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
2019-01-13谢琪丁金昌
谢琪 丁金昌
[摘要]“双高”建设是新时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迈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既是“双高”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双高”建设能否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的关键。文章从分析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的必然性入手,系统阐述了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梳理了当前高职校企“双元”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面向“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双高”建设;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
[作者简介]谢琪(1981- ),女,浙江苍南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丁金昌(1962- ),男,浙江乐清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12-0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我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程,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为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校企“双元”育人是我国近年来在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探索出的有效育人模式。在国家大力推进实施“双高”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如何优化、完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让广大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标“双高”建设、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校企“双元”育人是“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
1.校企“双元”育人是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首要原则,高职教育办学坚持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就是要求现代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标准,以德为先,以技为本,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同时不断磨炼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德育本身具有实践品格,只有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通过环境熏陶、实践培养、困难考验,才能真正让正确的思想成为行动的指南,让道德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职教育要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就必须走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道路,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加强德育工作。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现代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既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技能应用的根本来源。只有坚持工学结合,才能让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真正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工在企业,学在课堂,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才能取得实效。从这点来看,高职教育要健全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就必须走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道路。
2.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型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意见》则更进一步,不仅将“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双高”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将“坚持产教融合”作为“双高”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产业而言,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和技术引领作用,为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二是对教育而言,实施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尽管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在产业需求端与教育供给端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才培育始终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点,是其价值和意义得以实现的根本支撑。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产教融合要以育人为核心,就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此过程中,校企“双元”育人无疑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型态,更是高职教育“坚持产教融合”的重要落脚点。
3.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也证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式的教育。凡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制造业先进和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学交替制、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学徒制都是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典范,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时争相学习、借鉴的对象。加快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积极构建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即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尽管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就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要走工学结合的联合办学路线,之后颁布的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中央政策文件也屡次提及校企合作、联合育人,但在实践中,产教融合层次不深、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必须牢牢坚持校企联合育人的办学方向,适应直至引领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二、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基本原理与德国相仿,但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理解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必须将其放在我国高职教育育人机制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新时期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有三方面的新内涵:
1.在育人主体地位上,强调学校与企业地位的平等。如前文所述,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企业被边缘化。《意见》在指导思想部分强调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打破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格局,把企业和学校放在同等地位,让学校和企业真正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育人格局,让企业这一元实至名归。
2.在合作关系上,强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育全过程既是企业自身获得适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实用性的必然要求,但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一直停留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松散合作层面,企业参与育人的深度十分有限。新时期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建设,就是要让企业以“主人翁”的身份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方案制订等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执行层面,乃至在学生成绩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就业指导等监督管理层面,都要全程参与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在利益诉求上,强调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学校与企业主体属性的不同,在过去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倾向于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注重参与育人的经济效益。新时期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建设,就是要在校企联合育人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更好地把握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构建起校企合作育人、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三、当前高职校企“双元”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合作形式的求新而忽略育人平臺的搭建。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院校特色的高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过,仔细梳理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则会发现,校企“双元”育人取得一系列喜人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突出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诸多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合作形式的求新而忽略育人平台的搭建,校企“双元”育人缺乏平台化的操作理念和方法,整体性、系统性严重缺失。
一是校企“双元”育人始终停留在短期的项目制阶段,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育人体系。在当前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应用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并没有以此为突破口,朝着建立校企“双元”育人体系的方向前进,而仅仅停留在短期的项目制阶段,在应用范围上也局限于有限的几个行业、企业甚至专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只能算是对现有高职教学体系的小修小补。二是缺乏平台思维和操作方法,没有建立起全程性、综合性的育人平台。要保证校企“双元”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就必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互动交流平台,以提高校企双方主体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沟通反馈等方面的高效性、即时性。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组织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项目时缺乏平台思维和操作方法,满足于与企业的“一对一”分散式合作,既没有跨专业、跨行业整合校企合作资源,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与企业共同搭建育人平台,导致面向整个区域或行业的合作育人成效不足。
2.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且脱离产业需求。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一大批落后产能、过时岗位遭到淘汰,新兴的商业业态、岗位职业层出不穷,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养适销对路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普遍没有做好应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专业教育都不能很好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导致企业与学校开展联合育人的积极性受挫,校企“双元”育人推进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所谓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就是指专业建设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结构特征和体系特征。当今学科边界日益模糊,跨界经营成为常态,不论是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趋势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都要求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大力发展多学科交叉专业,推动跨学科、跨专业教育,促进关联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发展。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常常忽视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一味沿用传统的专业划分和专业教育方法,专业教育供给难以满足产业生产实践的发展需求,企业不认可学校的教育供给,自然不愿意与学校开展“双元”育人。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与产业对接是高职进行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大多模仿甚至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在设置专业时既没有深入调研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也没有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导致教学偏离人才培养轨道、专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学生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课程体系重知识轻实践,实用性不足。近年来,广大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显著提高。不过,从当前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校企“双元”育人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体系重知识轻实践、实用性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偏低。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不仅课时数量少,而且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十分普遍。为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总体目标部分再次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当前实践课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次,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实践性教学内容明显偏少。高职教育是技能应用型教育,教授的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理应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但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在教学内容中的安排也不多。众多需要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学习、训练的专业技术及科目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有些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的内容,往往由企业技工动手操作,学生只能在一旁观摩,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4.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时期“大国工匠”培养的重要场所,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尽管从数量上看,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实践性的教学要求,但从质量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仍然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
具体而言,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经费使用上更倾向于投向校园基本建设而非实训基地建设,一些高职院校环境优美、高楼林立,实训基地却设施老旧、维护不足。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而仅仅依靠这两个渠道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内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资金需求。其次,统筹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大工程,既要满足各个专业学科的实践教学需求,又要在功能上相互兼容、设备上互相配套,如此才能使实训基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然而,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造成有的专业实训设备配置数量过多、有的专业实训设备配置又不足,不同专业相同或相近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不能共享、资源利用率低下。在企业实训平台搭建一端,很多高职院校又未能综合好学校的实践教学需求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未能统筹好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平台的功能,导致两类实训平台只能独立运作,无法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与资源整合的优势。
四、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的路径
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造“1+N”架构的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校企合作平台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是实体性的,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在于创新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新型人才培育基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显著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构建产教融合良好生态,就必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平台,为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协同育人创造条件。《意见》指出,要“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说明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必须把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摆在突出位置。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面对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同,不同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也不同,因而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的途径、方法上也必然各不相同。不过,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出发,仍然可以归纳出一套适用性较强、可复制程度较高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那就是基于“1+N”架构的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在“1+N”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1”即代表高职院校,“N”即代表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必须走出短期化、项目化、碎片化的窠臼,逐渐打破校企“一对一”式合作的旧格局,扩大校企合作范围,与相关行业、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企业共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育人主体的多元化。基于“1+N”架构的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是建立在“合作育人”的共同愿景基础上,以校企各方共同利益为纽带,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的联合办学模式。在组织架构上,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院校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的办学章程、组织原则和制度体系,同时负责学校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院校管理委员会下设院长及各级管理层,由院长负责院校日常办学和教学事务的决策管理,从而形成制度健全、架构科学、组织完善、管理有力的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
2.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打造契合产业链发展的专业体系。《意见》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部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在“提升学校治理水平”部分又特别要求高职院校“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可见专业建设在“双高”建设中的重要性。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必须严格按照《意见》要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着力推动专业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首先,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校企“双元”育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创新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加强专业建设,树立专业群建设发展理念,以本校优势专业为引领,整合關联专业建设资源,促进专业结构优化、集群化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企业对接,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群建设规划和方案,让专业群建设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其次,打造契合产业链发展的专业体系。围绕产业设置专业,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之所以与产业需求脱节,一是因为高职院校盲目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模式,忽视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规律;二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规划与布局缺乏翔实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未能面向区域行业产业建设专业。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对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性和规律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真正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需要出发,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专业建设。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的考察研究,围绕区域重点行业产业布局专业,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3.加强产教一体化课程建构,打造包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岗位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的三段渗透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主要因为没有把这一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新时期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必须转变过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打造以实践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意见》也明确提出校企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就更要加强产教一体化课程建构,尤其要着力打造包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岗位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的三段渗透式课程体系,让企业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让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融入课程内容建设之中。
对此,笔者建议: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多元融合的新课程理念。傳统课程观中的课程主要是文本课程,由老师进行教授,学生被动学习。新课程理念既要把课程视作文本课程,也要视为体验课程,课程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成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锻炼的统一。课程的价值具有多元属性,课程建设应充分融合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三维价值,课程教学致力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样的思想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其次,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包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岗位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的三段渗透式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创新,在学校课程方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课程结构优化。在企业课程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各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同时组织专业课骨干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共同组建课程设计开发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在学生毕业方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组织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岗位实习及企业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让用人单位来评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促使高职院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
4.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训平台建设,打造特色高水平的实践实训双平台体系。高职教育要实现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应大力加强实训平台建设,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即相当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则相当于企业实训平台。按照《意见》的要求,面向“双高”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新体系,打造特色高水平的实践实训双平台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增强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力度。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要切实认识到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训平台建设对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办学资金资源投入到实训平台建设中;另一方面要拓宽资金资源筹集渠道,尤其要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吸引行业企业主体参与实训平台建设,借助产业资本和资源加强实训平台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要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结构,提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在购买和配置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时要对标先进、适度超前,使院校科研和实践教学具备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性,确保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完备性。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企业实训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实训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平台。在资源投入上,学校可以投入部分办学资金,帮助企业建立实训性质的生产线,降低企业参与建设高职院校企业实训平台的成本;在管理上,可由校企共同成立平台理事会,负责平台运作重大决策。理事会下设各级分支管理机构,以平等协商、民主管理的原则共同指导实训平台日常生产安排以及教学事务。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及其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29-132+200.
[2]李祥富,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34-38.
[3]潘广臣,殷子惠,纪春景,等.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100-102.
[4]苏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2):5-7.
[5]汪玉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58-160.
[6]车长金,刘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内生动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80-83.
[7]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