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研究

2019-01-13侯伟强吴春萍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侯伟强 吴春萍

[摘要]文章分析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必要性,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体制、创新协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从把握关键点、找准着力点、聚力突破点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侯伟强(1974-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吴春萍(1983- ),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融入双创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JG201925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100-04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广东省被列入省级行政区之中,着眼于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这次广东改革试验区提出的粤港澳合作,明确加入“创新”两字,“创新”将是广东改革试验区最核心的命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先行,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之一,肩负着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人才资源的使命,因此,研究湾区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必要性

1.助力湾区经济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催生全新开放的平台,国家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创新性发展模式,国家“十三五”规划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龙头,肩负着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促进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与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历史重任。随着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逐步从规划走向现实。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实践来看,湾区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四流,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湾区的生命在于创业型人才的储备状况,高职院校作为创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中坚力量,在助力湾区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因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合作模式是基于国家和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助力高职教育发展,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硅谷的成功在于建立了科技创新产业所需的生态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就是大学和企业集群效应。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现代经济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和资源,包括市场环境、人力资本、资金、基础设施、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产业体系等,只有各创新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协同并深度融合,创新才能持续发生。粤港澳大湾区内国际一流的大学、实验室众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创新巨头企业和动力十足的小微创业企业林立,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遍布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使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在联系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势明显。以创新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主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形式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合作,应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方法、策略等,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加快培养核心竞争优势,打造更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而构建良好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3.助力青年学生发展,促进三地九市两区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红利和产业集聚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对创业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实力、提升风险意识等,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湾区内的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湾区内的青年学生更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广阔眼界。只有构建三地九市两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平台,促进青年学生多对话、多交流、多互动,才能碰撞出更多的创意火花,激荡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1.体制机制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个城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区、三个合同区、三个法律区、三个教育区”,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导致各类经济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部分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长期的“龙头之争”、思考层面各异、区域心态不同,导致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在教育、科技、合作等各方面交互明显但障碍不小,需要进一步着力完善。在办学方面,香港高校难以独立在广东办学,只能以合作办学形式进行,粤港高校如何深化合作与交流尚未提出具体的配套措施,港校教师的身份及待遇问题、港校在粤办学的税收优惠问题以及两地教师的往来工作签证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一张“名片”,目前合作程度相对较低,仅限于交流的浅层合作,一些较好的联合培养模式尚未被官方认可,创业学分互认也未能打通,难以实现粤港澳高职教育一体化。

2.创新协同问题。据广东省教研院副院长李海东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内高职院校数量为6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81%,湾区内每年有数十万人次高职学生毕业。湾区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协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与湾区的发展不匹配。高职院校热衷设立与传统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而现代服务业、高新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则设置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转变。高职教育应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两条腿走路,但目前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创新、科研教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产业的驱动作用明显不足,发展动力有待提升。三地青年人合作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不多,合作平台有待完善,各方合作基础不对称也不广泛,大部分为点对点,难以规模化。三是产学研协同力度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及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投入研发高新技术的大量资金,经费严重不足。创新协同问题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才能有真正长远的发展。

3.文化差异问题。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却曾相隔百年,文化差异甚大。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有限,尚未形成共同生长的合力,存在较大的偏见与隔阂。就粤港澳三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而言,更多地表现为广东期盼合作交流,港澳自我优越感明显,对合作交流反应较为冷淡。实际上,香港的高职教育在国际视野、管理机制、专业认证理念方面略胜一筹,而广东则在规模、结构和就业方面相对出色,三地各有千秋,平等互补。同时,粤港澳三地理念层面的差异较大,广东高职院校长期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国家战略调整的背景中,呈跳跃性发展,而港澳则一直沿用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呈稳态发展,从而导致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不一致。此外,基于文化的不同,三地对创新创业重要的影响因素,如“重真理不重权威”理念、“容错文化”认识也有较大差异。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建议

1.把握关键点,做好湾区高职教育内涵加法和创新乘法。广东高职教育要与港澳地区院校合作共赢,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一是不断增强发展机遇意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实现“北有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红利、发展机遇比比皆是,高职创业教育要紧抓机遇,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以合作促发展,实现错位发展、深度融合、携手共赢。二是不断增强教育服务湾区建设能力。目前,粤港澳教育方面的交流主要有粤港教育合作专责小组会议、粤港澳高校交流事务负责人年度会议、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等。粤港澳高校交流事务负责人年度会议交流的重点主要围绕共建粤港高校联盟、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地合作办学、教育科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则主要促进三地大学生交流探讨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特色的大学创新创业机制、运作模式及环境建设等问题。这些联盟基本集中在一流高校,高职院校基本无缘参加,因此,有必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联盟或协同领导小组,增强高职创业教育服务湾区建设能力,还应建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粤港澳三地联席会议制度,使之成为发挥湾区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支撑。三是不断完善三方合作机制。湾区内要通过深化高职院校管理、办学、人事、投资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组建职教集团,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为IAB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计划;要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高职教育建设,鼓励三地合作办学、互设分校、互设优势科目,打通创新创业科目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或联授机制,发挥“超长板效应”,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湾区高职创业教育集群;还要创新工场资源,开展以三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实训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教育实践;建议个别优质民办学校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和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试验示范区。

2.找准着力点,构建优质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要找准以下着力点。一是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着力。高职院校只有协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湾区发展。目前湾区内高职院校科研资源分布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研发尚未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成果转化率低,需要进一步整合三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形成高职院校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要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只有实现创业辅导、天使基金、支撑体系、孵化器、加速器基地等校企合理对接,才能促进校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链的建立。建议以推动湾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为契机,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扩大学生交流、推动湾区内创新创业人才互通、三地学生学籍备案和学分互认、统一考试认证、职业资格互认等制度,加强校际互通,有效推动湾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二是在课程体系上着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对创业者素质技能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有所优化,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创业机遇,要储备更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实现全流程的创业教育模式。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注重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融合的创新精神培养。三是在文化转型上着力。湾区的未来是文化硅谷,是创新之都,是科技人才的生态圈,还是一个知识型的经济发展与持续创新的基地?毫无疑问,创新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而文化转型是湾区成为世界级创新枢纽的关键。要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共生,培育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湾区文化,应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构建开放的沟通交流机制,营造尊重真理的氛围,加强对失败的容忍等方面着手。

3.聚力突破点,助力人才培养“湾”道超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工作目标为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开发人力、造福人民。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合法发展的路径突破点必须围绕两类人。一是聚力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合格的创业教育教师应做到“树人先立德,育人先育心”。教师要有开阔的眼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企业则要提供更多访谈和实地调研机会给创业导师,以不断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创新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教育投入要向教师队伍倾斜。“筑巢引凤、养精蓄锐”,既不断引入高端创业导师人才,也要不断培育原有的精锐力量。二是聚力学生全面发展。宽广的视野源自于对标国际标准、开展多方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等,高职教育集群可使粤港澳三地学生产生心灵连接,增强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高职院校要联合湾区企业开展“青年创业营”“线上线下”创业交流活动、缔结姐妹学校等加强湾区学生的交流、沟通、理解、融合,在“多往来、多碰撞、多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搭建人才相通“立交桥”。建议进一步修订相关政策简化外事审批流程、缩短联合举办活动的审批时间、延长港澳青年来访时间等,并建立创新创业活动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师生交流交换等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模式,真正实现“人心相通”,助力融合發展。

[参考文献]

[1]杨永聪.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化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7(8):15-18.

[2]谷丽洁.高职院校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51-55.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