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教育的核心发展力
2019-01-14郑全伟蒋保华
郑全伟 蒋保华
记者: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算不上创新之举,但是,常州市武进区能从区域层面充分释放其集聚效应,的确是高远的立意。请问具体而言,有哪些价值追求和发展愿景?
郑全伟(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局长):一所学校的兴衰,起点在校长,终点在教师。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成长力,是区域教育的核心发展力。
为加快名师培育、提升全区教育软实力,2013 年3 月,我区启动了“双名工程”培养机制,评选了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并设立了3 个名校长工作室和20 个名师工作室。首期“双名工作室”坚持科研引领、问题导向,为全区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动力。到2016 年,全区五级梯队提升人数达83 人次,包括“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 名,省特级教师6名,市中小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 名,市学科带头人13 名,市骨干教师11 名。首期“双名工作室”对于我区教育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孵化器作用,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武进教育的发展。
2017 年,我们启动了第二期“双名工程”评选工作,共评选32 个“双名工作室”,吸收364名工作室成员,“双名工作室”分别与全区38 所学校结对。我们希望,“双名工作室”最终能成为教师、校长学习成长的思想库,成为工作室成员素养提升的加油站,成为教育创新的发源地,成为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试验田,成为孕育名师名校长的孵化器。归根到底一句话,希望通过“双名工作室”计划的实施,为武进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推进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往往是某个区域或某个领域的“成功者”,新的平台,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他们在为工作室成员赋能的同时,如何不断为自己赋能?
郑全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付出很多,他们不断地为工作室成员赋能,引领并帮助工作室成员加快专业成长。为了给“赋能者”赋能,我们建立如下激励机制:
专业引领机制。我们专门聘请了一批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名校长工作室的成长导师,为领衔人提供学术定向服务,帮助领衔人丰厚学术素养;定期为领衔人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或交流考察的机会,帮助领衔人拓宽眼界、增长学识。
精神激励机制。我们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不遗余力对领衔人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让领衔人感受自身的价值和工作室的意义;在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业绩突出的领衔人;在岗位评聘、干部选拔任用时,给予领衔人更多优先晋升、优先提拔、正向流动的机会,让领衔人对自身发展有期望、有信心。
物质奖励机制。区教育局对于获评“双名工作室”领衔人荣誉称号的优秀人才,发放一定数额的一次性人才专项奖励。另外,“双名工作室”领衔人在培养周期(三年)内,经考核合格,每人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工作支持机制。教育局职能科室通过加强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教学资源支撑和展示平台支持等,为“双名工作室”及领衔人的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让领衔人的工作有依靠、有保障。
记者:我们注意到,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创新,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重组,你们是如何确定其规定性和自主性的?
郑全伟:第二期“双名工作室”与全区38 所学校结对。我们要求,“双名工作室”至少每年到结对学校开展一次调研“问诊”,开设一个专题讲座,举办一次学科教研活动,开展一次主题沙龙、一次主题展示。这“五个一”是基础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倡导“双名工作室”尽可能多到结对学校去开设示范课、培训教师、开展教科研合作。事实上,各工作室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都在积极创新。如领衔人会利用寒暑假带着工作室成员一起“飞”出去培训考察,拓宽视野组织工作室成员到边远地区学校做义工,厚植教育情怀;设立乡村学科培育站、乡村阅读站等,助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