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19-01-1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张志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 张志如
过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过于注重讲解知识,致使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不清楚名著和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下文章提出进行语文教学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渗透传统文化,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边讲解语文知识,边剖析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文化,使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包含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还正确认知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品德高尚,有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个人素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解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以及瓷器制作过程,或者分析名著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经典的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文化与经典是不可分割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先了解文化的起源,而后,深入分析教材中文化的历史背景、渗透的思想和传递的精神,这样才能高效学习文化,学生在明确这一点后,积极学习古诗、古文、课文、名著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在完全理解后,快速掌握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由此可知,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1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要注重运用有效的策略,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分析文化的精髓和起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文化。
例如;学习《“年”的来历》和《重阳节的传说》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讲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不同节日的起源,使学生对节日感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节日的风俗习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活跃,不仅增强学生的思考力,还使学生勤于思考,学生在深思熟虑后,理解和掌握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高效学习文化和知识,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分析课文主旨,之后,讲解中华民族的节日,详细介绍不同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印象深刻,进而轻松记忆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
2.2 引导学生阅读古文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认识到古文和诗词中蕴含很多文化,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要求学生品读后,举手说出阅读感受,激发学生主动诵读古诗文,使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深入理解古文中的传统文化,并在理解之后,轻松记忆、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效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由此可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展示诸多的古文,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认知品读古文后,踊跃举手说出想法,对于学生表述的观点,予以补充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可见讲解古文,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古诗文中包含诸多的文化和知识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逐渐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使学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必然会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2.3 详细讲解经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
经典名著中有很多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选取名著中的经典故事详细讲解,以讲故事的方式渗透经典名著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了解名著都有哪些作品,还理解名著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和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如:讲解《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分析名著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历史背景、来源等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使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并对文化有所认知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品读经典名著,积极分析其中的文化和知识,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思考力,还使学生理解文化的精髓部分,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先讲解教材内容,而后,预留充足的时间讲解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十分有利。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必须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边讲解教材内容,边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古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文化。此外,教师在讲解经典名著时,应注重剖析文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