]

①朱力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32.

②张正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

③薛冰.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动态新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8.5.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