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西南联大行思录》中看教育
2019-01-13任佳乐
任佳乐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山西 运城 044000)
我的高中—运城市康杰中学,从学校正门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石雕。在阅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时,才对学校此番设计有所深切体会。真正的教育就像源头活水一样。
一、老师的作用
(一)许渊冲说“全靠老师教,那是没有出息的。但是没有老师教那也是不行的,光有老师也不行,联大这个领导,他能够让你发挥”。郑敏说“西南联大的教育百分之百是启发式教育”。
这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倾向于只考虑老师的作用,忽视学生本身。老师的外出学习很多是如何教学之类的技能性学习。老师讲什么,却不顾及学生情感与学习感受。这种教法是扼制学生天性的。我校的学本课堂中第一环节是由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只是起到开启话题,引导走向的作用,更多是学生思考,自己解决,再自己提问进行提高。
(二)陈省身说“我们在西南联大就不分教授与学生,有的学生很好的,跟教授一样,见面就随便谈谈,平起平坐的”。又说“在联大,老师和学生是没有等级的,谈天,这是交流最基本的方式”。
现在有很多学生畏惧老师,不是尊重,而是畏惧。他们不愿意同老师说话,也不愿意问老师问题,甚至反抗老师、对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有沟通,没有沟通而对老师有所偏见,难免有失偏颇。由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我不是很害怕老师,有时甚至可以同老师做朋友。因为我的“厚脸皮”,我结识了语文教研组高老师,在我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他的许多帮助。“不畏惧老师权威,与老师多沟通”成为我学习历程中的信条。那么,究竟是什么将师生隔于三尺讲台之外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幼时的教育。家长在家里要求孩子在学校里不要给老师添麻烦,老师在教室里对学生一本正经过于严肃,甚至还要批评学生。学生没有被老师鼓励过,连课也不那么想上了,这都是连锁反应。再者,老师上课也不应是照本宣科地讲,知识是在变化的,老师的教法也要相适应。
(三)郑林庆提及他们的老师(刘仙洲)说“刘老有个缺点。没教给我们走后门”,我们谁都不会走。我们那些老师都很正直,绝不会教你歪门邪道的东西。老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如果每个老师都是如此,那么校风如何便可知了。
二、思想交流
杨振宁在美国时发现美国人做学问的态度与国内很不一样。泰勒在走廊里会抓住人讲自己的新想法,哪怕多半都是错的,非常不怕与人讨论。
这本访谈录中提及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等人被称作“铁三角”的故事,他们总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一起讨论,交换思想。杨振宁也曾言“研究生在念书时所学到的东西,多半情况下,是从同学那儿学到的,不是从课本上,也不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教授之间的未发表文稿相互借阅交流也都是常态。
2014年,康杰中学启用“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其重要一环就是小组讨论交流。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提倡表达的方式,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类似团队合作的精神,小组学习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思想碰撞才有可能出现新发现,新思考,新讨论,解决新的问题。
三、兴趣是读书的老师
联大的许多教授、学生都对自己的课业充满兴趣。杨振宁讲过“没有兴趣的事情我不做”。我现在做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没有兴趣、没有想法的事情即使我可以做的很完美,我也不会主动去做;反而是我感兴趣的,想做的事我会查阅许多资料,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比如我先前的教学经历。
我们常虎温副校长经常对我们说“高中的教育不只是为了高考,而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对学习有了兴趣,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四、全面的思维
任继愈说,他在联大的导师对他的教导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要看到世界,另一个是文理不能分割。
后来我仔细思考,发现这两个内容强调了“全面”。一方面是要对外看得见世界,博览众家、打开视野、拓展眼界;对内即文理皆备,要有不同的学科素养。联大一年级都要求上国文课,人文功课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类的还有经济学、社会学,这些与社会有关的课都是必修的。上了大二理科生也要必修一门文科的。现在班里理科生很多语文、英语成绩不好,大抵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的思想吧。
联大可述的教育精神并非我的几言几语皆可述尽,只是挑起有意义我思考更多的方面说来。恕我见识浅陋,未能将其精神完全表达。另外感谢常校长的指导,文中学本课堂的理论体系由他创立,校长温和友善,耐心回答了我的问题。
正如联大校歌中所唱的“中兴业,须人杰”。对于教育人才,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