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
2019-01-14张硕邢志珩天津市海河医院放射科天津300350
张硕 邢志珩 天津市海河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 目的:总结分析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探讨其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CT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发现,CT表现多为支气管管壁增厚、扭曲、变形,管腔狭窄,累及范围广,常多处受累,部分可见支气管壁钙化;病灶可沿支气管播散至肺内,表现为多叶段分布的小叶中心结节及树芽征,可多种影像表现共存,常伴有肺实变、不张、空洞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气管、支气管结核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者延误诊断。在最新一期卫生行业标准《WS196-2017结核病分类》当中,明确提出了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50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CT表现,旨在讨论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9~73岁,平均39.6岁。所有患者结果均经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学证实。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在扫描前正确训练患者屏气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连续扫描,部分患者加做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均由肺尖至肺底部位。获得的图像上传工作站,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现(VR)等多种方法重建后处理,数据获取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在双盲条件下进行阅片及诊断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本组50例患者中,累及右肺上叶支气管15例(30%),累及右肺中间段支气管2例(4%),累及右肺中叶支气管10例(20%),累及右肺下叶支气管7例(14%),累及右主支气管9例(18%);累及左肺上叶支气管(包含舌叶支气管)17例(34%),累及左肺下叶支气管6例(12%),累及左主支气管12例(24%)。
2.2 病变CT表现
本组5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改变及肺内改变。5例(10%)支气管壁可见小结节状隆起;4例(8%)支气管壁可见点状、细条状钙化;28例(56%)可见支气管近端狭窄、远端扩张;26例(52%)伴有肺实变、不张、空洞。8例(16%)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
3. 讨论
3.1 概述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软骨及外膜的结核病[2]。其传播途径查阅以往相关文献大致有以下几种:(1)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支气管周围组织侵及支气管黏膜;(2)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植入支气管黏膜;(3)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和淋巴引流首先侵及支气管黏膜下层;(4)邻近纵隔淋巴结核侵蚀支气管[3]。
3.2 病灶部位
以往文献报道,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以主支气管、双肺上叶、右肺中叶支气管最为常见[4]。本组病例中总计共21处(42%)病灶见于双肺上叶或右肺中叶,19处(38%)病灶见于左右主支气管。其中,左主支气管发病率高于右主支气管。此结果与往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3.3 CT表现特点
通过本组病例,大致归纳以下几点:(1)支气管管壁增厚、扭曲、变形,管腔狭窄,亦可表现为受累支气管近端狭窄、远端扩张,累及范围广,常多处受累,部分可见支气管壁小结节状隆起或点状、细条状钙化;(2)病灶可沿支气管播散至肺内,表现为多叶段分布的小叶中心结节及树芽征,可多种影像表现共存,常伴有肺实变、不张、空洞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3)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多呈典型环形强化,这一点对于鉴别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3.4 鉴别诊断
气管、支气管结核主要要与中央型肺癌相鉴别。以往文献报道,当出现支气管壁偏心型增厚、支气管狭窄段较短或(和)支气管突然截断,或者伴有支气管肿块时,要高度警惕中央型肺癌的可能[5]。但对于一些早期病变,二者在无明显鉴别诊断依据的情况下,还应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免耽误治疗。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遍应用,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升,从而使更多影像信息得以显示,特别是CTMPR联合CTVE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虽然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方面依然无法完全取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仍具有重要意义,其应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互补充,最大限度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