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1936年2月9日致姚克的书信考释

2019-01-14涛,石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乐团音乐会鲁迅

葛 涛,石 祥

(1.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 100034;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鲁迅全集》收录了鲁迅在1936年2月9日致姚克的一封信,内容如下:

莘农先生:

前日挂号寄奉王君信,想已达。

日本在上海演奏者系西洋音乐其指挥姓近卫为禁中侍卫之意又原是公爵故误传为宫中古乐其实非也。

专此布达并颂

春禧。

迅 顿首 二月九日[1]

因为《鲁迅全集》没有对这封信作出注释,所以读者就可能不了解这封信所提到的一些信息。

查阅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的这封书信的原件,发现鲁迅在这封信中还附了一个英文的音乐会的节目单,而这个音乐会的节目单正是鲁迅在信中所说的日本人在上海指挥的那场西洋音乐会的节目单,由此可以知道鲁迅在这封信中所说的西洋音乐会的相关内容。

一、英文音乐会节目单的内容

这份英文的音乐会节目单是一个32开的小册子,共有11个页码。(其中还包含了两份广告,一个有3个页码,扉页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唱片广告,封三和封底是“贝内特学院”(英国谢菲尔德)职业技术培训招生广告。这只要是因为上海工部局乐团长期存在经费困难,所以在节目单中也刊登了一些广告来弥补乐团经费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这次音乐会是上海工部局乐团于1936年2月9日下午5点15分在兰心大剧院演出的“特别交响音乐会”,由乐队的首席指挥梅百器(Mario Paci,1878~1946,意大利人)和来访的日本著名指挥家近卫秀麿子爵(Konoye Hidemaro,1898~1973)轮流指挥。演出的音乐曲目上半场有:莫扎特的《魔笛》序曲和《四重协奏曲》,贝多芬的《F大调第8交响曲》;下半场有近卫秀麿从日本传统宫廷音乐改编成管弦乐曲的《平调越天乐》,以及由近卫秀麿改编的穆索尔斯基的组曲《图画展览会》。节目单中还有对上述曲目内容的介绍文字(但是没有对《四重协奏曲》的介绍文字),具体内容翻译如下:

上海工部局乐团

兰心大剧院

指挥:梅百器大师

1936年2月9日,星期日,下午5点15分

特别交响音乐会

由著名日本指挥家近卫秀麿子爵领衔

曲目

1.《魔笛》序曲

莫扎特

2.《四重协奏曲》

为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低音管和管弦乐团而作

莫扎特

(a)快板 (b)柔板 (c)带有10个变奏的小行板
独奏者:G.吉拉德洛 V.德拉米斯 W.施洛特 C.J.凡 海斯特 先生

3.《F大调第8交响曲》,作品号:93

贝多芬

(a)活泼的快板 (c)小步舞曲速度
(b)谐谑的小快板 (d)活泼的快板

幕间休息

4.《平调越天乐》日本传统宫廷音乐

(八至九世纪)

管弦乐编曲 近卫秀麿

5.组曲《图画展览会》

穆索尔斯基

1.漫步:“侏儒”

2.漫步:“古堡”

3.漫步:“杜伊勒里花园”

4.“牛车”

5.漫步:“雏鸡在蛋壳里的芭蕾舞”

6.“萨缪尔·戈登伯格与施穆勒”

7.“利摩日的市集”

8.“墓穴”

9.“女巫的小屋”

10.“基辅之门”

二 关于这次音乐会的考证

鲁迅在信中说:“日本在上海演奏者,系西洋音乐,其指挥姓近卫,为禁中侍卫之意,又原是公爵,故误传为宫中古乐,其实非也。”这里的“近卫”“西洋音乐”或“宫中古乐”就是指近卫秀麿和他改编的《越天乐》。

(一)关于近卫秀麿和《越天乐》

近卫秀麿是日本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出身于日本公卿中家格最高的“五摄关家”的近卫家,其长兄为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这首管弦乐《越天乐》后来被著名的唱片公司拿索斯(Naxos Records,1987年创立于香港,是目前全球最畅销的三大古典唱片名牌之一)选入《最受欢迎的日本管弦乐作品选》(Japanese Orchestral Favourites,卡号:Naxos8.555071,收入6位日本著名作曲家的6首代表作。)佐耳在《听拿索斯〈最受欢迎的日本管弦乐作品选〉CD》一文中对近卫秀麿及其《越天乐》有如下的介绍(按:他把“近卫秀麿”译成“近卫秀吕”):

近卫秀吕(Hidemaro Konoye):越天乐(Etenraku)

日本作曲家近卫秀吕出身贵族(其兄是二战期间的日本首相),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来上海指挥过一支外国管弦乐队,并承诺送一部钢琴给中国音乐家萧友梅创办的音专(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萧拒绝接受)。他曾师从山田耕作学习作曲,也曾随克莱伯学习过指挥,在日本音乐界享有盛名。他还曾指挥过柏林爱乐,美国国家广播交响乐等,与富特文格勒,理查·施特劳斯也有很好的交往。战后他仍在日本从事指挥和音乐活动。在作曲领域,他的成就似乎主要表现在改编方面。他曾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和舒伯特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等改编成管弦乐。这部《越天乐》也是首改编曲,原曲是一首同名的雅乐。雅乐有属日本本土的音乐,也有唐代流传到日本的,经融合发展,成为日本皇室的传统音乐。这首作品是近卫1931年编曲,并由他本人指挥,在莫斯科首演。后又在世界各地演出,颇受好评。当时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也经常演出该作。乐曲为三段式,以木管乐器,打击乐器和拨奏的弦乐器演奏。乐曲基调为五声音阶,曲调舒缓,使用的也是传统的雅乐乐团阵容,旋律古朴典雅,但近卫使用了高明的编曲技巧,经他编配后,这首乐曲演奏起来同时带有现代音乐的特质,音乐织体丰富,表现力强,既适合在迎宾婚礼等仪式上登上“大雅之堂”,也适用于各种音乐会上演奏。[2]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鲁迅在信中所说的“故误传为宫中古乐,其实非也”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这次音乐会演奏的是被近卫秀麿改编为管弦乐的《越天乐》,该曲目在形式上是“西洋音乐”,已经不是日本传统的宫廷音乐《越天乐》了。

(二)关于这次音乐会

关于日本指挥家近卫秀麿在1936年在上海与上海工部局乐团合作举办的音乐会的情况,汤亚汀在《帝国流散,世界主义的城市空间与上海西方音乐史:日本音乐家与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1942——1945)个案研究》一文中有简单的介绍(按:他把“近卫秀麿”译成“近卫秀磨”):

1936年,日本的近卫秀磨子爵(亦是著名作曲家,来自东京新交响乐团)应邀来到上海,指挥了几场音乐会,他们还赞赏了乐队的高水准。近卫2月9日的曲目有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以及他自编曲的《越天乐》,当时的市长吴铁成和梅兰芳还到后台会见他。2月13日他又在虹口歌舞伎座为日本侨民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富华独奏》[注]富华(Arrigo Foa,1900-1981)是意大利人,当时是上海工部局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来兼任乐团的副指挥。,他的《越天乐》,以及各国国歌与进行曲。他认为工部局乐队可以跻身欧洲一流,胜过日本新交响乐团,其管乐独为出色。[3]

鲁迅之所以在这封信中和姚克说到这次音乐会,大约又是姚克邀请鲁迅欣赏这次在当时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的音乐会,但是鲁迅以前在姚克的邀请下已经欣赏了一次上海工部局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并留下“后二种皆不见佳”的评价,所以这次没有去欣赏上海工部局乐团演奏的音乐会。

三、鲁迅欣赏过上海工部局乐团演奏的音乐会

查阅鲁迅日记,可以看出鲁迅在1933年5月20日曾经欣赏过上海工部局乐团的音乐会,当天的日记的内容如下:

雨。……午后得王志之信。得姚克信并大光明[戏]院试演剧券二,下午与广平同往,先为《北平之印象》,次《晴雯逝世歌》独唱,次西乐中剧《琴心波光》,A.Sharamov作曲,后二种皆不见佳。[4]378

另外,《鲁迅全集》对A.Sharamov作了如下的注释:

A.Sharamov 应为Avshalomov,通译阿甫夏洛穆夫(?——1965),犹太作曲家。三十年代从俄罗斯移居上海,1947年去美国。[4]380

附带指出,上述注释不够准确和全面。Aaron Avshalomov,通译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年11月11日出生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尼古拉耶夫斯克(Nikolaievsk)。此地原是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庙街,后被割让给俄罗斯。),1916年侨居中国,1925年创作了第一部中国题材的歌剧《观音》,1931年10月17日到上海继续从事音乐创作,陆续创作了交响诗《北平胡同印象记》,舞剧《琴心波光》等。1935年5月为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配器,1944年创作歌剧《孟姜女》(英文名为《万里长城》)。1947年10月6日为联系他创作的音乐剧《孟姜女》在美国演出的事宜而赴美,后作为无国籍者滞留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1965年4月26日逝世于美国。

关于这次音乐会,赵晓红在《工部局乐队及其对上海的影响》一文中有如下的介绍:

工部局乐队举办的音乐演出在华人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尤以有华人参与的演奏为盛。1930年12月23日,在梅百器的指挥下,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大光明首演黄自的作品《怀旧曲》。这是乐队演奏的第一部中国作品,盛况空前。1933年5月20日,工部局管弦乐队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会,由梅百器指挥,梅兰芳登台介绍节目。具体演出内容,有大同乐会的古乐,卫仲乐的琵琶独奏《淮阴平楚》,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交响诗《北平的印象》,刘经芳独唱的《晴雯逝世歌》,以及舞剧《琴心波光》等。同年5月21日正式公演,吸引了1800名观众,成为当年观众最多的一场音乐会。[5]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没有记载的一些信息,如演出的曲目是中西合璧,有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有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中国题材的音乐曲目,另外,梅兰芳登台介绍这次音乐会的曲目,这大约也可以算作鲁迅亲自聆听梅兰芳的一次演讲了。

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在5月20日欣赏的是上海工部局乐团试演的音乐会。这次音乐会在5月21日正式演出。衣慎思在《阿甫夏洛穆夫与〈孟姜女〉命运的沉浮》一文中也介绍了这次音乐会正式演出的情况:

1931年10月17日,阿隆来到上海,开始步入他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其代表作交响诗《北平胡同印象记》正式完成于此。在这曲子中,“把北方剃头匠所使用的大音叉等加入西弦音乐,一同演奏,很为特色,使人可以从音乐中感想到北平胡同生活的一斑”。之后,阿隆又接连创作出一批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如独唱曲《晴雯绝命辞》,舞剧《琴心波光》。1933年5月21日,在大光明戏院内举行的“工部局乐队特奏中国戏曲”音乐会上(Grand Chinese Evening),阿隆的这三部作品作为正场音乐会的第二、三节登台,由工部局乐队梅百器指挥演奏。而以哑剧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琴心波光》还得到了梅兰芳的支持与赞助。在当时的观者看来,“以公演的成绩而论,可以说是成功的。”在《北平胡同印象记》奏毕时,“掌声四起”;而《琴心波光》一看则“舞法极纯属,与音乐的节奏,丝丝入彀”,舞毕之后“掌声雷动,都很满意。”亦有观者认为,从《北平胡同印象记》中可以看出阿隆对中国民间音乐造诣极深,且展现了一个异国客眼中那“生动如万花筒般丰富的东方生活全景”。而观看了此次演出的傅雷,对阿隆的音乐作品评价甚高,指出其“改用西洋乐器、乐式及和声、对位的原理,同时保存中国固有的旋律与节奏(纯粹是东方色彩的),以创造新中国音乐的试验。”认为阿隆的成功基于两项原则:“一、不忘传统;二、返于自然”。[6]

从当时报刊所报道的情况来看,上海工部局乐团在5月21日正式演出的这场音乐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鲁迅在欣赏过5月20日试演的这场音乐会之后,却对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晴雯逝世歌》(独唱)、《琴心波光》(舞剧)评价不高,这或许显示出鲁迅的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对于外国人创作的中国题材的西洋音乐评价不高。大概正是基于这次音乐会的观感不佳,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出鲁迅没有再次欣赏上海工部局乐团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工部局乐团演奏的俄罗斯人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中国题材音乐会和日本人近卫秀麿改编的日本传统音乐《越天乐》与西方音乐《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会在上海演出前后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上海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梅兰芳、傅雷等都纷纷前去欣赏,笔者推测,鉴于姚克曾经寄送门票邀请鲁迅欣赏1933年5月20日由上海工部局乐团演出的阿甫夏洛穆夫创作的中国题材音乐会,估计姚克也再次寄送音乐会的门票和节目单邀请鲁迅欣赏上海工部局乐团在1936年2月9日演出的近卫秀麿改编曲目的音乐会。大约是鲁迅对一些外国人改编的音乐评价不高,所以就推辞了,并通过书信把上海工部局乐团在1936年2月9日举行的音乐会的这份英文的节目单退回了姚克。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份英文的音乐会节目单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以弥补鲁迅在1936年2月9日致姚克书信的内容。而《鲁迅全集》在收录这封信时删掉了这个音乐会节目单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封信的完整,使读者不了解鲁迅在信中所说的那些话的背景和细节,所以建议有关方面在重新修订《鲁迅全集》时能够把这个音乐会的节目单的主要内容作为鲁迅在1936年2月9日致姚克书信的附件收入《鲁迅全集》之中。

附录:

作品分析

1.《魔笛》序曲

莫扎特

《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它完成于1791年12月5日,距离莫扎特去世仅有3个月。早在这一年的春天,莫扎特的友人席卡内德——时任维也纳郊区(威登)的一家小剧院的经理,前去拜访莫扎特,请求他为席卡内德已完成大部分剧本的一部童话歌剧作曲。席卡内德在剧本中暗示了共济会——后者当时正在成为维也纳的一股势力,因此他的请求获得了相当认同共济会理念的莫扎特的同意。

作曲随即开始,但因莫扎特接受为匈牙利国王创作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的委托而被打断。不过,莫扎特在夏天回到维也纳,继续为《魔笛》作曲,他在剧场(该剧院比一间稍大的店铺大不了多少)所在的公园中的一个小阁楼里写作了该作品的很多部分。

序曲差不多是整个作品最后完成的部分,据说莫扎特只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谱曲。序曲完成仅两天后,1791年9月30日,《魔笛》迎来首演。

莫扎特用钢琴亲自担任首演的指挥。

序曲从一段简短的柔板开始,以庄严的和弦为引子,其间小号加入管乐的演奏。随后小提琴宣示了优雅的主题,之后是由无与伦比的技巧和源源不绝、优雅精致的乐句所构成的四声部赋格。乐曲短暂地回到神秘的柔板和弦,之后赋格再度出现,转为小调。乐曲在生气勃勃和光辉中发展,直至一个完美的高潮结束。

3.《F大调第8交响曲》,作品号:93

贝多芬

第8交响曲,在创作时间上几乎与第7交响曲(A大调)同时,是在古怪的不愉快环境中创作的。1812年夏,与前一年一样,贝多芬出于健康考虑,前往位于波西米亚的特普利采的温泉疗养。在返回维也纳之前,他前往访问他最小的弟弟约翰,一位定居于多瑙河畔的林茨的药剂师。他的这位弟弟,几年后赚够了足够的钱养老,移居至维也纳,在写给贝多芬的卡片上这样署名:“约翰·凡·贝多芬,拥有土地者”,贝多芬立即回复,在卡片上署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拥有智慧者”。贝多芬前往林茨的目的(以上为原件内页第二页)是约束他弟弟的女佣(译者注:约翰和这名女佣有感情纠葛),尽管没有出现暴力场面和争吵,但贝多芬的目的未能实现。在这样不愉快的氛围中,他写下了“F大调的小交响曲”,他称之为“i”(译者注:“i”在字母排序中为第8),作品却表达了欢悦和高昂的情绪。显然,我们必须探究当时他的创作灵感的源泉。在林茨逗留之前,他在特普利采度过了愉悦的数周,与范哈根·冯·恩瑟夫妇、贝蒂娜·冯·阿尔尼姆、贝蒂娜的哥哥克莱门斯·布伦塔诺以及其他前往该波西米亚温泉圣地的才华横溢的游客相处甚欢,期间他还陷入了与“美好的艾米丽”(泽巴尔特)的一段被动的爱情插曲。

对于该交响曲最有趣的分析之一,是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新闻报》上发表的。“贝多芬的第8交响曲”,他说道,“不同于他之前的交响曲,也有别于其后的那一首——伟大的‘合唱交响曲’。它具有异常简洁的形式、自始至终的欢快和节日性。这是一位倾诉人间忧伤和无助的歌手最后显示的明朗笑容,也是他对面向生命欢乐这一号召所作的最后呼应。第8交响曲充满了安宁与无限的喜悦。它刻画了人的灵魂未被邪恶、猜忌与失望摧毁时的安详的世俗愉悦。”

1.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没有任何引子,第一主题以乐队全奏揭示,并由单簧管继续。转调(从F大调转为D大调)突如其来,由此引入了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的呈示是直截了当的、简洁的。在弦乐部的伴奏下,双簧管和长笛奏出第三旋律。随即在一个迅疾的弦乐琶音段落之后,连续的鼓声带来了一处中断。这导向了第一部分的终结。在第一次重奏后,弦乐的八度和声开始反复奏出八分音型的颤音,同时管乐器则演奏第一主题的第一小节。对于该主题与八度和声伴奏的处理是活泼而幽默的,引人注目。在乐曲的发展中,第二主题没有出现。再现部分从第一主题开始,由低音弦乐重奏,同时木管乐器消失了。之后回到了插入旋律,最后第二主题被再次唤起。乐章在具有神秘色彩的寂静和对开场主题的回溯中走向终结。

2.第二乐章(谐谑的小快板)与第7交响曲中著名的小快板(译者注:即第7交响曲第二乐章)同样受人欢迎,但它是明快优雅的——与作品的整体情绪保持一致,全然没有后者近乎行板的挽歌性质。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部在管乐的断音伴奏下宣示,由低音弦乐承接,以G小调完结。在伴奏中管乐的运用是相当独特的。第二主题,在本质上更为世俗,由弦乐奏出。此乐章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体现于弦乐部演奏轻快近乎幽默的旋律时的管乐配器,同时低音部以近似音句予以强有力的对答。所有这些,都是出人意表、引人入胜的。

3.小步舞曲速度。出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原因,贝多芬在此放弃了他自己对于谐谑曲的革新,在结构和乐思上回到了海顿式的朴素的小步舞曲。在最初的两个小节中,弦乐与低音管强调了节奏,之后小提琴——随后又有低音管加入——宣示了一个短小的四音节主题,该主题被立刻重奏。在三重奏(尽管贝多芬未作此指示)中(以上为原件内页第三页),单簧管和圆号有一段迷人的对话,弦乐则以拨弦伴奏。小步舞曲被反复重奏。

4.活泼的快板。末乐章的长度超过了前三个乐章的总和。柴可夫斯基是这样描述它的:“这一乐章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名篇之一,其中出奇而幽默的乐段、对位与和声、多变的转调、精巧的交响效果纷至沓来。我必须指出,在不同乐部对第一主题的渐弱演奏之后,动人的升C调乐团齐奏突然终结,转为C大调。鼓和低音管重复两次合奏八分音符的F音——以通常的间隔和断奏方式演奏,达成了相当的幽默效果。末乐章充满了这些有趣的细节。”

4.《平调越天乐》日本传统宫廷音乐

(八至九世纪)

管弦乐编曲 近卫秀麿

名为“越天乐”的日本传统音乐的创作时代大致是在八至九世纪。该音乐可能传自中国,据说是由某位皇帝作曲的。但是,这一皇帝作曲的假说并没有历史证据。

这是一首庄严的序曲,在日本宫廷中演奏了上千年。其缓慢流动的旋律,在竹箫、定音鼓和大鼓的伴奏下,按照现代音乐的布局,以六声部(6个小提琴部)和声方式演奏。

编曲者保持了该乐曲的传统形式,但改用现代乐器配器,他试图保持乐曲的原有音色。

5.组曲《图画展览会》

穆索尔斯基

管弦乐编曲 近卫秀麿子爵

这些音乐小品的创作灵感源自穆索尔斯基参观V·哈特曼的绘画展览。哈特曼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筑家,他的建筑规划大多停留在了纸面上。哈特曼是批评家维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的挚友——穆索尔斯基将《图画展览会》组曲题献给了斯塔索夫,同时也与许多新兴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好友,这些作品家们将哈特曼视为艺术上的同道。在哈特曼死后一年,即1874年,他的朋友们举办了一场哈特曼的代表性原创设计与他在国外绘制的水粉素描的展览。穆索尔斯基一直在致力于扩大自己现实主义音乐的影响力,非常(以上为原件内页第四页)想以音乐形式重现其中一些绘画。他对于自己友人作品的音乐复写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成功,这一点只有熟知原作的人才能评判,但他确实写出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组曲,其原始版本是由钢琴独奏的。(译者按:《图画展览会》原本是为钢琴所作的,此次演奏的是近卫秀麿改编的管弦乐团版。)

1.漫步:“侏儒”

在漫步中,作曲家展现了作品是多么生动自然。乐曲一连串的节奏变化中在发展,时而是5/4拍,时而是6/4拍,作曲家对本曲的标记是“适度的快板,俄罗斯风格”。我们跟随观众从一幅绘画走到另一幅,有时是悠闲的,有时因某些绘画吸引了注意力而迅速穿过房间,有时是果断而热烈的,以至于我们怀疑某些亢奋的决定是同时做出的。漫步迎来了一个情感炽烈的终结,观众——无疑就是斯塔索夫和穆索尔斯基本人——在一幅绘画“侏儒”前停下了脚步。它描绘了一个跛足的侏儒以蹒跚的步态笨拙前行,痛苦而缓慢,跌跌撞撞,又试图加快脚步。八度和声的乐段似乎是在问:“为什么我生来如此——又丑又瘸?为什么我不能像精灵和仙女那样步履轻盈?”在乐曲的尾部,和弦以颤音和十六分音交替出现,仿佛就像侏儒走路时拖着伤残的那条腿。最终他快速地消失了。

2.漫步:“古堡”

一座中世纪城堡,一名吟游诗人在城堡前歌唱。

3.漫步:“杜伊勒里花园”

(孩子们在游戏后争吵)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理解穆索尔斯基是怎样被这幅绘画所吸引的,他非常喜欢孩子,在《育儿室》(译者注:穆索尔斯基的声乐套曲)已经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不管怎样,这些小孩子没有巴黎式的优雅,他们用俄语争吵,而不是法语。在一开始的小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出孩子们在令人烦躁地尖利哭喊——“保姆,保姆”(由小提琴独奏表现),很快我们又听到温和的乐句,它在暗示:“我现在没事了。”但是平静没有维持多久,争吵又开始了,这首随想曲在类似刮擦的声音中结束了。

4.“牛车”

“bydlo”在波兰语中指一种重型牛车。在此曲中,我们可以听到,甚至可以说看到了它,音乐暗示将场景完全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在阴郁的夕阳笼罩下,牛车在横贯原野的崎岖道路上行进,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定音鼓和低音大鼓坚定的敲击模拟了在泥泞道路上牛车车顶发出的沉郁的连续重响。在这之上,在这首小品的中间部分,我们还能听到木管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奏出的劳动者欢乐的歌声。之后,沉重的连续低音变得缓慢柔和,好似这辆大车和车夫缓慢沉重地前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在炫目的夕照中,远处传来它们行进的声音。

5.漫步:“雏鸡在蛋壳里的芭蕾舞”

这首轻松幽默的小品无须任何解释。它再现了哈特曼为芭蕾舞剧《软毡帽》所画的舞台素描,在乐曲的一开始,先是小提琴,然后是木管乐器,在木琴纤弱的伴奏下,奏出温软的小鸡鸣叫声和萌动。这里的管弦乐编曲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同时又相当诙谐。在接下来的三重奏中,有一处尖锐的颤音,似乎是在表现小鸡第一眼看到世界时发出的惊讶叫声。然后是一段小谐谑曲,在重奏谐谑曲之后,作品以一个四小节的结尾乐段结束。

6.“萨缪尔·戈登伯格与施穆勒”

关于萨缪尔·戈登伯格与施穆勒(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和一个贫穷的犹太人),任何一个曾经在东欧旅行过的人聆听这首乐曲,都不难感觉将这两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曲子表现得活灵活现。出于某些目的,穆索尔斯基研究过犹太人的性格,他富于表现力的合唱作品《约书亚》和《希伯来人之歌》表明了这一点,但他同时看到犹太人人生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而本曲是他最杰出的幽默音乐小品之一。作品中的两个主题据说取自希伯来文化的本源:一个浮夸傲慢,用来表现富有的萨缪尔·戈登伯格,用《诗篇》的话来说,他无疑具有“高傲的眼和贪婪的胃口”;另一个结结巴巴、卑怯、低声下气。戈登伯格主题由低音提琴和木管乐器奏出,低音单簧管赋予了该主题所必需的油滑腔调。施穆勒主题使用双簧管、英国管和加弱音器的圆号演奏。高音鼓持续击打出富于韵律的乐旨,象征着这个中风老人的踉跄步伐。这个贫穷的犹太人东摇西晃,试图吸引住那个刚刚咒骂着拒绝了自己请求的富人的目光(此处使用了三连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

7.“利摩日的市集”

此曲中可以听到市井的一片嘈杂,妇女们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是讨价还价,曲子将这一切逼真地表现出来。首先由木管乐器奏出嘈杂的市井交谈,然后由弦乐承接,最终全乐团都加入到了生气勃勃的喧闹中。一个渐慢乐段和最后的终止直接将乐曲带入下一乐章。

8.“墓穴”

《墓穴》,哈特曼在这幅画中描绘了自己在巴黎时打着灯笼进入墓穴内部探险的经历。在最初的手稿中,穆索尔斯基对这首B小调行板有如下标记:“已故的哈特曼的创造精神引导我向骷髅走去,向骷髅发出呼唤,骷髅里发出了暗淡的红光。”

(“墓穴”,其副标题是“罗马的圣教墓窟”,由一系列连续和弦组成,时而“很弱”,时而“很强”。之后的曲子标题为“以死亡的语言与死者对话”,这是“漫步”的打乱节奏的变形。——卡尔沃科雷西的评论。)

9.“女巫的小屋”

这是哈特曼为钟表设计的图案,使用了著名女巫巴巴亚加的站在两只鸡脚上的小屋的形象。(以上为原件内页第六页)在几个引子性小节后,乐曲以一个着重加强的、节奏感很强的旋律表现女巫在空中飞翔。根据民间传说,巴巴亚加坐在一个由杵推进的臼上长途飞翔,她会毁灭所经过的田野与森林。当描写女巫的狂暴骑行的乐段逐渐停歇,我们迎来了一个短小的慢板乐段,在此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庄严的教堂钟声,预示了接下来乐曲的庄严盛大,音乐将不作任何停顿,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10.“基辅之门”

哈特曼的设计图是古俄罗斯风格的,具有一个古代斯拉夫头盔式的拱顶。(译者注:这首曲子所对应的哈特曼原图是他为基辅设计的门楼图案,其修建目的是纪念1866年被暗杀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管风琴的配合下,乐团齐奏出一个庄严的主题(作者标记此段的情绪为“庄严的,壮丽的”),以表现战士们列队穿过城门,进入城市的场面。之后,一个F小调的教堂唱诗段落被引入,整个盛大场面在开篇出现的进行曲速度的和弦(以猛然爆发的最强音方式)中结束,仿佛所有声部和乐器都汇聚在“首都基辅”一般。

猜你喜欢

乐团音乐会鲁迅
搞砸的音乐会
鲁迅,好可爱一爹
失败的音乐会
滚烫的交响灵魂
春天的音乐会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