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2019-01-13任锡晗
任锡晗
摘 要:文章以马关县金城国有林场为试验地,研究1代杉木的采伐剩余物对于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Ⅳ处理的杉木的平均地径、胸径、优势木平均高、单株材积、蓄积量都最大,其次为Ⅱ处理、Ⅲ处理和Ⅰ处理,而Ⅴ处理的杉木,杉木生长量最差,但不同处理之间的生长量差异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Ⅴ处理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的 87.86%。
关键词:杉木;1代;2代;采伐剩余物;生长
一、引言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近年来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虽然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严重的地力退化和林分生产力降低的问题。关于导致杉木连栽地力退化和林分生产力降低原因的研究近年来比较广泛。本文就是分析1代杉木的采伐剩余物对于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情况。
二、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马关县金城国有林场,东经103°52'~104°39、北纬22°42′~23°15′。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804小时,无霜期达300天以上。试验地坡度在 32°~36°之间,土壤母岩为变质岩,土壤为红壤,质地为粘壤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试验地前茬为 29 年生第 1 代杉木纯林。试验地分为1(坡向西)、2(坡向西)、3(坡向北)、4(坡向东)四个区组,在A层厚度、土层厚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地位指数、林分密度以及郁闭度方面,对比基本无差异;海拔逐渐降低。
三、研究方法
1.材料
将试验地分为四个区组,每个区组2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在600平方米。在每个小区四个角落埋下水泥桩(10cmx10cmx40cm),做好详细的标记,保证露出地面15~20cm左右。将试验地内的林木采伐,然后种植杉木各150株,为每株杉木编号,绘制好位置图。
2.方法
对采伐迹地进行分别处理:Ⅰ-收获地面上的所有有机质,清除未分解的有机质;Ⅱ-全树收获,清理所有商业尺寸大小的树木的地上部分;Ⅲ-商业性收获,砍伐掉林木的树冠和树枝,取走商业上可用的干材和树皮,其他留在原地;Ⅳ-采伐剩余物加倍,从Ⅱ处理中取出枝、叶和其他放在这个小区;Ⅴ-炼山,采伐方式与Ⅲ相同,将采伐剩余物用火烧掉。
对上述采伐地进行同样措施的栽培和抚育管理,穴状整地,栽植,补栽,抚育管理。
3.观察指标
对杉木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时间选择12月—1月,调查内容:造林后第 1 年的成活率,每株杉木的年龄、树高、胸径、地径、冠幅,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个小区四周划出2m宽的保留带,在保留带中的杉木不参与统计,作为对照组。在每个小区的每100m2选择1株优势杉木,每个小区共4 株,以此计算平均高。
4.统计学处理
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计算采用胸高断面积加权算法。采用 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检验不同试验处理在统计上的差异显著性。
四、结果与分析
1.10年生杉木生长量
经过比较发现,不同小区间的杉木生长量有着显著差别(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不同处理杉木生长量比较
对不同处理的杉木的生长量进行比较,发现在造林后同样的时间年限(本次研究选择10年),Ⅳ处理的杉木的平均地径、胸径、优势木平均高、单株材积、蓄积量都最大,其次为Ⅱ处理、Ⅲ处理和Ⅰ处理,而Ⅴ处理的杉木,杉木生长量最差,但不同处理之间的生长量差异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这个结果表明,炼山处理对于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比较不利的影响,以不炼山作为对比,Ⅴ处理的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的 87.86%。具体数据见表2。
五、讨论
1代杉木采伐之后,使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之后重新种植2代杉木,造林后10年,对10年生杉木的生长量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小区间的杉木生长量有着显著差别(P<0.05);同时对不同处理的10年生杉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发现Ⅳ处理的杉木的平均地径、胸径、优势木平均高、单株材积、蓄积量都最大,其次为Ⅱ处理、Ⅲ处理和Ⅰ处理,而Ⅴ处理的杉木,杉木生长量最差,但不同处理之间的生长量差异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其中炼山处理对于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有比较不利的影响,以不炼山作为对比,Ⅴ处理的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的 87.86%。这可能是因为Ⅳ处理中,采伐剩余物堆积在地面上,阻碍了杂草的生长,使杉木受到的竞争较小,同时这样有利于水分保持,采伐剩余物分解还能得到大量有机质,为杉木生长提供养分。
六、结语
总之,1代杉木的采伐剩余物的處理方式对于2代杉木生长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翁贤权.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24-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