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教育文化“溯·行”*

2019-01-14陈建先

江苏教育 2019年90期
关键词:姑苏学校文化

惠 兰 陈建先 曹 强

姑苏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核心地理位置,是苏州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中心。千百年来,在姑苏区的区域范围内,教育建树既绵延不绝,又颇为丰硕;既独树一帜,又流播天下。姑苏教育文化,既成于天,更谋于人。溯姑苏教育文化之核,行姑苏教育品质发展之路,在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当下,实属可为之事,迫切之举。

一、溯,寻姑苏教育文化之核

姑苏教育文化,从滥觞、奠基至草创,呈现出“崇文重教”“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特征。

(一)先秦至唐:姑苏教育文化之滥觞

姑苏教育文化在发源伊始就显示出“崇文重教”的特点。据《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和《江苏历代名人录:教育卷》记载,自先秦至唐,众多生于或仕于姑苏的先贤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立功、立言,使后世从浩繁卷帙中找寻到姑苏教育文化的滥觞。

(二)宋元明清:姑苏教育文化之奠基

姑苏教育文化于奠基时,在“崇文重教”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经世致用”的新内涵。宋元明清是古代教育文化的繁荣时期。姑苏教育形成以府学为核心,书院、社学与义塾星罗棋布的局面,织就一张较为完整的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亦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发展。

(三)近现代:姑苏教育文化之草创

姑苏教育文化之草创,凸显了“兼容并蓄”的精神。清末,人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寻求救国之道。洋务派代表苏州人冯桂芬提出“中体西用”。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废科举,办学堂,将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姑苏区现有的17 所百年老校,其前身多为那时兴办的新式学堂。

二、行,立姑苏教育文化之根

教育是姑苏的一张名片,教育在姑苏区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姑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姑苏区确立了“立根‘苏式文化’,培育‘苏式学校’”的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战略。

(一)立根百年,汲取文化智慧

姑苏区立根百年老校,组建了“百年老校发展促进会”,对百年老校的建校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和传统文化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类,总结出其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为其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范式。

1.植根校史,追文化之源。

校史,是学校创办的历史背景,是创办者的价值追求,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抉择、师生中传承的精神特质皆融于其中。平江教育集团平江实验学校,校内近五百年的大成殿古朴雄伟,三块百年静默的古碑巍然厚重,大成殿横匾上“德润文光”四字校训,正是学校育人的价值追求。平江教育集团大儒菉葭中心小学校,建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园”,展陈陶先生塑像、著作、墨宝和学校学陶印迹,立“树德”“育英”“爱满天下”“行知”等题词砖雕,呈名人画像名句,彰显了大儒不凡的品位。

2.植根校训,创文化之思。

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沧浪实验小学校的“立本致远”,引导学生要修身为本,志存高远;崇道小学校的“崇道敬贤”,教育学生要崇尚道德,见贤思齐;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基于“宁朴勿华”校训的本真教育传统,致力于打造“家国情怀,完全人格”的全面育人目标……

(二)向阳生长,触发成长节点

姑苏区在挖掘百年老校文化底蕴的同时,成立“苏式学校研究中心”,制定《姑苏区“苏式学校”建设行动方案》《姑苏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方案》,申报立项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区域培育‘苏式学校’的实践研究”,聚焦“校园文化、课堂表达教师培养、学生培育”四个维度,具化本区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行动策略,从而触发各学校的生长点,实现提档升级,品牌发展。

1.立足环境,优化校园之韵。

姑苏区内学校大多与文物古迹为邻,有的古迹就坐落于校园之中。因此,许多学校就近水楼台,以地域文化环境为依托,积极打造雅致的“苏式校园”。浸润在千年古街山塘街的“最苏州的百年学校”——金阊教育集团山塘中心小学校,前身是建于乾隆六年的陕西会馆。学校对陕西会馆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牌楼、碑刻长廊、校训墙等设计,都彰显出文化的样态,“七里山塘”的文化气息在校园扑面而来,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2.立足课堂,锻铸品牌之精。

姑苏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处省文物保护单位36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2 处,289 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 处古桥、古井,国家5A 级景区3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条,8 处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区内的苏州博物馆,收藏着来自民间遍及吴郡各地的绘画、书法拓印、玉石、织绣等古文物,多角度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生息繁衍、繁荣发展的文明史姑苏区注重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开发“姑苏地方文化校园读本系列丛书”之《姑苏经典》《姑苏符号》2 套12 本,遴选姑苏地方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按体例呈现在读本中,为姑苏学子的健康成长点染“精神底色”。结合吴文化缜密细致、深邃严谨的特征,各个学校立足自身,深度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和“怎样教给学生”两大关键问题,从而构建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的教学模式,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锻铸出独具特色的学校品牌。

3.立足教师,助推发展之势。

姑苏区不断优化《姑苏区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对“苏式名师”的专业精神进行了系统探源和梳理,凝练特色,分享智慧,引领未来,发现和培养一批根植于姑苏古城的教育教学名家。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了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凝练出“教育始于用心,教育现于用心,教育成于用心”的核心理念。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厚德笃学”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将阅读纳入教研计划,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教师静心阅读,提升素养。

4.立足学生,回归教育之本。

许多学校都秉承叶圣陶“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教育为人生”的教育本质观,自觉担负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任,努力培育富有书香文化气质、智慧灵动的“苏式学子”。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在传承中创新,生成“独家”育人思考:培养具有“5C”素养的未来小公民。在“激情、激趣”的教风引领下,在“生疑、生成”的学风鼓励下,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的“5C”素养,学校被授予中国STEM 教育领航学校等殊荣。

(三)容故纳新,收获生生不息

根植姑苏历史文化传承,进一步创新推进素质教育高位发展,成为姑苏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1.凝心聚力,创办学集团化。

为了解决“上好学校难”“择校热”的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姑苏区按照“资源共享、优质均衡”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地域相近校”“名校+普通校”“名校+民办校”等集团办学新模式。目前,区内已组建金阊教育集团、吴门教育集团、平江教育集团、虎丘教育集团、善耕教育集团,力争到2020年,姑苏区再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教育办学集团,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

2.构筑平台,创教育信息化。

姑苏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开展“姑苏区教育大数据项目”,让大数据成为推动教学创新、关注学生成长监测与个性化发展、提升学校智能管理以及区域教育全方位质量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支撑。构建姑苏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实现对区域内各类教育的全人员、全业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通过“未来学校”的建设、“智慧教室”的应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利用“云”技术,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和新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

3.科技引领,创品牌特色化。

姑苏区以创建青少年科技特色项目、普及学生科技知识、提升区域科技竞赛层级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批能体现姑苏“高度”,具有姑苏标志并能作出姑苏示范的学校科技品牌。

善耕教育集团平江新城实验小学校以STEM 教育及杜威的“做中学”为核心理念,以“童趣‘AI’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潜心追寻教育文化的真谛。围绕童趣“AI”特色文化,学校建立了九个社团类课程开展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出一批批“小达人”“小粉丝”“小能手”和“小创客”。

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实践,姑苏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全区现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 名,省特级教师13 名,市教育领军人才5 名,市名校长、名教师35 名。在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全区62 篇论文获奖,其中特等奖1 篇、一等奖12 篇,总成绩位列全省100 多个县区的第四名,荣获“先进集体奖”。

“十三五”期间,姑苏区成功立项全国规划课题1 项,省规划、教研课题23 项;平江实验学校“德润文光:百年老校育人范式的传承与创新”喜获全国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猜你喜欢

姑苏学校文化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姑苏好时光
谁远谁近?
姑苏城外寄乡愁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