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影响
2019-01-14毛素行钟晓芬
毛素行 钟晓芬
AMI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 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1]。发病时表现为持续强烈胸骨后疼痛, 且无法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本研究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及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对AMI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以探究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参数及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8例行PCI术的AMI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0例, 女9例 ;年龄36~70岁 , 平均年龄(54.64±6.12)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11例, 女8例;年龄35~73岁, 平均年龄(53.73±6.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 于PCI术前30 min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替格瑞洛90 mg, 嚼服, 随后进行PCI治疗。PCI术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 口服 , 1 次 /d ;替格瑞洛 90 mg,口服, 2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入院后, 于PCI术前30 min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及替格瑞洛 180 mg, 嚼服[2], 随后进行 PCI治疗。PCI术及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 ①血小板参数:PCI术前及术后分别抽取患者空腹时的静脉血2.5 ml并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 包括PLT、MPV、PCT。②冠状动脉血流参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PCI治疗前后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情况, 包括左前降支SPV、左前降支DPV、CFVR。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PCT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 MPV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CT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但两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参数SPV、DPV及CF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SPV、DPV、CFV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 且观察组患者的SPV、DPV、CFV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PLT(×109/L) MPV(fl) P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9 370.91±75.65 240.68±60.62a 7.34±2.21 9.72±3.01a 0.27±0.15 0.24±0.26观察组 19 366.78±77.28 140.44±67.54ab 7.40±2.77 11.98±3.67ab 0.26±0.13 0.23±0.20 t 0.166 4.815 0.074 2.076 0.220 0.133 P 0.869 0.000 0.942 0.045 0.827 0.89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PV(cm/s) DPV(cm/s) CFV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9 12.32±1.49 13.77±1.58a 24.45±2.89 29.03±3.74a 2.23±0.20 2.92±0.37a观察组 19 12.30±1.52 15.49±1.76ab 24.60±3.67 34.65±4.12ab 2.17±0.21 3.34±0.42ab t 0.041 3.170 0.140 4.402 0.902 3.271 P 0.968 0.003 0.889 0.000 0.373 0.003
3 讨论
PCI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首选方法, 是运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动脉管腔以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手段[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AMI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方案, 但由于氯吡格雷起效慢且抑制血小板程度低, 其与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ADP)结合为不可逆, 长期使用可导致AMI患者血小板功能受损, 即“氯吡格雷抵抗”[4-6]。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它也是腺苷二磷酸受体PAY12阻断剂,且是目前临床上首个能可逆地作用于血小板PAY12ADP受体、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的抗血小板药物[7-9]。运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治疗AMI尤其是行急诊PCI有较为显著的优势[10, 11]。
本次研究中, 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及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对AMI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以探究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参数及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L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 MPV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CT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PV、DPV、CFV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 且观察组患者的SPV、DPV、CFV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述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采用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治疗能显著改善术后抗血小板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
综上所述, 采用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PCI术后患者全身血小板凝集与冠状动脉血管负荷, 从而显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