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解释视域下的历史课堂阅读教学探究

2019-01-14刘婷

考试周刊 2019年90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阅读教学

摘 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说明,就需要学生广泛研读史料、用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在历史解释视域下,通过补充历史材料,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历史解释;阅读教学;高中

课程改革的发展促使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和高中历史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以学科素养代替过去的三维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说明,就需要学生广泛研读史料、用理性思维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那么在历史解释视域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看来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高中生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历史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把历史教材等同于历史,其实历史教材也是编撰者对历史的一种解释而已。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教科书对于概念和结论的定义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得出准确概念和结论的历史史实无法全面详细地阐述,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补充相关史料,进行广泛深度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依托阅读史料的形式理解历史事物并能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面我就历史解释视域下的课堂阅读教学,简单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 借助课堂阅读教学,全面理解时代背景

例如,在学习明朝的社会经济时,白银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明朝中期开始,白银成为中国社会普遍使用的货币,而百姓主要使用铜钱。

面对这一历史现象,学生提出疑问: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为什么自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这其实就是一个基于社会情境而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应的材料,还原从元朝和明朝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在补充历史材料时,本着多样性的原则,教师可以既补充文字材料,又补充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材料阅读能力,从而得到客观的、正确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1260发行中统钞

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5倍于中统钞

材料二:嘉靖年间(1522~1566年),西班牙人在其美洲殖民地,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倭寇就变成了合法商人,明朝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1618~1648年,欧洲发生了“三十年战争”,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帝国。……到了明朝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控制,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却没发生大的变化,这导致大明内部的铜钱相对于白银发生贬值,因为铜钱的相对数量变多了……这就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

——《美洲白银与明朝国运》

材料三: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銀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教师通过补充历史材料,搭建楼梯,使历史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之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正确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教学通过全面展示时代背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变,习得历史知识,找到答案,从而全面提高核心素养,得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 借助课堂阅读教学,理解历史核心概念

要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解释,首先应当确定历史的事实。历史材料是广泛的,复杂的,从复杂材料中,找到事实的“真相”,需要加强学生个人的判断。因此研究者从核心概念的选定、收集资料开始,就进入了建构历史情境的过程。如果不能确定基本的事实,史家就无法展开论说。

高三的一节历史课,在复习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词为什么在宋代成为了主流的文学形式?学生们翻阅书本,很快找到了答案,有一位同学认为原因之一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无巧不成书,在做课后巩固练习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这道题目的答案设置中,有两个选项,让学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其中一个选项是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另一选项是世俗化趋势加强。许多同学选择了“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这一错误选项。

是什么原因产生了错误,我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了分析,有些同学觉得,书本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吗?宋代市民阶层扩大,没错啊!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算是市民阶层呢?”“市民阶层是指做买卖的?商人?手工业者?在城市里?”从学生的一系列发问中,我忽然发现,这恰恰说明学生在历史学习(历史叙述)中遇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作为历史教师,我应该怎样支持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市民阶层?”作为历史教师来说,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知识,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建构真实情境解决问题。为此,我补充了两段文字材料:

从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市民阶层是由不断壮大的工商业人员、为数不少的商业性文化演艺人员以及部分具有商业观念和市民意识的官吏、士人、地主、农民等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会群体构成的。

——《论南宋江南地区市民阶层的社会形态》

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面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织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以歷史材料的补充为脚手架,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一学习问题,完成了对于宋,明时期“市民阶层”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

三、 借助课堂阅读教学,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课本重结论,轻叙事的特点,使得学生在习得结论性史实时,往往难以理解,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讲授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课时,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有什么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书本上给了学生结论: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但是新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又从哪里能体现出来呢?

面对学生的疑惑,我们可以再次借助史学材料,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搭桥修路,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中的一段材料正好可以为历史课堂所用: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

借助历史材料的补充,让学生阅读概括,学生就很容易得到书本上的结论。这样的材料阅读方式,材料典型、科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学科不同于以现实客观世界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其他学科,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数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再现历史、认识历史,都必须依赖于史料,对历史进行由“考证的历史史实”到“推理的历史认识”这一过程。以发展“历史解释”素养为指向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上述解释教学中,我们是“导游”的角色。通过依托补充历史材料,阅读教学改变学生解读历史现象简单而缺乏深度、狭隘而缺乏宽度、绝对而缺乏容度的情况。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历史材料的选择多元化,广泛化。这样才可以防止历史解释简单堆砌、解释的任意裁剪。平等、多元、包容的历史解释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

刘婷,中教一级历史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高中阅读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