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故事”为抓手,探索与实践生态式园本课程
2019-01-14丁姗莉
丁姗莉
摘 要:“学习故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对幼儿活动采用的一种表述性观察与记录的形式,它能将儿童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描述出来,并进行交流。它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故事”将教师的关注点从聚焦幼儿的薄弱环节转变为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这无形中挑战了教师的能力,同时促进了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解读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只有了解“学习故事”的真内涵,知道它在幼儿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提高自身撰写“学习故事”的能力,做好真实有效的观察记录,从而更好地落地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学习故事;生态式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4-0115-02
学习故事是用一种描述事件的形式对儿童在生活、学习与发展中的表现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的方式。教师观察到的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游戏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学习,这更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心智倾向。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而达到丰富其学习的目的。
我们积极贯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学习故事”倡导的“儿童本位”理念恰恰是《指南》的核心精神。我们从中了解到“儿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原点”、教师要评价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已有经验、认知发展状况,这是其在工作中要时时处理的事情。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让我们了解故事中的幼儿“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教师则真正成了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们实施生态式园本课程,以“学习故事”为抓手,紧抓本土资源这一特色,找准课程实施的五个切入点:生活、运动、区域、游戏、主题。将“学习故事”这一评价方式运用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等活动中,并进一步运用“学习故事”来评价、整合、完善课程,从而使幼儿在课程中探索学习,构建“兴趣、参与、沟通、坚持、责任”的学习者形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学园园本課程初见成效。福建省晋江市第四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学习故事的尝试和探索活动由此拉开帷幕,并经历了生根、发芽、结果三个阶段。
阶段一:学理念促探究,让学习故事落地园本课程
我们要让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落地本土,首先要求教师经历“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对学园的园本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立足本园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幼儿学习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实施生态式课程建设。
(一)立足学园文化,优化园本课程
我园地处自然与企业资源丰富的晋阳湖畔,优美的自然生态的户外活动场所,给幼儿提供了自发自主游戏的场所;教师团队上进心强、勤勉好学,管理团队齐心协力、创新有魄力,学园教育科研的氛围浓厚。
我园不断优化生态式园本课程,尝试了将下午的游戏与上午的集中教育活动进行调换,从而延长上午区域活动的时间,与此同时开展了户外混龄体育游戏“七彩时间”的创新实践。这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自发、自主游戏的需求,生态式园本课程的结构与设置的重组与优化,进一步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像是学习故事落地的“有机营养”。
(二)借助师徒结对,制订层级管理计划
我园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量身定制”层级管理计划:把教师按层级分为泉州市学科带头人、泉州市骨干教师等7个层级。每个层级对应应达成的目标选项,再为其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使每个教师的生态成长更合理化、具体化。做法如下:一是集中培训学习,了解学习故事的全貌、内涵与结构。二是每两周一次的“每师一课”,由教研组专门针对3年内的试岗期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并结合教师现场教学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三是阶梯式层级管理制度。新老教师抱团成长,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帮扶研修共促。通过让素质高、研究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抱团成长,并通过研讨活动,探究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对实施中发现的关键点和难点,找寻解决的有效方法,使之有效地促进教师提升注意、识别、回应中的能力。
阶段二:不断尝试,钻研与实践,使之落地生根发芽
在学习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精髓后,教师们的想法、观点在不断探究中碰撞,最终明白了学习故事实际关注的问题,明确自己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不同层级教师对学习故事的探究活动拉开了帷幕。
(一)找寻幼儿生活的“魔法彩虹时刻”,记录精彩的瞬间
教师在学习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后,探寻幼儿生活学习中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魔法彩虹时刻”,记录着他们精彩瞬间。
第一,全面分析幼儿在园情况。教师针对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环节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一阶段的观察、分享、讨论,我们发现幼儿在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混龄自主性游戏的这两个时段里的自发活动较为集中,容易产生“魔法彩虹时刻”。
第二,定期召开教师的“头脑风暴教研分析会”,针对教师自己难以判断是否是“魔法彩虹时刻”的事件,进行探讨,提出以“幼儿自发的、积极的行为”为判断依据,从中筛选出“魔法彩虹时刻”。
第三,引导教师记录活动中幼儿的特定信息、语言,纠正教师在事件的描述中出现的啰唆、主次不分等情况,通过幼儿参与,记录、案例示范、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分析幼儿行为以及撰写学习故事的能力。
(二)识别从“照片故事”开始,梳理识别评价
教师以学习故事为抓手,找准课程实施的五个切入点,在探究中了解到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识别幼儿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首先,识别准确到位。例如,在培养幼儿倾听他人、坚持、创造和想象等品质上,教师就要将识别重点放在幼儿学习品质发展以及知识技能的建立、联结上,同时知道这些都要基于对幼儿一次次的长期了解。
其次,筛选梳理共识。我们将教师收集到的觉得困惑的、引发讨论和争议的照片、视频进行筛选。教师讲述发生的事件,引导鼓励大家参与识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据理力争”中,把脉诊断,听取专家、骨干教师的建议,梳理出达成共识的识别评价。
(三)贯彻落实《指南》精神,进行有效科学地分析与回应
我们在学习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精髓与贯彻实施《指南》精神中,鼓励教师大胆地将教育建议运用到回应的策略中。如我园自发生成的项目式区域活动——“老鼠嫁女”,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分析其中的不足,调整了指导策略,回应的策略由单一的“制作嫁妆”拓展为根据幼儿的兴趣指向“缝制红盖头”“制作花轿”等,延伸拓展到其他区域活动中。
如在数学区中增设卖门票的角色,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设计门票,卖门票,建构新的学习经验;科学区为舞台制作灯光,语言区还利用了科学区的光电经验以皮影戏方式创编戏剧大结局等,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游戏想法与做法,在交流中分享快乐。通过对幼儿学习过程进行反复钻研、质疑探究,一次次的尝试,掌握了调整改进的最佳契机,学习故事在我园悄然地生根发芽。
阶段三:分享与探索结果,注意识别,使之落地开花
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经过不断的尝試与探究、分享与调整,通过每周一次的交流研讨活动,探讨“怎样的描述才是有效记录?幼儿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识别与回应?”等问题,活动探讨使教师知道,在实施生态式园本课程中,除了课程实施的五个切入点外,发现与探究、帮助与合作、师幼之间默契合作、幼儿表现出的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即发展瞬间也值得记录下来。我们要根据其现有的学习水平,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背景信息(如家庭环境、同伴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究观察、分析幼儿的方法,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同时采取一定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分析探究幼儿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反思与学习、提升与成长的过程。
我们必须学会通过收集不同学习故事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更详细地研究回应部分。借着分享会还可以把优秀的案例和写得不足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对,发挥同伴教师的互助作用,探寻一种符合幼儿学习的优质有效的方法。在实施园本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学习故事”的作用,撰写幼儿学习的过程,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目的;通过学习故事分享,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在观摩、探讨、分析中,更进一步地了解撰写的方法,在撰写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指导策略。
学习故事的“注意—识别—回应”三个步骤都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我们不单单倾向于关注幼儿在生活、游戏中自主自发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幼儿心智倾向的培养。教师以“学习故事”为抓手,以课程实施的五个切入点获得的信息来丰富与拓展幼儿的学习,以此来推进生态式园本课程的落地开花。
学园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尝试初显成效,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如何将评价转化为优化、调整课程的行为?如何转变家长观念,对学习故事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植根本土文化,顺应天性,遵从本性。通过探索与实践园本课程,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加开放,教师正确的幼儿观日益凸显。学习故事就像一个同心圆,把教师与幼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倾听幼儿“心声”。让游戏充满创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育回归原点,让学习回归童心,让童心洋溢个性,让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许冰灵.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与思考[J].福建教育,2015(38):22-23,39.
[2]杨 俐.学习故事: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J].福建教育,2015(3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