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中的使用

2019-01-14栾洋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科辽宁沈阳11002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肌梗死急性

栾洋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科 (辽宁 沈阳 110024)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选取时间2015年1月~2018年6月,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测。观察组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检查好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储备导电膏及相应物品,对发现的胸痛、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处置。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请患者配合填写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价表,对此次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58/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0/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可为及时抢救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护理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脏病,患者多因激动、过劳、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诱发,多数患者伴有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1],调查指出[2],该病病死率高达15%,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3],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心律失常的有效监测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心电监护仪是现代医学中一种具有智能、存储、采集等预警功能的精密仪器,采用计算机与数字处理相关技术进行转换,对患者进行实时的心电监护,连接打印设备,反应患者的心率状况。本研究选择本院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进行心电监护仪监测和常规监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选取时间2015年1月~2018年6月,所有患者符合《内科学》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65例,女57例,年龄44~63岁,平均(55.8±4.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44~63岁,平均(56.0±3.8)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44~63岁,平均(55.6±4.6)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适当卧床休息,病情严重者绝对卧床,禁止用力,指导患者平和心态,给予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列举成功病例,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无刺激饮食。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测,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脉搏不规律及时测心率。观察组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检查好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储备导电膏及相应物品,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全导联心电监护仪的操作,由临床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测定和分析,对患者右胸及后胸进行电极的安装,重点监测胸痛、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这几种情况,尤其在6:00~12:00这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多发的时段应格外注意,出现早搏立即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RonT现象、多行性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和多源性室性早搏,都有可能转向室颤,应备好利多卡因、心律平等,发现后第一时间遵医嘱准备抢救,及时除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请患者配合填写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价表,对此次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3.12±1.0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24±1.49)次,并发症发生率4.9%(3/61),低于对照组的26.2%(16/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3.4%(57/61)vs85.2%(5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1%(58/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0/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电监护是医院危重患者必须的监护手段,心电监护仪是临床精密医学仪器,具有监测患者心率、ST数值显示、心率超限,对心率失常报警,以及信息储存等功能,能对心电活动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监护具有使用简便、数据精准、显示直观、可靠且重复性好等优点,心电监护中,不仅要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心率变异性情况,若发现成对室早、频发室早、阵发室性心动过速等均应立即通知医师,准备抢救。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心电监护与综合护理能降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在出院前填写的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价表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利于心律失常的早期发现,方便快速抢救,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增进了护患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电监护的导联是模拟导联,因此在提示心律失常时,仍应及时做标准导联心电图,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6],及时给予合适的救治方案,但也有很多临床实践提示我们,在监护过程中,心电监护仪可能出现多种原因导致的参数不准或误报警,例如肢体活动、体位改变等产生的干扰波都可能导致误报警[7],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扎实的基础知识,对结果进行辨别,以免延误诊治,这也要求院方能定期开展心电监护知识培训,让护理人员更多的掌握心电图知识,掌握异常心电图产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仪监测,可为及时抢救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为提供优质护理,增加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肌梗死急性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PDCA 循环管理对降低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护误报率的效果研究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