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实现习作教学的文化突围
2019-01-14殷雪萍
殷雪萍
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是人们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内核。游戏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在习作教学中,笔者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让儿童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中学习写作,有助于优化习作的教学效果。
1.以游戏激发儿童的兴趣,实现习作教学从被动走向主动的教学理想。
儿童喜欢游戏,他们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精力,愿意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在游戏中,儿童将现实与虚幻,自我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徜徉于虚拟与现实的世界里,在快乐中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自觉与冲动,实现作文从被动走向主动的教学理想。
在三年级的写人习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做了一个名为“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教师事先将班级中肖像特征鲜明的两位学生的画像分别画在小黑板上,在上课时,教师出示画像,请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兴致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根据夸张的外貌特点,毫不费劲地猜出了画像中的人是谁。随后,教师继续追问学生猜对的原因。沉醉于游戏中的学生十分兴奋,有的学生说,因为明明的耳朵是班里最大的,像弥勒佛的大耳朵,很有福相;有的学生说,红红的嘴唇是女生中最红的,好像涂了口红呢……在游戏创设的文化氛围中,儿童产生了快乐,言语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也随之生成,言语表达便自然生成。因为延续了游戏的快乐,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冲动,这种冲动便激励着他,催促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此刻,书面的语言表达变得不再困难,成为记录创作冲动的主动行为,习作教学也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写作、“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想。
2.以游戏调动儿童的整体意识,实现习作教学从段到篇的自然过渡。
低年段的学生刚开始写作文,习惯写一段话。到了中年级,习作教学应能帮助儿童完成从段到篇的写作过渡。游戏作为儿童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或可以帮助习作教学完成这样的任务。
在三年级下册《记一次有趣的游戏》的习作课上,笔者让学生做一个传话游戏。上课时,笔者给八个小组各发一张纸条,上面写了同一句话。数分钟后,当纸条上的内容从第一个学生口中传到小组最后一个学生的耳中,各个小组汇报的结果各不相同,甚至离题万里。在大家捧腹大笑之时,学生对游戏的描述也生动丰富起来。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在儿童文化里,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他们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因而他们也用整体的方式感觉世界和对世界作出反应。”[1]游戏唤醒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整体性,当学生被要求叙述游戏过程时,他们能从游戏的规则、游戏的过程、游戏的结果畅谈自己参与这个传话游戏的经过,儿童认知的整体性被游戏唤醒。笔者趁机按学生的思路板书,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有章有节,文理清晰,内容具体。正是游戏唤醒了儿童的发展性,使习作教学实现了从段到篇的自然过渡。
3.以游戏创生儿童文化,实现习作教学的文化追求。
儿童游戏与文化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游戏是所有文化中儿童的一种主要活动,它既是文化的一个原因,又是文化的一种影响,它是特定文化的表现。[2]将游戏置于小学习作教学之中,教学不仅能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创造和重建儿童文化。
在四年级下册的一次习作课上,笔者先安排两个学生举行扳手腕的比赛。示范比赛后,再让同桌学生两两相对,体验扳手腕比赛。比赛对儿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们觉得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战胜别人的超能力。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力量的游戏竞赛之中。有的一下子被扳倒,有的僵持不下,有的不服气不断重复比赛……学生在扳手腕游戏中,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呈现出纯真的生命样态,引发学生真实感想。儿童沉浸于游戏,全身心感受着儿童文化,同时记录由游戏创生的新文化。
在儿童教育实践中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儿童的兴趣、注意,这是教育对儿童生活需要的满足,对儿童天性的呵护。在游戏和写作中,我们看到了儿童,发现了童心,激发了童趣,实现了习作教学栖息于儿童文化的一次柔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