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激趣先行
——浅议语文中考复习策略
2019-01-14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俞燕萍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 俞燕萍
初三下学期,语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繁复细碎的知识点,不少问题也浮出水面。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携手解决。
一、基础复习,摒弃常规另辟蹊径
语文考试中,默写一直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们的学生在默写这一板块往往存在薄弱之处。基于此,默写是需要常抓不懈,反复进行的。实践表明,单一模式下的默写效果欠佳,特别是到了中考复习阶段,由于篇目较多,误记作者,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兴趣低下,错误反复出现。后期的订正也只为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这样只动笔不走心,错了再默,默了还错,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基于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一改以往的直接默写,转而尝试激趣默写。比如默写陶渊明的《饮酒》,我不忙着让学生默,而是先讲一段引导词:“说到酒,同学们不要只想到李白。这一位饮酒者,还是一位爱花之人。至于他喜欢哪种花,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讲得很明白,爱菊,独爱菊。”学生大概没有想到,常规的默写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的。倾听、思索之余,开始认真书写。把工夫花在学生动笔之前,目的是提升默写质量。
接下来,要默写李白的《行路难》。我是这样引入的:“李白其人,浪漫洒脱,诗名卓著。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绕是这样一位人物,也难免遭遇坎坷。境遇不顺之时,他高歌一曲,终于找到乐观自信的自己。请默写《行路难》。”学生的兴趣之烛被点燃,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被唤起,落笔铿锵,力透纸背。
之前默写王维的《使至塞上》,有一些学生将作者错写成别人。再默此诗,我大方地将作者告诉他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赞的是唐代诗人王维。其实,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一位画家,还曾代表朝廷,出使边塞,慰问出征的将士。请默写《使至塞上》。”这样做,将作者风格与篇目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默写的错误率也大大降低了。
二、重塑文言,唤醒学生的主动性
文言文也是很多学生薄弱的一环。王荣生教授指出: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是学习文言文的终点。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中考专题复习阶段,如果只是做大量的文言文练习,停留在字词句意思理解层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尽管老师讲得辛苦,课堂效率却不容乐观。90后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被动的单向接受知识有抗拒心理。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结合王荣生教授的理论,我也采取激趣入手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动性。
我采用提问解疑选择法,即面对一篇文言文语段,教师绝不大包大揽,而由学生自由选择提出疑问处或为大家解释知识点,任选其一或全选。此举的宗旨依旧是理解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方式。提的问题是实实在在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问题出现,先由有能力解决的学生来为大家讲解,讲的内容也是他们知识能力的体现,他们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待到学生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力时,老师再补充。
所谓“文道统一”,文言文的章法,练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精髓处。精选配套语段也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如复习中涉及的陶渊明,配合《五柳先生传》,既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用法,也对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有更深的认识。这也达到言文合一的目的,使学生有所受益。
将课内外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相互促进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如复习中做到关于淳于髡与齐王的语段,我给学生补充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学生再回头看原来的语段,对淳于髡此人的进谏特点有了很深的认识。此时再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之进行比较阅读,找到人物身上共通的特性,得到启发。
二轮复习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整理20个文言常用实词。要求写出课文中的句子并解释。我首先和学生明确,这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作业。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自发组团讨论,互帮互助。一时间,只看到课本翻飞,只听到笔触沙沙。他们全情投入,乐此不疲。细心的学生还标注好课文的册数、篇目及页码。这样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不过细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止把归纳整理当做一次作业,更当做一个挑战,并且誓将挑战进行到底。就这样,他们用了一周的时间,整理出了长长的文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三、感悟生活,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正如周国平所言:“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两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要让学生把作文写好,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惟其如此,学生才能通过写作感受生活,形成一定的见解,彰显生命的价值。
余映潮老师说,一切写作训练形式的创造与写作训练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喜欢写、乐于写、善于写、坚持写,并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写好。他曾提出日记创写的方法,即“训练学生天天写日记,写叙说的日记,写感悟的日记,写抒情的日记,写议论的日记,写富有文采的日记”。为了打消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我提出了“心情日记”的形式。不限字数,不限体裁和题材,把每天的心情记录下来。我对学生说,初三的时光是值得细细体味的。每天想一想,你为什么而烦恼,又遇到哪些值得开心的事,及时记录自己的青春岁月,若干年后,当回首往事,不会徒留空白,因为心情日记将成为你们回忆的依据。
有些学生没有每天动笔的习惯,一开始不能适应。我在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友情提醒。时间长了,写日记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事。由一开始的三言两语到无话不谈,不仅写学校的事情,也写家中发生的事。有不少学生愿意袒露心扉。针对他们不同的叙述或倾诉的烦恼、心事,我给出我的建议。或写上一句名人名言,或是几句短诗,或是我自己的经历。不管如何,积极乐观是评语的主旋律。很多时候,学生会与我互动,等下一次本子打开,我常常能看到学生的回复。在这一过程,我与学生是平等的,是亲密的。
在不定期下发我自己的原创诗文及书刊上的美文的同时,我会把同学们平时所看所写的充满诗意的句子搜集起来,及时反馈给全班同学,如“走出门,就和微风撞了个满怀”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兴趣,也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不久之后,一位女生在日记里写了好几首诗歌。《童年的向日葵》中写道“童年的时光复苏绵长/人生苦短,岁月悠长/一起在花海中游荡/奔向无尽的梦之彼端/游向小时候的大树和农场日落带着时光远去/记忆带我坐看夕阳。”
《爬满鲜花的窗台》写道“一朵花开了,她爬上窗台,张望春天/第二朵花开了,她也爬上窗台,向远处张望/第三朵花,第四朵花……/第一千朵花,一万朵花都开了/她们都爬上窗台,向远处张望/直到有一天/被鲜花吸引的行人忍不住赞叹:/“啊!春天来了,春的花儿真美”/花儿们这才明白/自己就是美丽的春天呀!”在日记中,她还写了自己对写诗的感受。后来,我又欣喜地发现,爱写诗歌的学生不止一个。这些优美的语句让我感到做语文老师的幸福。
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已将读书与写作融为一体。课外书看得多了,写作的素材在不经意间就积累起来了。“材料”多了,就有想表达的意愿了。每一次的当堂作文,都有不少佳作涌现。
四、课堂内外灵活机动,激励为主
除了以上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中考复习进程中也讲究一些策略。
比如多用幽默的语言。学习过沈复的《幼时记趣》,同学们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对这些趣事也是记忆深刻,津津乐道。在午后的课堂,当有个别同学走了神,我会善意地提醒:“现在可不要再神游山林啦。”走神的同学立即会意,专心听讲。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比如借助身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平时我经常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有些学生的意识不强。有一次我特意问学生:如果写作中要用“鏖战”一词,你会写吗?学生们的回答七嘴八舌,有的开始比划。几个学生意识到了什么,回头看墙上的中考宣传标语,那里有现成的答案。我顺势告诉他们: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要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和积累。
当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复习几个词语,训练几篇文章,更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无尽魅力,明白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化。
在处理问题时,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站在学生的立场,听听他们内心的想法,问题就变得顺畅得多。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总能迎刃而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是鸟已飞过。为了给语文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让语文之花绽放在学生的心田,我会继续努力实践,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