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学课程”让学生适性生长
2019-01-14沈志峰蔡礼枫
沈志峰 蔡礼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每个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以“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愿景,基于学校文化,开发与构建“适学课程”体系,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会健体、有雅趣、善合作、乐分享的新时代公民,助力学生适性生长。
一、“适学课程”的内涵
在“适合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学校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提出“适学课程”建设,其核心理念是“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生长”。适学,首先要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既要适合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又要适合学生特长个性发展;既要考虑当下情形,又要谋划未来发展。其次要适合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于发展学科素养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关键要素”。再次要适合学习。学习的环境、内容、过程、评价等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善于分享。最后要适合学校。课程的建构扎根于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项目。
“适学课程”是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学科但不囿于学科,既有学科内的整合拓展,也有个性化的研究学习。学科内整合拓展,关注学科素养注重学科本身,培养学生以学科的方式思考表达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我认同。“适学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学科本位与学习体验,让学习资源走向整合、让学习方式走向多元、让学习过程走向体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交互性的特点。
二、“适学课程”的构建体系
1.基础性课程。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实际和课堂现状,学校在尊重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建构了面向基础性课程的“两单”“五学”的“适学课堂”教学范式。“两单”分为自主研学单和合作互学单:自主研学单从预学走向研学,注重学科思维、学科价值对人的教育引领及方法的渗透;合作互学单从独学走向群学,注重学习素养的提升。“五学”以自主研学和合作互学为主要方式,与展示问学、教师点学、迁移悟学共同组成完整的学习结构。“两单”“五学”的课堂范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构建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温馨舒适的学习共同体,从“适教”走向“适学”,进而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2.拓展性课程。
对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把学校的乒乓特色、阅读实践和想象创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以“阅读与实践”为主轴,“乒乓与游戏”和“艺术与想象”为分翼的“一体两翼”活动化课程。学校依据学科特质,注重学科素养,强调学科关键要素、单元人文主题或专题技能训练要素,编写了《阅读与实践》《体育与乒乓》(分技术篇和精神篇)等校本课程。此外,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学校的“橘娃少年宫”开设了艺术、科技、文学、体育四大类共四十余个社团项目,作为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修。
3.研究性课程。
学校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或项目式学习,开发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由校际联动、家校互动、专家推动组成,形成了合作探究、体验反思的学习方式,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学习素养的培养。2018 年,联盟学校深化研究性课程实施,共同开发了五年级项目实践课程——“浩瀚的星空”。此外,学校借助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设计开发了基于地域特色和学校文化特色的“沙洲美食”“体育与乒乓”“家乡的桥”“珠心慧算”“寻找竹迹”等项目课程。
三、“适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1.基础性课程在课堂中落实。
学校将“适学课堂”范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组织对学科教师进行相关“适学课堂”的培训,初期要求每位教师一周必须上一节“适学课堂”课,之后再逐渐增加课时。与此同时,学校成立项目小组,依托学科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基于项目实施的‘适学课堂’研讨活动”,进行“两单”的设计研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让“适学课堂”与基础课程的融合深度化、常态化。学校通过承办省市级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推广“适学课程”,并听取同行意见加以完善。另外,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制订了“适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五学”观察量表,规范和引领课程的有效实施。
2.拓展性课程在活动中推进。
“阅读与实践”课程,以“阅读”为着力点,每个学段设必读内容和选读内容(包括自主选编),在必读中弘扬地方文化,传播经典文化;在选读中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并带动项目化学习、小研究学习或主题性实践等,课堂呈现形式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可分开使用也可集中使用。“体育与乒乓”课程,以“乒乓”为突破口,分不同学段设置乒乓技能、乒乓游戏、乒乓表演,既有集体规定项目,也有个性化创编项目。“艺术与想象”课程以“想象”为生长点,从培养想象性思维出发,即教师在音乐、美术的课堂上除教一般技能以外,更主要的是在教案设计上着力渗透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理念,欣赏并依托一定的形式,激发创造性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3.研究性课程由项目引领。
研究性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渗透”的方式推进,在3 ~6 年级实行。在课程的开发阶段,学校要求相关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发表意见,这样,既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也能让教师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项目的教师进行沟通、配合,并将学生的过程性资料加以记录、保存;在课程收尾阶段通过举行成果汇报,交流项目实践成果,对相关成果进行保存、整理。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项目实践课程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逐渐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
四、“适学课程”的评价方式
1.注重课程评价的系统化、专业化。
学校开发“适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五学”观察量表,通过观察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表现,进行描述、小结,规范和引领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评价系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增长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关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差异、阶段差异、方向差异。
2.注重课程评价的多维化、个性化。
学校开发出《“美丽橘娃”综合素质绘本成长手册》,利用七色橘娃贴纸,每周从“美在会健体”“美在有雅趣”“美在善合作”“美在乐分享”四个方面给予评价,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习惯养成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并对学生进行成长记录。
3.注重课程评价的游戏化、生活化。
学校整合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通过橘娃文化节活动、项目实践课程成果汇报等形式,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业评价方式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融合。学生的体验、展示互动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再丰富、再发展。
学校“适学课程”的开发以培养“会健体有雅趣、善合作、乐分享”的新时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创建特色化“适学生态”,开发校本化“适学课程”,转变传统化教学方式,既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找到了平衡,也在彰显学校个性文化和尊重教育基本规律中寻求到了平衡。这种平衡更趋向于普适性和本源性的特质,更注重于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适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