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9-01-13田礼华付春来王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椎间盘

田礼华 付春来 王新

1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疼痛科 (天津 301700)2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麻醉科 (天津 301700)

内容提要: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骨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也有所提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其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的较好的治疗方式,相关手术操作也越来越成熟,与传统手术相比之治疗效果更佳、手术操作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且对脊柱的稳定性更佳。本文主要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操作以及临床效果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疼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部分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各类症状有显著改善,部分患者需要实施手术进行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两种[1-3],一种是传统手术,另外一种是微创手术,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两种手术方式相比来看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恢复速度更快,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效果更佳。

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现状

手术疗法是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治疗中较常用的手术方式,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手术类型也越来越多,腹腔镜、胸腔镜以及椎间盘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在以上各类手术方式基础上优化后的手术方式。有关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报道中使用的手术方式为后外侧关节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该手术方式便是椎间盘镜技术的前身,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小脊柱后路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4-6]。随着内窥镜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深入,相关手术系统也越来越成熟,全面实现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且手术安全性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患者部分关节突关节进行切除,切除完成后从硬膜外腔向椎间盘内部递进,将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该手术方式在实际实施中不会受到关节突关节的影响,能够对椎内神经起到减压效果。

2.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证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中的最初主要应用在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适应证也越来越多,能够通过椎管将突出位置以及髓核进行摘除,既能够改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情况,同时可以对患者骨性狭窄情况进行一定调整。有关临床研究中指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大部分腰椎间盘疾病情况[7-10]。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灶位置选择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或者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大部分极外型椎间盘、包容性椎间盘以及椎间孔外突出型患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而椎间孔内侧、中央型髓核以及伴有椎间孔狭窄患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式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除此之外,针对椎间隙感染、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退化性疾病合并坐骨神经痛临床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也显示出了优质的临床治疗效果。

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操作中的实际操作

随着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操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其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侧重于对椎间盘压迫情况的缓解,在临床应用中穿刺的入路位置主要在后侧棘突旁开11~14cm位置,且穿刺深度需控制在突出物的中间位置,及靶点位置。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技巧如下:对上关节突位置进行打除时需要防止对神经根以及硬膜位置造成损伤[11-13],仅有第一级套筒可以放置在椎间隙之外,剩余各级套筒则不可放入椎间隙之中,需要放置在稍后位置,能够抵达突出位置便可,防止套筒的压力过大对髓核的位置造成影响。如患者存在髓核脱出情况,需要适当调整造影方式,增加美蓝的注射量以及药物浓度,确保髓核能够达到染色效果;实际手术中可以通过射频方式将患者髓核组织进行消融,同时实施椎间盘成形术,如患者椎间盘存在钙化情况,则需使用环踞配合进行手术切除。

当前临床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主要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实施,也有少部分在CT引导下实施,其在临床实施中的手术效果较好,且精准性更高,但是CT在实际手术辅助中会增加手术时间,导致该手术方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难以进行广泛推广[14,15]。另外,临床治疗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患者的手术体位大多为仰卧位,另有部分患者在手术中的手术体位为健侧卧位,有关研究中指出,健侧卧位手术位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患者患侧椎间孔的开放,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安全性,但是在实际手术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仅能够对患侧位置进行操作,如患者双侧椎间盘均存在突出情况则不适合此项手术方式,仍需采取仰卧位。

4.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与手术医生的操作能力以及手术经验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麻木及疼痛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椎管骨性狭窄状况,且手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创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恢复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5.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中的优势及缺点

臭氧、射频以及激光技术是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式,各类手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缓解椎间盘内的压力,使腰椎中的突出部分回缩至椎管内部[16,17],缓解对腰椎造成的压力,达到解除患者疼痛及麻木等情况,但是此类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根治效果有限,患者很容易出现复发情况。相比较来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突出椎间盘进行摘除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神经根受压情况,降低患者复发率,能够有效替代各类开放性手术。但是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常见的主要有出血、残余髓核压迫、神经根损伤以及硬膜损伤等情况[18-20],虽然在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仍然会对患者预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患者实施手术后由于髓核的摘除也会对患者腰椎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加速患者椎体的退变,导致出现其他病变情况。

6.结束语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是缓解患者椎间盘骨性狭窄情况,摘除患者椎间盘髓核,达到椎融合的效果,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操作难度较大,对于临床医生的操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手术实施中的透视次数比较多,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采取相适合的操作方式。随着相关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成熟,临床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中的意义
半躺姿势最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