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2019-01-14

关键词:西夏文西夏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2018年8月25-26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于成都金河宾馆举行,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法国、挪威、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4位专家学者及我国大陆北京、四川、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相聚蓉城。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教授向与会代表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称赞这场国际、国内优秀学者欢聚的盛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新文明、新智慧的真诚交融和互动,并希望以此高层次国际会议为契机,成就和推动四川师范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各国大学和文化部门、科研单位在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中协同合作,搭建平台,最终把四川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围绕着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历史、宗教、语言等文化领域展开了热烈、友好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一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献展开探讨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萨莫秀克教授介绍了黑水城藏品中的九幅唐卡,对其中表现的中国汉式、藏式及中亚的传统艺术、神话、历史、传说、宗教、军事、人物内涵作了较为生动的分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池田巧分析了中国藏区关于日本人源自藏族的古老传说,认为明显是经过徐福东渡故事“藏化”而成的,其产生年代不会很早,但也不是在近代完成的。挪威奥斯陆大学铃木博之和四郎翁姆指出,木雅塔公藏族口传文学中“猪故事”与其他藏区广泛流传的《猪头卦师》故事大致一致,故而对研究藏族动物类民间故事的类型、主要结构、细节的地方性与异同所在以及民间故事与神话故事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等有着方法和视角上的意义。日本筑波大学白井聪子对扎坝语麻中话中的口传文学中的有标志话题的助词“ne”的功能进行了探究,指出这种话题结构比较发达的语言很可能受到了藏文的影响。张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作了新的解读,以为可能关乎傒族人的种族信仰。徐希平和王康以清代嘉庆时期的“高氏五子”和赵万嚞、近代晚清董湘琴和高体全等为重点,探讨岷江上游羌族汉语诗文在羌族文学创作中的首创或继承意义。朱利华指出在吐蕃占领河西诸州的过程中,退至敦煌的大批军中文人和普通文人与本地文人一起,在编选或传抄中原诗文写本中,推进了敦煌诗歌的实用化。房锐和余秋慧、刘萌等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古羌语民歌、羌族“古歌”“历史歌”尝试作抢救性解读。程雪重点评述了国内羌族民歌研究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贾常业对俄藏西夏文《新集锦对谚语》版本和谚语保存情况作了全面介绍,指出其在西夏政治、经济、习俗、风尚、哲理、道德、传奇方面信息丰富,具有讥讽、诙谐、比喻、辩证等风格、特征,以及趋向前缀、语助使用及有关语法特点。李晓明对武威张义修行洞出土的两件西夏文《劝世诗》残页进行了补充考证,纠正过去释读的错误之处,并推断应属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汉族风格。刘少华尝试以西夏语语音对译《后汉书》中所记载的白狼王歌,结果发现其中一半的字音都可以在西夏语中找到同音或者同源的字。李旭东认为佛教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唐代敦煌佛经翻译、石窟营建、佛像塑造、壁画描摹等诸多方面,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张彤云对西夏文《圣立义海》中尚未被前人考证出的“陈业滴血寻兄尸骨”、“潘岳掷果盈车”、“滴血寻夫尸骨”、“叔向母不喜妖媚女”等四则故事进行了译、释。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文稿研究所庞小梅对俄藏清乾隆皇帝为五位功臣画像所题的满文和中文悼词进行考察,指出其中四幅是东突厥斯坦战役的英雄,另一幅是金川战役的英雄,其中满文和汉文赞词并非对译而成,前者以首字母为头韵,后者则保持了中国传统古典颂诗的用韵和用典的典型特征。俄罗斯圣彼得堡州立大学伊果尔指出,公元7世纪以来,在今天俄罗斯联邦内出现了伊斯兰教的几个文化中心,当时的那些阿拉伯人非常重视保护伊斯兰神学传统和文学。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高奕睿在明清秘密社团的宗教文献里确认俄藏《孔子和坛记》的汉文源头,并对抄本标题提出新的解释,并将抄本的汉文底本限定在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欧洲研究联盟的笠井幸代以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出土文献和艺术作品为基础,指出在古维吾尔语中的头韵赞美诗,佛教徒在早期就试图采纳它,但蒙古时期才盛行起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张文玲以德国藏吐鲁番藏品中的中亚写本为重点,对近百年来粟特文佛经写本以及信仰情形作了详细介绍,同时指出粟特人主要信奉观世音菩萨与药师琉璃光佛,且经、律、论三藏具足,在家众强调因果关系与不应食肉,有多种本生故事的流传,须大拏太子本生剧情中不见于巴利文、藏文与汉译文本中的部分应是自创的文学作品。孙伯君对俄藏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作了全面梳理,指出其体裁包括偈颂、歌行、杂曲、语录和论教文等,大部分译自汉语,多为劝善、修行、守戒以及对祖师和门风的颂赞,是由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在1270-1281年之间于“浙西道杭州南山普宁寺”纂集白云释子等白云宗三代祖师作品后,活字印刷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汤君对黑水城文献中现存的西夏诗歌的作者、编者情况作了综合考察,指出这些作者主要是仁宗时期上层党项族知识分子,歌行体诗成就相对突出,汉语诗歌的成就则很有限,其编者和传播者也多是与政府密切相关的人,当时汉族高级知识分子创作的汉语诗歌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与西夏党项族诗人以及两宋文人相比。

二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展开探讨

三 围绕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展开研究

四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献进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指出俄藏西夏文《金刚般若科次经颂义解要集略记》的两个写本为西夏本土著作而不是汉文译本,其序文的重要特色在于体现西夏汉藏佛教圆融思想和佛教史观,且西夏并无汉藏二主流之间的矛盾。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中文系罗曼对欧洲藏西夏文文献保护收藏和研究进行了考察,指出法藏第6号应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第一至十一品的夏译本;文章还在前人基础上对英藏西夏文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佛经与世俗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对照和研究。段玉泉和米向军对宁夏佑启堂藏西夏文“大白伞盖佛母”类残本进行释译,判断它们应译自藏文,与传世真智等汉译本性质相同,其中陀罗尼经与祷祝偈为同卷断裂的不同部分,与郑顺通所藏《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亦为同卷并刻印于蒙古乃马真称制时期。吴雪梅和于光建对武威新发现西夏文佛经残片进行考释,发现其与武威博物馆藏6761号《佛说决定毗尼经》残叶前后衔接,内容与《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佛说决定毗尼经》以及汉文《佛说三十五佛名经》主体基本相同,可能属于西夏文译本《佛说如来一切总悉摄受三十五佛忏法事》。马万梅对英藏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的多种残片进行综合整理,指出该经的俄藏本为夏惠宗时期的初译本和仁宗校经前期的初校本,而英藏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本皆为夏仁宗时期的校译本,而后者又为仁宗校经后期的重校本。冯雪俊认为西夏“华严信仰”广泛流行,主要是因为皇室中央封建集权制的需要、华严宗“法界缘起”“一真法界”“六相圆融”的理论特点、宋辽金周边王朝“华严信仰”的影响等是其主要原因。新巴·达娃扎西对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敦煌古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第一函第四十八卷》进行整理,指出其产生于敦煌“古藏文写经体”晚期(9-10世纪)严格的写经制度时期。李若愚首次公布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宗23541号丹书克的写本的特点、全文及尾题,并附以注释,指出其为九世洞阔尔呼图克图1861年写给皇上的藏文写本。王龙对俄藏7979号西夏佛经残叶的版本、形制及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校录,指出该文献摘译自宋施护译《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唐菩提流志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和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这为西夏文佛教增添了新的品类。张九玲参照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对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四进行了录文、翻译和校注,为西夏佛教、西夏文献学和西夏语言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材料。伏俊琏从日本七寺本《玄应音义》之于唐写本书写面貌与书写方式的重要研究价值出发,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音义类著作的文学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指出音义类著作很明显是受佛家“诵经”“唱导”的影响,但也借用了先秦两汉时期唱诵技艺如楚辞的读法。

以上议题只是大致分类,而实际上与会者对各自领域内的交叉探讨非常激烈,这种跨学科性质的讨论是本次学术论坛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从而产生了一批较有学术水准的成果。

猜你喜欢

西夏文西夏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西夏文行书述要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西夏文史荟存》第三辑弁言
西夏文《十轮经》考论
再考西夏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