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园区的发展历史与时代特征

2019-01-13王玉龙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职教园区职业

王玉龙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即逻辑的,逻辑的即历史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事物的历史运动和发展有其本质和规律,不是杂乱无章或毫无根据的,我们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探寻事物发展的逻辑”。若从方法论的视域来看历史,不禁发现历史是种演绎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轮廓到细微,而人类认识历史的过程是归纳法,从现象看本质,从纷繁抽经纬。可见,在职教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探寻其历史逻辑,对深刻认识职教园区的本质大有裨益。

一、酝酿期:职教园区的类型借鉴

职教园区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产生有着事实依据,其中工业园区的组织形式、大学城的文化内涵和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经验为职教园区的建设提供灵感和学习经验。

1.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斯坦福研究园。我国改革开放后,为克服工业布局遍地开花的状况,国家利用工业园区这一平台引导工业集聚,促成企业生产链形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布局,形成产业优势,推进技术创新,产生技术外溢,达成园区内企业之间协同。“工业园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范畴、目标内涵、体制创新等方面,其中时空范畴是基本形式,目标内涵是核心,体制创新是动力源泉。工业园区既有时空方面的特定性,又有内涵方面的独特性,还应有体制上的新颖性”,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对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提供启示。

2.大学城

大学城 (HEMC,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开始于欧洲,是因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城镇模式。中国大学城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学校人数急剧增多、高等教育角色转变、企业与高校的联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高等院校不断聚合导致规模不断扩大及多校区发展逐渐形成大学城。我国的大学城按其主要功能可划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型,这类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建设,其目的和任务是扩大高校规模,改善教学环境,置换城区宝贵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量”的发展。二是科研型,这类大学城立足发展需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临近乃至融合,为大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区域经济发展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质”的发展。职教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城借鉴和学习的结果。

3.县级职教中心

县级职教中心的发端可追溯到河北省的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县级职教中心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集中财政投入的办法,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县域内职业人才的培养,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县级职教中心组织形式的完善、整合资源职能的发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职教中心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职教园区建设进行了实践,在职教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园区是在职教中心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二、形成期(1996-2006年):职业园区的初步形成

在工业园区、大学城、职教中心等实践经验积累下,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推动下,从1996年浙江温岭建设国内首个职教园区,到2006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先后建设第一、二、三产业职教园区,十年间全国共建设24个职教园区。这一段时间内职教园区建设处在形成期。从1996年到2002年是一个典型示范的过程,温岭职教园区的成功为以后职教园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虽然在2004年出现下降,但就整体而言园区建设呈现一个逐步上升趋势。职业园区在地理分布上由点到面,逐渐扩散开来;在类型上由园区到职教城,组织功能不断完善;在区域分布上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中西部拓展,由沿海、沿江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由大城市、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呈现繁荣景象。

1.由点到面

温岭市为发展地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要坚持“集约办学、资源共享、规模效应、整体优化”的方针,并于1996年规划、筹备,1997年破土动工,1998年成立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继而开始运作,这标志了国内首个职教园区的正式成立。从无到有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历经七年,直到2002年北京建设亦庄职教园区,职教园区的建设由点成线,继而在地域范围上逐步扩展开来,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2.由园到城

由职教园区发展到职教城的标志事件是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永川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验示范基地即职教城的实施,从园区到职教城体现了园区建设过程中的三个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各地结合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职教园区。二是逐步探索。一个职教园区从规划到筹备再到启动实施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职教园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三是区域统筹。职教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整体谋划,统筹布局,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及产业结构布局,进行区域内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3.由东向西

对照职教园区由东部浙江、江苏到中部湖南、河北再到西部的云南、新疆,不难发现,职教园区在浙江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一是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浙江抓住历史机遇,敢于创新,勇于奋斗,创造了浙江奇迹,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地方政府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方面,浙江以务实的态度对待职业教育办学,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职业教育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三是认识方面,浙江作为沿海地区,开放较早,文化繁荣,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比较客观,较少带有偏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建设了我国首个职教园区。

三、发展期(2007年-2014年):职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职教园区进入发展阶段后,建设数量、类型及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数量方面,职教园区在8年的时间里在建或建成150余个,可以说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奠定了职教园区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的地位;从类型方面,职教园区由原来的中职职教园区到高职职教园区再到中高职一体的职教园区,类型上不断丰富,适应了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了职教园区在社会适应中的形态;在质量方面,职教园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区域产业结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发展,探索出了多种典型的模式,丰富了职教园区的内涵,提升了职教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品质。

1.数量增多

职教园区的数量作为反映职教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了职教园区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完全统计,各年份建设或规划职教园区的数量如下:2007年14个、2008年13个、2009年45个、2010年20个、2011年33个、2012年20个、2013年7个,2014年5个,共157个。其中2009年建设数量达到最高45个,因为职教园区的建设有赖于较大的资金投入、较多的职业院校和学生,职教园区一般都是基于城市的发展进行建设。在经过一个快速发展后职教园区建设呈现了理性回归的趋势。

2.类型多样

从参与职教园区的主体来划分,职教园区主要有中等职教园区、高等职教园区、一体化职教园区。随着职教园区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逐渐多样化,由原来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院校再到中高职混合职教园区,到目前一些普通中学、高等院校入驻园区,其服务能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教育的聚集区。各类学校的聚集,也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普职学校互相交流学习提供了机会,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平台。建成了一批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为主导,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职教园区。

3.质量提升

在实践中,各地注重将职教园区的建设当作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导向和职教园区内部运作机制的建设。各地职教园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断摸索新模式,为改善职业教育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形成职业教育协同机制。出现了坚持生态建设,以行业为主体,联合企业和学校,在政府的主导下组建集团董事会的天津海河职教园区模式;采用联动发展,校际互动、产教互动和城校互动的广西柳州职教园区模式;采用综合园区模式,以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为平台,坚持优化环境、资源整合、组建集团的理念,逐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江西新余职教园模式等典型模式。

四、职教园区的现实思考

由于职教园区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发展历史较短,外国又很少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其建设和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在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影响了职教园区的健康发展,所以有必要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起来主要有观念、制度及理论等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

不同的组织者由于自身对职教园区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的差异,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建设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以职业教育管理者为代表的“教育本位”办职教园区。主要表现为将职教园区理解为教育内部的事情,不论从规划还是到建设都是部门内的事情,结果是动机强烈而建设动力不足,一些地方出现了将职教中心翻牌成职教园区的情况。二是以政府管理者为代表的“园区本位”办职教园区。在统筹建设过程中,虽然政府管理者视域开阔但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足够认识,结果导致了一些地方盲目建设,出现了“大规模、高投入”的情况,违背了集约职业教育资源集约的初衷。职教园区作为一种新的事物,有其自身的专有属性和特点,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政府管理人员对其有充分的认识,能够领悟职教园区的本质和精髓,抓住职教园区的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纲举目张,而游刃有余则就需要在观念上有系统、整体、协同、生态的思维来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制度建设

在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对职教园区尚未进行说明或规定,即职教园区在顶层设计和话语体系中仍未“正名”,这导致了职教园区的规范化、制度化主要停留在地方政府,河南、江苏等地根据自身职教园区建设的实际,在政府文件中给出说明和要求,这为职教园区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地方依据。但有的园区章程多是宏观方面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结果是职教园区内各职业学校貌合神离,成了“形聚而神散”的职业学校片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有一些职教园区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和企业自己讨论制定,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效力。针对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对职教园区的制度建设进行指导、监督,推进职教园区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职教集团的一些成功做法可以学习借鉴,更有效地发挥职教园区在空间集聚上形成的组织优势。

3.理论研究

随着职教园区数量的增多、类型的丰富、质量的提升,在实践中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理论研究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教园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统计和分析,发现在公开发表的期刊杂志中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属于新闻报道,仅有三分之一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又集中在资源模式方面,对职教园区的历史、学理、本质、属性等方面研究少之又少。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职教园区的理论研究是其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其理论自信的基础。由于缺乏对职教园区本质的研究,出现了在实践中人们对职教园区的理解性混乱,不知道职教园区与工业园区或是其他园区的区别,模糊了职教园区边界,导致诸多认识性问题的发生。

猜你喜欢

职教园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职业写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