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PCM)诊断中的主要特征分析

2019-01-15冯岩辽宁省鞍山市灵山医院电诊科辽宁鞍山114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浆细胞乳腺炎脓肿

冯岩 辽宁省鞍山市灵山医院电诊科 (辽宁 鞍山 114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PCM)诊断中的主要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PCM患者核磁共振成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对其病灶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特征、病灶位置以及区域进行研究。结果:50例患者中病灶总量为52个,按照核磁共振成像图像特点,将PCM划分为炎症型(18个)、脓包型(14个)以及混合型(20个)。30个病灶覆盖范围较广,22个仅处于某一象限之内以及乳晕部分,4个仅存在于乳晕区。扫描强化后,44个病灶可见度有所改善。结论:针对PCM核磁共振成像是较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可为PCM患者分期提供参考。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指基于乳腺导管扩张且浆细胞浸润病变的无菌性炎症[1]。多见于妊娠期或是非哺乳期的中年与青年女子中,诱发原因尚不清楚,临床病症较为复杂,也缺少感染依据。因此,易误诊为乳腺癌,进而行相关手术,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所以,如何确认患者是否患有PCM成为医学界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临床采用MRI对其诊断研究较少,本文认为核磁共振成像在病灶确认、诊疗方面的特异性明显,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MRI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总计50例,所有患者接受MRI检测,且经过病理检验证明,均处于非哺乳期或是非妊娠期。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3.10±4.65)岁;病程3周~10个月,平均病程(3.50±2.65)月;已婚患者40例,已育患者3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触摸结节或肿块,乳头出现凹陷现象,局部皮肤破溃,腋窝淋巴结明显增大。

1.2 方法

扫描设备型号为GE Signa HDxt 1.5T MRI,并配备有乳腺专用线圈。平扫序列如下:第一,横轴位DWI,b值设定为1000s/mm2,TR/TE设定为5600ms/min full;第二,横轴位STIR,TR/TE设定为6600ms/42ms,NEX设定为1,带宽设定为41.67KHz,回波链长为14个;第三,横轴位T1WI—FSE,TR/TE设定为560ms/min full,NEX 1,带宽设定为31.25kHz,回波链长为3个;第四,矢状位,R/L—T2WI—FSE—FS,回波链长16个;其中横轴位层厚设定为5.0mm,矢状位层厚设定为4.0mm。采用双侧乳腺三维多期动态强化扫描,AXIAL总计扫描8个动态,其中第一动态为MASK,其他7个动态自药物注射30s之后持续扫描,所有动态时长为60s。对比剂选用0.2mmol/kg的Gd—DTPA,流率控制为2.5mL/s,带宽设定为50MHz,翻转角角度为15˚,层厚设定为2.8mm。

1.3 图像分析

邀请2位工作经验不少于10年的影像诊断医师,在不了解病理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图像进行分析,若征象描述存在出入,则由两者共同协商。MRI分析内容包含病灶区域、形态、信号、界限以及强化方法等。综合病灶形态以及信号特征,参考本次实验前的有关研究。将PCM划分为三种:炎症性、混合型以及脓肿性。经过动态强化的图像传输至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借助Functool SER软件描绘TIC。感兴趣区(ROI)选用肿块样病灶中的实质部分面积不小于5个体素。TIC划分为三种:Ⅰ型,动态观察期间,信号处于不断强化的状态;Ⅱ型,前期内信号处于上升状态,后期维持在一个平台水平;Ⅲ型,前期信号强化程度明显,但到达峰值之后显著下降。

2.结果

2.1 MRI表现

本组患者中,炎症型病灶18个:MRI呈斑片形状与小结节形状的异常信号,其中12个病灶累及范围较为广泛,14个病灶边界并不清楚;脓肿型病灶14个:4个病灶病变后波及范围多于2个象限,病变呈卷发样,6个病灶边界较为模糊;混合型病灶20个:呈炎症、脓肿与窦道等不同类型表现,其中窦道呈同脓肿相同的管状构造,对应体表处存在皮肤缺损现象,14个病灶累及范围较为广泛,14个病灶边界不清晰。本次研究,30个病灶覆盖范围较广,22个仅处于某一象限之内以及乳晕部分,4个仅存在于乳晕区。扫描强化后,44个病灶可见度有所改善。

2.2 TIC表现

44个强化病灶中,Ⅰ型曲线达到20个,Ⅱ型病灶16个,Ⅲ型病灶的8个。其中Ⅰ型、Ⅱ型视为良性病变鉴别标准,敏感度达到81.2%。

3.讨论

1925年,Ewing提出PCM这一病症[2],目前,医学界学者认为该病症属于非细菌性化学性炎症,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3]。PCM是以乳腺导管扩张为病理基础。因为受到乳头发育不良等多因素的作用,患者导管中类脂质分泌物的流通受到阻碍,致使导管扩张、管壁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导管附近纤维组织增多,最终令乳导管上皮受到破坏,且内容物外溢,附近腺体组织产生重度炎症反应,脂肪发生坏死现象,浆细胞与嗜酸细胞总量激增,形成该病。

本次研究患者MRI主要表现为炎症性、脓肿型、混合型三种。炎症型肉芽肿多为浆细胞浸润,影像呈现斑点与斑片,影像边缘不清晰。T1WI信号呈等、低混杂特征,FS T2WI信号呈等、高混杂特征,强化扫描结果显示为结节与团块状强化,病变附近存在斑片状与索状高信号,有“假毛刺”现象,强化扫描“假毛刺”均匀强化,病变信号成不均匀状态,界限不明,表现为多发长短毛刺。脓肿型MRI影像特征同其他区域脓肿基本相同,呈现厚壁或是薄壁,内缘较为光滑,可见分隔与液—液平面。多发脓腔之间可彼此互通,也可于患者皮下或是乳头下产生瘘管,呈“轨道化”增强。混合型则兼具炎症性和脓肿型影像学特点。

MRI动态强化扫描以及强化曲线有利于提高医师辨别患者乳腺是否存在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乳腺癌和乳腺炎强化机制都需要以血管中皮生长因子为基础,皮生长因子加快新生微血管产生,且令毛细血管壁通透效果产生变化。PCM内,TIC多呈缓升型或是平台型。本组同样以Ⅰ型、Ⅱ型为判断标准。所以,TIC仅可以为医师提供参考数据,用以判断良恶性病变,但对确诊PCM没有特殊意义。

DWI序列同样可作为MRI判断患者是否为良性病变的方式之一。恶性病变往往因为细胞外部间隙缩减,水分子扩散受到约束,ADC值下降,于较高的b值时呈高信号。炎症期内DWI弥散且不受约束,表现为等信号,ADC图信号较高。脓肿期,水分子因为脓液过于粘稠所以扩散受到约束,DWI信号高,ADC值下降,本组14个脓肿型病灶,脓腔内物质DWI表现为高信号,因未能与ADC值比对,所以无法鉴别其同乳腺癌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针对PCM的诊断MRI结果具有参考意义。针对部分影像学表现同乳腺癌相近的患者,可参考TIC结果。

猜你喜欢

浆细胞乳腺炎脓肿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