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脱口秀节目中嘉宾邀请的差异

2019-01-13刘雅琛

魅力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名人

刘雅琛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播音主持系,江西 南昌 330000)

在脱口秀节目中嘉宾的邀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选择可发掘出的故事,也要选择能说、会说的人物,又要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言论。相同的是两国都会选择一些名人上节目,例如歌手、演员等有较多粉丝基础的名人群体,既可以给节目带来更多的观众,也可以让名人有一个曝光的机会,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是目前较为主要的节目运行方式。而很明显的是,中美两国脱口秀节目在嘉宾的选择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以上几点不同的综合。

先说美国节目的嘉宾。在美国,嘉宾的身份非常不固定,可以是总统、可以是明星、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一些失足者,不过当他们站上节目的那一刹那,所有的身份都不会限制他们,不会因为嘉宾的社会地位高而有什么优待,也不会因为地位低下而有什么歧视,只要是邀请过来的嘉宾就一概一视同仁。而且这些节目里的特别来宾多是一些普通人,用自己详细生动的亲身经历来给节目增添色彩,甚至节目会特意设立一些“对手”持相反意见,让两方进行现场辩论甚至争执,而这些矛盾冲突则被视为是节目的灵魂。在柯南·奥布莱恩的节目现场,保罗·路德经常捉弄他,而这也成为了两个人之间一种独有的默契:“骗我一次,你真可耻;骗我两次,是我的耻辱;捉弄我三次——来吧,保罗·路德!”观众看见两人之间略带针对性的互动会十分激动,而几乎他们俩每次的互怼都会成为一个小高潮。美国脱口秀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在语言和表演上更加“放得开”,甚至越是有争议性的人物,观众热情度越高,这与美国开放和追求自我的社会氛围有关。比如在某期《喜剧中心吐槽大会》节目中,请到了极具争议的 90 后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这位有酒驾、嗑药及诸多不良记录的年轻歌手,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问题青少年”,可是却能在节目上和观众还有嘉宾愉快的交流和吐槽。美国演员伊丽莎白·蒂娜·菲在参加《大卫·莱特曼秀》时,为了娱乐效果现场脱掉上台时穿着的裙子,以一身热辣的内衣装扮出现在节目中,与主持人和观众激情互动,现场气氛也一度达到高潮。

而中国节目的嘉宾选择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大多都是名人或者专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教育性,是给事件分析或者专业性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所以普通民众要想上节目、成为节目进行的一份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我国形势的独特性,这样的现状在我国或许是最为实用的公众媒体模式。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嘉宾多是权威人士,虽然较为单一,但是却是能让观众从他的话语里获得信息、汲取养分的,比如我最喜欢的由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我觉得这档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可以称作是国内的脱口秀节目中的佼佼者。这档节目从12年开播至今,邀请了无数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在一个没有讲台、没有演讲稿的舞台上给观众们开讲,真诚但又直击人心。有媒体是这么评价《开讲啦》这档节目的:“没噱头不炫技,走红靠什么,凭原创用真诚,扣动你的心门。”的确,在现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没有任何噱头和炒作,在深夜里要真的静下心来去聆听那些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开讲啦》做到了。细观这档节目邀请的嘉宾,从节目第一期的演员陈坤,到从运动员成功转型为商人的邓亚萍,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再到用音乐演讲的郎朗,节目在刚开播就把各行中的代表人物汇聚起来,用最原始的谈话的交流方式来分析他们的成功路上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一期节目邀请了爱好讲历史并且成为百家讲坛著名学者的易中天老师,在节目里有学生直接非常尖锐的指出职业为教师的易中天现在却常驻电视台,是否有些不务正业、强行刷存在感,而易老师很正面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表示自己是在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和退休之后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说是不务正业而只能说是“不务专业”,同时表示自己的存在感并不是靠刷出来的,是本身就存在着的、不可剥夺的,让在场所有人都无比信服,并且表示“姜还是老的辣”,虽然年龄和语速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强大的逻辑却让人无法反驳。不得不说,权威性的嘉宾说出的观点会让我们更加信服,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就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对于普通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肯定会有极大帮助;同时权威性的嘉宾也能保证节目的质量,花时间看的节目是有干货在的,而不仅仅是用于下饭的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嘉宾的邀请能够体现一个节目的品味和定位,所以要想提升节目的格调、吸引更多的观众,节目组还需要在嘉宾邀请上多下功夫。

猜你喜欢

名人
名人摔跤后
舔名人
名人闲章拾趣
名人摔跤后
名人名画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