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19-01-14孙群
孙群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8)
土木工程专业一直以来都是就业涉及面极广的基础专业和支柱产业。而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土木工程人才[1],而当前的普通本科教育对于技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养尚为不足,结合经济与学术发展需要的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校企间长期有效合作关系的建立,既能够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展办学机制的需要,也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迫切渴求,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模糊
目前我国很多本专科院校都将土木工程专业的人配方案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通过其教学计划的详细分析可发现,高校在专业培养上仍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课时几乎占据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部,只有几分的实习见习分数作为实践经历的积累,但是这种实习模式一方面因为分数少而不得学生重视,另一方面企业也因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将真正的职场技能教给学生,从而将这种实践学习系统搞得更僵。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停留在书面文章上,由于缺乏实习基地数量以及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方的工作不到位,真正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并不多,或者说不够成熟。
(二)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研究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是通过理论研究的途径进入教育领域,很少有教师是从真正地技术岗位上而来。或许教师对于一个测绘图的原理有若干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确很容易由于缺乏对现实条件的感知而在每个方案之间徘徊。再就是实践课程的讲授,很多情况都是学生观摩老师操作或者跟随老师操作一遍,对于其中的细节原理并不是很清楚。再一方面,学校的考核也不利于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大多集中于研究项目、课题论文对的发表等方面,占据了老是绝大部分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接收系统性的实践教学经验,这就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一纸空文。
二、校企联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一)更改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本应是土木工程专业人培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着重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与创新能力。校企联合背景下企业会通过增加实习岗位、进行专业工程师授课等途径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和科学化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试验,如测量、建材、土工试验等;工程实训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2];学校可以参考专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对于课程设计的可行建议,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设计性实验阶段以及毕业设计的系统化开发。其次要考虑到本专业的就业需求而开设相关课程。比如本专业会涉及到测量员、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那专业设计就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向就业上靠拢基于课程指导,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奠定一定基础。
(二)为教学队伍注入新鲜力量
前文提到,我国高校大部分老师并非具有相关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援引的案例也很容易缺乏创新思维。基于校企联合的优势,学校可以选派部分一线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入驻学习,在生产一线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内容,有利于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职场实践经验相结合。企业可以和学校商榷,建议鼓励中高层领导进行管理经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等讲授,也可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等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利用企业发展、市场选择的眼光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与长远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参与到教材编写、课程讲授乃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中。
(三)实践基地落于实处
校企联合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应注重实际、深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与市场的检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双方,一方面学校要做到转变学生的实习思维,不仅仅停留在完成毕业所需学分的要求,而是抱着一颗求真求实的心,真正地到“职场”去学习新技能、培养综合素质;企业方面,要做到正视“实习生”的地位,不是纯粹地需要廉价劳动力,除去专业上的技能学习其他无关事务都交给这些“实习生”们,而要把它当做公司潜在的员工,通过让其感受公司真实的工作节奏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文化氛围等增强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凝聚力,增加定向人才招聘渠道。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稳定增长,其中必然会对就业市场产生各种影响,也增加了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校企联合的人培方案既可以增加学校人才应用型培养的渠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又可以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获得良好声誉[3]。校企联合的合作模式仍任重道远,但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