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FA和OCT在诊断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1-13苏健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鞍山114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动静脉黄斑视网膜

苏健 鞍山市长大医院 (辽宁 鞍山 114001)

内容提要: 目的:评价FFA和OCT在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眼科中心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划分成为两个组别,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FFA诊断法,实验组采用OCT诊断法,对比两组检查之后的结果。结果:在检查之后实验组的平均黄斑中心小凹厚度指标、测量角度指标与充盈度时间指标等优于对照组平均值,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实际诊断的过程中,采用OTC与FFA检查方式虽然各自具有一定特点,但是联合检查之后的诊断效果较好。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属于临床诊疗中常见眼底血管病症,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如若不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将会导致患者的中心视力降低,甚至丢失部分视野。然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属于较为严重的眼科病症,发病的速度很快,如若不能及时地对阻塞进行清除,将会引发永久性失明,对身心健康乃至于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静脉阻塞患者而言,主要症状为黄斑水肿,导致视力降低。而动脉阻塞患者会出现黄斑区域的大幅度水肿,且检查与诊断的难度较高。目前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单独采用FFA诊断方式有着创伤性以及局限性,而采用O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一共收治了100例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41~78岁,平均(65.3±1.4)岁,2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25例为静脉阻塞,25例为动脉阻塞。实验组年龄42~79岁,平均(65.4±1.5)岁,27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24例为静脉阻塞,26例为动脉阻塞。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参与研究的同意书。排除标准:颅脑外伤;眼部外伤;糖皮质激素治疗;黄斑变性;拒绝参与本次研究[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FFA检查措施,利用Kowa Re_XV3型号激光眼底荧光造影仪进行眼底血管的造影检查,先为患者注射荧光素钠(英文名称:Fluorescein Sodium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6564,2015-09-13生产单位: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3mL,与此同时采用眼底造影检查方式连续对眼血管荧光渗漏状况进行检查,得出图像[2]。

实验组采用OCT检查措施,开展扫描检查工作,以十字扫描作为主要的方式,进行自上到下的垂直扫描,也需要进行从左到右的水平方向检查,将扫描的深度设定为5mm,将扫描的长度设定为6mm,分辨率设定为10μm,并且可以清晰地对图像进行识别与存储[3]。

1.3 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黄斑中心小凹厚度指标、测量角度指标、充盈时间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检查之后的各项指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黄斑中心小凹厚度(599.2±10.3)μm、测量角度(102.6±10.3)度、充盈时间(15.3±1.1)s。对照组黄斑中心小凹厚度(156.3±9.8)μm、测量角度(66.7±9.8)度、充盈时间(12.6±2.2)s。黄斑中心小凹厚度对比t=220.2801,P=0.0000。测量角度对比t=17.8551,P=0.0000。充盈时间对比t=7.7619,P=0.0000。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属于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病症,临床诊断与检查方式的应用难度较高,在传统检查的过程中,主要采用FFA诊断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虽然可以提升诊断效果,但是,检查期间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整体诊断与检查工作效果,甚至会导致检查工作效率降低,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诊断工作需求。因此,在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实际诊断的过程中,开始采用OCT诊断方式开展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检查效果[4]。

上文分析中主要研究FFA与OCT在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中的应用,实验组诊断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通过两组检查之后的图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FFA图像中动脉的充盈时间有所延长,血流呈现出节段的状态。OCT检查的过程中,显示充盈时间延长,血流呈现出全面性的状态,可以发现后极部的视网膜逐渐增厚,中心凹增厚,并且呈现出神经上皮层方面的反射增强现象[5]。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管阻塞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眼科难治性病症,主要就是动脉痉挛亦或是出现血栓的现象,导致动脉亦或是静脉出现了阻塞的现象,引发供血区域的视网膜缺氧与变性现象,甚至坏死萎缩,对视力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划分成为动脉与静脉阻塞两种,对于静脉阻塞而言,主要的症状就是视网膜组织的血液瘀滞,且静脉出现迂曲扩张的现象,视网膜发生出血性水肿问题。动脉阻塞主要是视网膜出现炎症,低灌注问题较为严重,且高血压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都预期产生直接联系,危害性很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中心视力大幅度降低的现象,甚至会引发失明。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检查,目前在诊断的过程中,主要采用FFA与OCT诊断方式,其中,FFA的主要原理就是采用蓝色激光对血液进行照射,利用荧光素钠的方式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利用数字化影像采集方式采集诊断结果。而OCT诊断措施属于非接触与非侵入类型的光学检查方法,无需注射任何的药物,就可以提升整体的分辨率,可以形成眼底结构断层成像的目的,除了可以对不同层次的视网膜进行清晰显示之外,还能定量分析细微结构,更好地提升诊断效果,不断优化诊疗模式,满足当前的实际诊断需求[6]。

综上所述,在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诊断的过程中,采用OCT检查方式能够提升诊断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检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严格落实与实施[7]。

猜你喜欢

动静脉黄斑视网膜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