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痿证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思路*
2019-01-14徐晓栋刘玉良
徐晓栋 ,方 昉 ,杨 强,汪 瑶 ,刘玉良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杭州 311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006;3.杭州市
中医院,杭州 310007;4.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杭州 311106;5.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 31005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黏膜变薄,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1]。目前西医对其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者予以根除Hp,并根据症状采用抑酸药、胃肠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等对症处理[2]。笔者基于对CAG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素问·痿论》篇的研读思考,认为痿证与CAG之“萎”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故创新运用《黄帝内经》痿证相关理论指导临床CAG的辨治。现将心得感悟资述如下,冀其有着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可观的临床疗效,望求证于同道。
1 病起同源
痿证是指四肢萎废不能用,肌肉逐渐萎缩之病[3],首见于《素问·痿论》。该篇对于痿证的病因论述尤为详细,大抵可归纳为以下3类:一为情志不畅,气郁化热,而致心肺气热,郁热伤阴。肺热叶焦,不能化气生津、滋润皮毛,则皮毛虚弱急薄,发为痿躄;心气热,脉络受损,气血不荣,而发为痿。如《素问·痿论》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以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二为湿邪或夹热浸渍脾胃而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血乏源,不能濡养四肢肌肉,发为肉痿,如《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三为劳伤太过,伤津耗液,导致肝肾阴虚、虚而内热发为筋痿和骨痿。如《素问·痿论》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发为骨痿。”故痿证之病因不外乎情志不畅,湿伤脾胃,劳伤太过。
通过对现代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及临床实践,发现CAG的病因病机与痿证高度一致。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Hp)侵袭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进而失于气血津液濡养,而出现气滞、湿阻、寒凝、热郁、血瘀等[4-5]病理变化。李振华指出“肝郁”是CAG的重要病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郁而化热,耗伤胃络,胃失濡养引发本病[6]。徐珊教授认为脾胃受损是本病形成的关键,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足,以致脾胃运化失司,气血乏源,胃体失养,故胃黏膜腺体萎缩[7]。曹志群认为湿热互结是CAG发病的重要因素,提出湿伤脾胃,中焦脾胃湿热与饮食积滞相合为患,灼伤胃膜,气机阻滞,胃络不畅,胃失濡养而致[8]。张照兰[9]认为劳逸失调、劳累过度以及感受外邪是诱发CAG的重要因素。故痿证与CAG病起同源。
2 病机相似
2.1 阳明虚损、气血津液不足为本 窥《黄帝内经》痿论病篇,虽提出五脏虚损皆使人痿,但将“治痿独取阳明”作为首要治则。由此可见,脾胃虚弱是痿证之本。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为脾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四肢肌肉,可通五脏元真之气,可补五脏不足之精。若胃腑为病,脾为湿困,则阳明虚损,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血脉失充,全身失于濡润,故身重而肌肉善痿也。且《素问·痿论》开篇即言五脏气热、耗伤阴液,把血气津液之虚摆在重要高度,并且提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的观点,认为肉痿源于脾气热耗伤胃阴,阴津、阴血不足以濡养肌肉。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论痿,其本为阳明虚损,针对气血津液对于人体的荣养不足而言。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或五脏气热、伤津耗液,使气血精液亏损,不能濡养,而致痿废不用。笔者认为气血津液的消损,是痿证的直接病机,而气血津液,生于足阳明胃经,输于足太阴脾经,故《黄帝内经》之痿证以五脏虚损,尤其是脾胃虚弱为本。
而CAG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2],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固有腺体的萎缩[2,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反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10]。依据《金匮要略》“色白者,亡血也”和《望诊遵经》:“白为寒、少热气;夫曰寒,则知其阳衰矣;曰少热气,则知其气少矣”分析,内镜下黏膜以白为主为胃黏膜失于气血濡养和温煦,并且黏膜变薄、腺体萎缩都为气血生化乏源之结果[11]。再有《伤寒论》阳明病篇云:“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由此可见,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是CAG的根本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司则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等;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胃脘失养,不荣则痛;或脾胃虚寒,寒而血凝,不通则痛。若病久胃气衰败,全身气血亏虚,则患者可见消瘦,乏力,贫血等症。因此痿证与CAG的病机根本都在于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机体失于濡养。
2.2 湿热、瘀阻为标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提出湿热是痿证另一重要病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阳气伤而不能荣养筋脉;湿性重浊黏滞,易有所留,壅遏经脉,郁久因阳化热,烁灼气血精液,血脉涸而肢体经络失于濡养。《灵枢·本脏》又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故气血津液通过络脉可以“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而遍布全身。而痿证无不含有瘀血的病机,情志不畅,气郁不舒,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易导致血液瘀滞于脉络;“心气热,则络脉溢”,离经之血便为瘀血;湿性重浊黏滞,易有所留,壅遏经脉,阻塞不通;五脏气热或外感热邪,易伤阴液,则血液黏稠,运行不畅,津病及血,津液停留,津血交阻,产生瘀血和水饮停留。且痿证属于慢性病、久病之后,《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故久病易入络、久病多瘀。故湿热、瘀阻为痿证发病之标。
而CAG也以湿热、瘀阻为标,如临床上出现胃脘痞胀或疼痛,内镜下局部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和糜烂,均为脾胃湿热之证[12],正如《望诊遵经》云:“赤为热……亦暑热之色也。”至于瘀阻,沈洪教授认为血瘀是CAG的关键病理因素[13],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导致血瘀;湿阻胃络、与热相合,不为润而为涝,则胃中血络经脉阻滞不通;热邪灼伤胃络,胃中络脉失遏,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便为瘀血。且胃为阳明多气多血之府,其濡养有赖于气血精液的充足以及胃中经络的通畅,络脉瘀阻,胃失于滋润濡养,是导致胃黏膜苍白、变薄,甚至呈颗粒状或结节,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陈旧性出血,胃腺体减少,甚至萎缩的重要病机[12]。另外,CAG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久病必瘀,故邪阻胃络、血滞为瘀也往往贯穿整个病程。
3 治则扶正为本,谨守病机
综上所述,CAG与《黄帝内经》痿证病因病机高度一致,阳明虚损为其共同根本,湿热、瘀阻为标,故临床上治疗CAG借鉴痿证治则,以辨机论治、独取阳明治其本;补荥通俞,和其胃络驱其邪。
3.1 独取阳明,辨证论治 《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虚弱是CAG之根本,故治疗CAG从“阳明”入手最为捷要,“阳明”者,足阳明胃经,脾胃也,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是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所以治“萎”独取阳明,在于健脾益胃,调畅五脏六腑之气血,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如《医宗必读》所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健运脾胃治其本是治疗CAG之大法,然而“独取阳明”并非以健脾、补脾胃统治CAG,临床理当注重兼证,辨别病机,循机辨治,如《医宗金鉴》云:“阳明无故为病肺,胃壮能食审证攻,控涎小胃湿痰热,阳明积热法三乘,胃弱食少先养胃,久虚按证始收功。”明确提出“独取阳明”并非一味的补益脾胃。脾胃虚寒者,温中补虚,遵小建中之法;脾胃气虚者,补脾益气,仿四君子之意;热邪灼伤胃络者,欲热之退,莫如滋阴,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肝气郁结者,欲运其脾,先疏其气,小柴胡汤主之;再有脾胃湿热者,辛开苦降,寒热合用,方选半夏泻心汤。
3.2 调畅气机,重视升降 盖脾主运化,其用在于健运,故诸多法度,健运脾胃是其关键,且《临证指南医案》云:“脾胃之病……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故“独取阳明”大法之下,调节脾胃升降之机尤为重要,使其气机调畅,升降有序,升降出入,从而化生气血精液,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亦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临证上,依据脾主升清,加柴胡生发少阳之气,又且疏肝;因胃以降为顺,常佐以厚朴以通胃腑。
3.3 补荥通俞,祛瘀通络 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胃虚损,升降失司,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血俱病,络脉不通,易出现瘀血内结。《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留”即是此意。而胃络瘀阻作为本病重要病机之一,贯穿疾病整个过程,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胃体失养,仅以健运脾胃之法,难达生化气血之目的,故临证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可合以活血化瘀之法,常佐以丹参、鸡血藤等。不仅可以补血活血化瘀,又能益气,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气血运行。
4 总结
CAG与痿证在病因病机上高度一致,均以阳明脾胃虚弱为本,可兼杂湿热、瘀阻等病理因素。因此,将《黄帝内经》理论阐发运用于临床CAG的诊治,既有理论启发意义,也为临床诊疗开辟思路。但如何正确看待独取阳明而灵活地将其理论运用于临床颇为重要,正如《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上讲求审证求因,紧抓病机,辨证论治,不能拘泥于一端,找出导致CAG的根本病机,从而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做到“调其虚实,和其逆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