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武陵山片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2019-01-14林裕如上官雨洁姚芳茜廖光羽谭秀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贫困生县域资助

林裕如 上官雨洁 姚芳茜 廖光羽 谭秀峰

摘  要 时代发展赋予教育信息化全新内涵,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亦进入全新阶段,形成多样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结合武陵山片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利用教育信息化解决问题优势,总结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信息化支持的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并探讨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阐述施行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网络教研;录播教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4-0004-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has endowed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ith new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of promo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education, forming various model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Wulingshan District,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solve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educ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zation with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summarize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mode oper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mplementing this mode is expounded.

Key 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argeted educational povertyalleviation;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 village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video recording classroom; network-based teaching study

1 问题的提出

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跨省交界面大,其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分布广泛,学校教育管理不集中。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导致武陵山片区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优质资源难以渗入。乡村教师待遇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难以吸引优秀年轻教师,导致出现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利用,让教育突破时空的界限。“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城乡局域网的形成,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而导致开不了课的问题,缩小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同时,促进了乡村教师与名校教师沟通交流,加强了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有效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革新。

教育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H县和L县作为武陵山片区的典型代表,正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期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摘帽。

2012年以来,H县和L县启动学校改薄计划,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三级远程合作帮扶模式。

2014年,H县和L县启动薄改计划,进一步提升,加强资源平台的应用,实现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贫困生信息的收集和管理,H县和L县利用数据库等信息化手段,抛弃以往人工收集、逐级上报的传统方式,建立在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平台,实现识别和管理精准化。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H县和L县打造温馨“亲情小屋”,建立家校联系微信、QQ群等,弥补家长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

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H县和L县进行有效嘗试实践并总结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四位一体”模式,得到学校、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在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资助管理工作落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

2 教育信息化支持的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构建:基于H县和L县的实践

笔者在研读大量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路径研究的基础上,前往武陵山片区H县和L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尝试对当地的实践经验和探索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可行性和优势的理论支持以及前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成,为更好实现贫困生学习能力提升、贫困生生存状况改善的教育精准扶贫两大任务[1],从改善贫困县域办学条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贫困生精准识别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教育信息化支持的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四位一体”模式的基础性环节构建  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贫困地区的教学需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是“四位一体”模式中最先开始实施的基础性环节,在于促进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自2012年起,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贫困县域学校构造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三通两平台”、录播教室的建设和局域网的形成为基础条件,名校教师、县城中心学校教师、乡镇学校教师组成网络教研共同体,形成有针对性和传递性的三级远程教育合作帮扶模式(如图2所示)。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网络教研一方面需要让贫困县域教师能够获取名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学习教学方法,得以应用于日常的备课和教学中;另一方面需要让贫困县域教师转变固有的教学思想,克服安于传统教学形式的状态,直观感受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创新。

结合这两方面的需求,三级远程教育合作帮扶模式也形成两种主要做法。

第一种是名校教师就某一堂课,在录播教室授课、本地授课的同时,向县城中心学校输送,达到录播直播一体化,实现同步课堂;县城中心学校再转播到乡镇学校,实现三方实时互动和交流。名师的授课视频上传到资源平台,供贫困县域教师反复观看以及点播使用,为贫困县域教师提供学习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第二种做法是县城中心学校教师在录播教室授课、本地授课的同时,向名校和乡镇学校输送,三方实现同步课堂。名校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课堂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位一体”模式的提升性环节构建  随着国家扶贫举措的实施以及贫困生资助政策的逐步落实,贫困群众子女入学升学等权利得以保障。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贫困县域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资源的稀缺已无法满足贫困群众脱贫的意愿。亟待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为“四位一体”模式的提升性环节,加强资源平台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共享。

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同步课堂、资源平台资源应用确保贫困县域学校能够开齐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课程,保证当地学生能够接受全部基础课程教育,同时通过在线课程等方式向贫困县域学校提供课程教学资源,解决教育类专题课程的问题[2];另一方面将信息化手段与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方法相融合,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在开齐课的基础上开好课。如H县和L县结合当地教学实际,应用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平台,提供范式教学资源,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学校因英语教师稀缺甚至没有英语教师而无法开课的问题。

但目前仍存在资源平台分散化、众多平台大致功能高度相似等问题,造成大量平台资源闲置与浪费。实现“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大集合,集学科课件、教学软件资源、师生互评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显得尤为重要。

“四位一体”模式的先决性环节构建  对于在校贫困生信息收集,传统人工的数据采集和手动输入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精准扶贫“精准”二字的要求。在校贫困生数据庞大,录入核对的工作量繁重,个人信息在手动输入时极易出现错别字、简写、漏写、缩写等情况,导致在管理核查和统计中出现错误。又鉴于教育资助分层型强,学生存在流动性,对数据要求更加精确的输入、标准化的管理。建立在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平台(如图3所示),通过系统、平台的管理,为后续在校贫困生的精准分析奠定良好基础。

在校贫困生的个人信息管理精准化以及资助工作精细化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的先决条件,是“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先决性环节。在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平台专门针对在校贫困生的管理,个人信息不再采用人为输入,而是以下拉列表式选择输入,实现统一标准化。各校输入的数据存放在该平台,由教育局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进行比对核查,导入数据库。所有核查访问的数据都保留访问记录以及访问的信息,并将其汇总。依据扶助类别落实资助政策并锁定,各校资助管理人员逐级反馈示意资助工作完成。平台锁定后,无人再有权限对数据进行修改,直至一轮资助工作完成。依托管理平台精准获知贫困对象生活改善情况、学业表现情况等,实现对情况不明、成效不佳的扶贫对象动态跟踪管理[1]。

“四位一体”模式的重要性环节构建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3],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亲情“失位”,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贫困”。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保障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让信息的传递跨越时空的界限,围绕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交流体系[4]。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也改变了以往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只有文字或声音的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信息载体高度集成,让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更加立体化和多维化。结合关爱留守儿童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为“四位一体”模式中的重要性环节。

将教育信息化与“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相结合,建立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模式(如图4所示),缓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利用现有的教室、电脑、电话等设备建立亲情小屋,包括亲情通话间、成果展示墙、悄悄话驿站、课外阅读室等相互独立区间,学生与家长在相对温馨和私密的环境下通话视频。

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因为学习动机的缺失[4]。因此,亲情小屋在已有的设备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打造成综合性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微课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家校协同一直是“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中的关键,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台,能够极其高效、低耗、便捷地将家长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连接,使得在外务工的家长也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与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手段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长情况[5],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外务工家长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在孩子成長过程中缺席的遗憾,增进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感情。

3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教育信息化促进片区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的顺利实施,真正有效促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结合H县和L县实践工作经验与探索,提出从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同合作与管理两方面建立“四位一体”应用的保障机制。

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机制

1)结合实地情况统筹做好贫困县域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更新机制,解决设施设备、资源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平台的资源信息、网络学习空间支撑的网络教研与教师技能培训等功能;根据贫困县域教育教学的需求,及时更新资源平台信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教育不同情况,向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输送优质资源,让信息资源在贫困县域教育教学、教师技能提升等方面切实发挥有效作用。

协同合作与管理机制

1)“建立单位帮扶学校,领导干部帮扶贫困学生”的帮扶机制。

2)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助推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手段为前提,建立奖励机制,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形成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多元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引力、企业为助力,社会为动力”的协同合作帮扶的工作格局。

3)加强“四位一体”模式的管理与共享,鼓励多方资源参与,以多媒体信息化为载体,实现“四位一体”模式的推广。

4 模式实践成效

武陵山片区H县和L县利用教育信息化,结合当地实际,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平台共享、贫困生资助管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四个方向,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四位一体”模式。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助推武陵山片区教育精准扶贫“四位一体”模式的实践,使得武陵山贫困县域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评价指标可体现在国家资金投入情况、信息化教学设备数量、教学设备覆盖广度等多个方面。2012年起,H县和L县开始实施改薄计划,已基本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如实地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仅有微机室资金投入(166 000元);2015年微机室资金投入(733 000元)增加,同时新增班班通资金投入(584 000元)、录播教室资金投入(190 000元)。H县从微机室建设到班班通、录播教室的建设资金投入,侧面反映出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资金投入逐渐聚焦于班班通、录播教室建设。

当地录播教室的建设以及局域网投入应用使得当地三级远程帮扶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如L县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高清电子屏幕连接到Z市学校英语骨干李老师在上课的画面,也可同步连线到该县所对接的乡镇小学,让三校学生同上一节名师示范课。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偏远的教学点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现代教育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改变了地域差距。L县三级远程合作帮扶形式利用线上教师同步课堂教研,贡献出解决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

资源平台共享成效  资源平台共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其成效既基于前者,又优于前者。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资源平台共享取得的突破性效果,教师从以往仅仅依靠传统教具、故步自封,到主动利用信息化教学。如H县学校校长高度评价人教数字校园是一个反馈较好的资源平台,教师通过账号登录,选择平台中优秀教师共享的资源,使用丰富多样的课件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资源平台共享改变薄弱学校无法开课的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L县资源共享项目提供给乡镇学校教师包含音乐、英语等课程教学案例的500 G硬盘,通过移动硬盘播放所授课程,学生观看视频学习。

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作用,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创建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师生智能化教学辅导平台,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整合,进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

贫困生资助管理成效  贫困生资助管理助力贫困生生存状况改善[5]。调查数据表明,2018年以来,H县统筹教育扶贫资金2948万元,已发放资助资金753.4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9744人次。贫困生资助管理改变贫困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而无法上學的现象,扶学已蔚然成风。如H县小红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办理生源地贷款8000元,得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6]。为确保信息准确和帮扶工作开展,县教育与扶贫等部门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信息共享机制。L县积极探索当地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形式,如现在自主研究使用贫困生资助管理平台进行在校贫困生管理。统一标准化的管理以及大平台的数据联通,实现了动态追踪贫困库。数据驱动的资助管理平台建设使教育精准扶贫更加精准化。

留守儿童问题成效  贫困生生存状况的改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助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生,也包括关怀留守儿童的精神、心理等[7]。如H县于2013年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全县37所学校建起“家校连心·亲情小屋”,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实惠的平台[5]。亲情小屋变成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感情的桥梁,帮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和父母交流,在留守儿童心理关怀方面收益良好。如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小杰通过亲情小屋改变以往只能偶尔与父母通一次电话的情况,亲情缺失的弥补,使得他逐渐开朗[7]。亲情小屋的建设与使用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与追踪,如人民网、中国妇女网等。

综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设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平台建设奠定基础,资源平台建设收效高于前者。贫困生资助管理作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任务,数据驱动推动贫困生经济帮扶,促进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精准化。“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四位一体”模式结合当地特色,精准聚焦教育精准扶贫任务,为教育精准扶贫下一阶段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5 结语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是可行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的。基于当地政府及教育局的政策支持、电教馆和装备站的技术支持、名校专家优秀教学理念的引领,结合H县和L县区域特色,形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四位一体”模式。如今,H县和L县仍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和路径。未来,在教育信息化助推下,教育精准扶贫一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郑旭东,冯仰存.教育信息化:推进贫困县域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7(5):51-56.

[2]左明章,向磊,马运朋,等.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9(3):13-19.

[3]倪东辉,程淑琴.论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65-166.

[4]廖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4):127-129.

[5]任友群,冯仰存,徐峰.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11-19,49.

[6]夏咸恩.为贫困学子架起“圆梦桥”[N].恩施日报,2018-10-09(04).

[7]汪正玺,余文.湖北鹤峰建成38个“亲情小屋”5000名留守儿童再添温暖[EB/OL].http://hb.people.com.cn/n2/2016/1009/c337099-29107562.html.

猜你喜欢

贫困生县域资助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