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官厅镇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9-01-13黄耀新

魅力中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彝族少数民族民族

黄耀新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官厅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云南 建水 654300)

一、基本情况

官厅镇地处红河中游北岸,哀牢山南段,建水县西南部,距建水县城45公里,东接临安镇、坡头乡,南与元阳、红河两县隔河相望,西与石屏县牛街乡接壤,北与青龙镇毗邻,是全县的高寒山区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396.85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98个自然村,1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525人。长期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1053人,占总人口的56.8%。其中:主要以彝族为主,达1840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7.4%,主要集中在磨玉村委会、磨依蚌村委会、半江坡一带;傣族2079人,主要集中在乍拉村委会,团脑村委会;哈尼族401人。目前使用纯民族语言交流的还有近20个自然村。

早在唐宋之际,官厅的纳楼部就是东爨三十七部之一。元时为纳楼茶甸千户,明代为滇南临安府属9土司之首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所在地。该长官司曾与贵州水西土司、武定凤氏土司合称西南3大彝族土司。旧志记载:“其地东至黑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四百里,西到石屏州云台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关纸房铺八十里,幅员广矣!”“官厅近郡治,地颇平衍,称膏腴。建土诚,高丈余,立三门,设司治焉。”光绪九年,纳楼司分为4个土舍,总的仍称纳楼司署。1916年设立官厅行政委员;次年撤销行政委员,改派建水县官厅县佐分理;后官厅县佐移驻江外新街,官厅改为建水县第八区。1939年改为复盛乡。1950年为建水县第二区,1959年设官厅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2000年撤乡设镇。

官厅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彝族土司文化,少数名族文化繁荣昌盛,境内古迹荟萃,现存众多文物和民族民间舞乐。目前,辖区内现存纳楼土司老衙门、新衙门、普氏宗祠、玉皇阁、文星阁、朝阴寺、乍拉曼法古渡口遗址等文物古迹和苍台土掌房;有过山号、锁锣舞、彝族土司乐、烟盒舞、狮子舞、彝族送葬跳铓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乐。

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普查

为了推动了我镇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镇专门成立了官厅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工作小组,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基本摸清了全镇少民族文化遗产的家底,普查工作成效显著。

(二)大力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与保护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我镇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我在其中负责走访调查、材料整理上报等工作。并于2012年至2015期间,相继完成了柑子树、磨依蚌等15个村落的调查及申报工作。苍台古村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成功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苍台村列入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录,现已投资60万元完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经专家评审。2014年11月,牛滚塘村委会柑子树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官厅镇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有效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2007年6月,官厅镇苍台村民李开贵被命名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人物;2009年6月,在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李开贵被评为优秀传承人称号。目前,李开贵已经逝世,我于2013年7月开展李林(县级)传承人项目申报工作,2016年4月,李林被认定为建水县第四批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传承项目:毕摩”传统文化;除此之外,秧草沟村民李忠文、苍台村民白家礼、杨忠元亦荣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舞蹈项目传承人的称号。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硕果累累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毕摩”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他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明代以前,“毕摩”参政议事,明代以后,就转到民间教学、占卜或主持婚祭活动。有正式资格的“毕摩”,一般都有“卡啦”。“卡啦”彝语是帽子,“毕摩”的“卡啦”是用金竹编制的圆形帽子。历史上的建水,曾是彝族尼苏人迁徙、扩疆的集散地,也是毕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滇南彝经记载,建水作为历史上出毕摩的地方,明、清时期临安府曾在建水办过彝文学校,举行过毕摩会考,对规范和完善彝文体例,传播毕摩文化作出过贡献,再次成为培训和授予毕摩学位的圣地。参加过等级考试的毕摩,带上会考后颁发给的盖有官府印章的经书和法帽、礼服、法铃等,就可在彝族社会中通行无阻,倍受人们尊敬。建水现存的毕摩经籍,主要由苍台寨彝族毕摩李林保存。其经籍有祭祀经、祈福经、百解经、占卜经四类,全用彝文书写。经籍中所反映的原始宗教意识、原始巫术和宗教活动,是毕摩文化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述上至天文地理、人类的由来,下至民族医药以及彝族人的生产生活、生老病死、起房盖屋、婚丧节庆、防灾免祸、解决纠纷、出门远行等诸多方面,甚至出师作战等内容,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我镇毕摩文化名闻省内外,成功吸引了一些毕摩文化失传的彝族地区到此重新学习,是毕摩文化的传播之地。

彝族土掌房别具一格:彝族土掌房(又称土库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房屋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犹如一座巨大的古堡,因而被人们称为“哀牢山中的布达拉宫”。目前,苍台村内保存完整的传统土掌房共有216幢。建盖时间最早的在清代中期,最晚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其中单体式土掌房11幢,组合式土掌房205幢,均为土木结构。与之骄傲的是,彝族土掌房民居建筑群,以其壮观的气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众多建筑学、历史学、民族民俗学家瞩目,被称为“中国西南地区彝族传统民居的典型范例”。

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彝族火把节、傣族祭龙节、泼水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一般在半江坡一带,男女老少相聚一堂,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祭龙节在农历二月十二日举行,共三天,一般在玉沟寨举行。仪式上,先由几名舞师(女性)组织人马请出“寨主”;然后举行“迎龙仪式”,仪式上每家准备祭品托盘供出到指定的出水地点(水源头)举行仪式,将“龙”接回寨子边的挑水处,接着就举行“祭龙仪式”。

民族服饰文化各具特色:我镇居住着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各族同胞,民族服饰地域特色鲜明、风格迥异,各有特色,但无论如何,民族服饰的制作,从纺纱织布,再到精心刺绣挑花,每道工序都是费工费时的技艺,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劳动量,特别是制作一套妇女的盛装,往往需要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服饰上的图案,无论从针法到构图,从用线到色彩的搭配,都十分考究。每逢彝族火把节、傣族祭龙节、泼水节等重大活动,各族同胞都会衣着民族服装,盛装庆祝。因此,服饰既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是智慧的结晶。

我镇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经常组织举办诸如“民族民间原生态文艺汇演”、 “党群心连心 共筑官厅梦”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出展示,充分展示了我镇近几年来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以开发等工作的重视。

三、目前我镇民族传统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除了极少数传承人能简单识读外,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传承人大都年事较高、相继辞世,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人断代的危险。

(二)认知观念亟待改变。在文化认知上,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保护意识缺失,对于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失去了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项目经费短缺。我镇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广泛,且较为分散,难以集中保护和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四、我对可持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我镇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切实制定官厅镇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镇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我镇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认真调查及确定民族文化传承人,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优惠待遇,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

(三)认真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机制。结合官厅镇的文化特点,大力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深入研究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实现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推动我镇旅游业向前发展。

(四)改变文化认知观念,做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并重。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情感,唤醒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以开发促传承,以利用促保护。

(五)更加注重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根据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传统特点、自然特点、文化特点,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彝族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