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整本书随文阅读实施策略

2019-01-14王维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2期

【摘 要】学校应该统筹规划随文阅读,通过开发整本书阅读资源,设计阅读指导课型,细化阅读过程管理,打造阅读活动平台等4个环节建构完整阅读链,使课外阅读由碎片化走向整体化,推动真阅读、深阅读。

【关键词】随文阅读;整体框架;阅读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1-0024-03

【作者简介】王维维,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徐州,221011)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从小学到中学,都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每学期既安排两本“名著导读”,又推荐四本“自主阅读”。但是,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缺少三年的阅读规划,缺少学期计划,随机、无序、碎片式地被动阅读,且阅读缺少过程性监管和结果性检测,那么这样的阅读是很难获得实效的。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决定推行随文阅读的实验。“随文阅读”里的“文”指的是教材,意思是依托教材,以教材中出现的作家为“经”,以这个作家的作品为“纬”,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首先建构有序的三年随文阅读框架体系,然后通过读前的激趣及方法引领、读中的监测及过程管理、读后的检测及效果评价,形成完整阅读链,使课外阅读由碎片化走向整体化,推动真阅读、深阅读。

一、开发整本书阅读资源,建构随文阅读整体框架

初中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完教材文章,但阅读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授课后的拓展阅读往往也是单篇文章,导致阅读过于碎片化。为了改善碎片化阅读现状,实现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衔接,尽可能地实现“海量阅读”,我们结合教材推荐篇目,再以教材中出现的作家为“经”,以这个作家的作品为“纬”,挑选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穿插国内外经典,形成了三个年级的60本整本书阅读规划。此外,我们每学期还要挑选一位作家进行发散阅读,让学生阅读三本以上这位作家的作品,使学生真正走进这位作家的文字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

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七上语文教材编选了《济南的冬天》(老舍)、《秋天的怀念》(史铁生)、《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鸟》(梁实秋)等课文,我们相应地推荐这些作家的7部作品:《又是一年芳草绿》(老舍)、《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史铁生)、《生如夏花》(泰戈尔)、《繁星·春水》(冰心)、《雅舍小品》(梁实秋);再加推一本散文作品《向着美好奔跑》(丁立梅)以及两本国外名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老人与海》(海明威);最后加上教材推荐的两本必读书目共计12本。其中重点选取比较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史铁生的三本书,进行发散式深度阅读。

为了给学生的阅读明确导向、定下基调,我们将60本推荐书目印制成阅读手册,取名为“悦读先声”,每年开学发给学生。手册的内容包括“走近作者、推荐理由、读者评价、经典语录、阅读建议”五个方面,并对作者、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等方面作出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三年的阅读方向与目标,为接下来的阅读实践铺垫蓄势。

二、设计阅读指导课型,进行读前激趣及方法引领

1.巧妙激趣,引发阅读动力。

通过多种举措,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需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文“诱”读。每学期一半书目源于随文推荐,教材里有相应作者的节选章节或相关作品。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的母亲形象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母亲临终的遗愿是希望“我”和妹妹一块儿好好活,但“我”和妹妹接下来怎样生活?课文中并没有交代。因此,在推荐阅读史铁生作品之前,教师抛出问题:作者和母亲之间还发生了什么故事?母亲去世以后作者和妹妹活得怎样?以此作为引子,“诱导”学生带着疑问悬念和浓厚的兴趣主动进入史铁生作品的殿堂。

(2)微课导读。例如推薦宗璞的散文,我们录制了一个《宗璞作品导读》的微课,发给学生观看。

(3)媒体引读。电视媒体中一些讲解名著的节目,也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如可以观看“易中天品‘三国”,阅读《三国演义》。

(4)作家领读。例如七年级上学期我们的计划是阅读作家丁立梅的《向着美好奔跑》,读前我们把丁立梅老师请到学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方法引领,提升阅读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读法指导,定期开展阅读方法指导讲座,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例如,体裁阅读法,即根据作品不同体裁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一般而言,散文适合精读、品读,小说适合速读、略读,诗歌适合诵读、唱读等。再如,整体概读法,即学会利用书前的序言、目录(章回),把握作品整体内容框架的阅读方法。批注阅读法,阅读时对文章的精彩处、感动处、疑问处可进行圈点勾画,写下随感,进行批注式阅读。兴趣产生阅读动力,方法引领有效阅读,读前的兴趣铺垫、读法指导尤为重要。

三、细化阅读过程管理,开展读中监测及专题探究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细化阅读过程管理,进行适当的“监管”很有必要。常用的过程监测方式有以下几种:

1.每日一摘。减少常规语文作业量,把读书摘抄作为每日必做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摘抄100字左右。学校每学期结束将评选优秀“悦读人生”先进个人,颁发奖状奖品,激励学生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语言的养分。

2.每日一评。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摘抄后,写下50字以上的点评。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概括,可以从语言上进行赏析,可以对人物进行评价,也可以从思想上进行梳理,这样的点评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思考,从文字表面走向探究式阅读。

3.每日一问。教师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来检测学生前一天的阅读情况。在这个时间里,教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谈谈阅读感悟,然后让其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提问范围为前一天读书内容,问题形式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等;内容可以是对某一现象、人物作出评价;还可以是提出自己阅读的疑问或困惑。学生经常争相命题,每天的读书也读得更仔细、深入。

4.每周一论。我们每周固定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留给学生分享、展示阶段读书感悟,开展专题探究读书论坛。

四、打造阅读活动平台,促进读后检测及整合评价

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活动来检测整本书的读书效果,整合吸收阅读养分,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有效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1.每书一得。我們采用“读、写、评、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强化阅读成效。例如写读后感,每本书读完后学生都要写读后感,教师择优刊登在班级读书报或学校校报上;再如撰写推荐词,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目推荐给同学。

2.每书一测。带着任务去读书,读后的检测评价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更用心,检测方式主要有:(1)书面检测。即每本书读完后,学生都要做一张阅读检测小卷,试题是根据书目内容,从理解感悟的角度引导学生,或开阔思路,或提升认识,或积累语言等。(2)活动检测。开展多样读书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读完《生如夏花》《繁星·春水》后举办“诗词朗诵会”;再如读完《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后举办“中华文化之我见”的读书演讲比赛。(3)读书检测竞赛。每学期初对学生假期阅读情况进行检测,模仿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每班派出5名代表,在舞台上依次答题。

3.每期一家。将每学期重点阅读的一位作家作为学生重点研究的对象。在读了这位作家多本作品后,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一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教师适当指导,鼓励学生把成果写成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随文阅读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立体阅读框架,构建整体阅读链,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刘勇.整本书阅读后期整合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26):32-33.

[2]杨伟.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