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传略

2019-01-13邢文庆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红二任弼时

邢文庆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湖南 吉首 416000)

80多年前,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面革命红旗高高飘扬,这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它是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以湖南省西北部的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为中心,活动范围包括了当时湘鄂川黔四个省的27个县市。

从1928年开始,周逸群、贺龙等共产党人经过武装斗争,先后创建了湘鄂边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二军团,后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夏,10万国民党军队进攻湘鄂西根据地,加之湘鄂西中央分局主要负责人夏曦推行“左”倾错误路线和“肃反”扩大化,使红三军进一步受到严重削弱,最终丢失了湘鄂西根据地。

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的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1]拉开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序幕。

一、木黄会师和湘西攻势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1934年7月红三军开辟了黔东特区。与此同时,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被迫准备战略转移。1934年7月23日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命令:“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的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2]让红六军团到湘中发展,建立新的根据地,并与贺龙的军队会合,以策应中央红军即将开始的长征。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9700多人,离开湘赣苏区,穿越了湘桂边界,经过78天的远征苦战,跨越敌境5000多里,历经47次大小战斗,在付出2/3伤亡代价后,10月24日,红六军团3300多人与红三军在贵州的木黄胜利会师。10月27日,在酉阳的南腰界召开会师庆祝大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从此二、六军团开始形成一个战斗整体。

就在木黄会师的半个月前,中央红军已经开始了长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唯一靠近中央红军、处于战略侧翼的红军主力,只有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果断发动湘西攻势。11月16日在永顺龙家寨取得十万坪大捷,歼敌3000余人。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边军区在大庸宣布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省革委会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

为配合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红二、六军团进攻沅陵,占领桃源县城、围攻常德,威胁省会长沙,给进攻中央红军的敌人总后方造成很大的威胁,有力地配合、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二、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红二、六军团的胜利进军,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惊恐。湖南省主席何键惊呼:“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3]从1935年1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两次“围剿”,根据地军民奋起抗击。

在这个关键时刻,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2月11日,中央和中革军委给红二、六军团发来指示电,明确了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堡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4]中央的指示对二、六军团取得反“围剿”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两次反“围剿”斗争中,根据地军民与敌军80多个团大小战斗30多次,以少胜多,毙、俘、伤敌军18000多人,俘获敌纵队司令以下军官200多名,牵制了湘鄂两省大量敌军。

除了反“围剿”斗争,革命根据地还加强党和政权建设,建立了13个县委、33个区党委和9个县革委(或苏维埃政府)、51个区及230个乡苏维埃政府;创办省委党校和红四军校;进行土地革命,在中心区域永顺、大庸、桑植、龙山,分田50多万亩,14万人分到了土地;开展扩红运动,建立了6个独立团,3个独立营,34个游击队,248个游击分队,红二、六军团增加到2.1万人。控制了洞庭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根据地人口达200多万,使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全盛时期。三、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

二、六军团进行战略转移,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已经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转移,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已经完成。二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发动的第三次“围剿”。1935年10月,蒋介石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调集湘军、鄂军和中央军22个师又5个旅,共130个团,加上地方保安团,共计30万人,采用堡垒战术,逐次推进。当时红二、六军团总兵力约2万人,是敌军的1/15,力量过于悬殊。其三,根据地内部地方工作薄弱,很多地主武装没有被消灭掉,粮食又很缺乏,因此很难固守。其四是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1935年2月11日中革军委在指示电中曾要求:“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但须在斗争确实不利时,方才采取此种步骤。”[5]考虑各方面因素,二、六军团决定战略转移。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分别在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誓师大会,开始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主力首先向东南突破澧水、沅水,然后分三路直插湘中地区,筹集了很多粮款,还扩红三、四千人。之后实施大范围迂回西进,沿着湘粤桂边界向贵州转移,经洞口、会同,到达湘黔边界地区。2月7日攻占黔西,成立川滇黔省委,任弼时任省委书记,2月9日在毕节的大方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至此结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光辉历史。之后,二六军团继续长征,1936年10月,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完成了长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具有独特的历史贡献:一是战略上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当时唯一靠近中央红军、处于战略侧翼的红军主力,只有红二、六军团。二、六军团主动向数倍于已的敌军发动湘西攻势,进行两次反“围剿”作战,给进攻中央红军的敌人总后方造成很大的威胁,把10多万国民党军队吸引在自己身边,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倘若没有红二、六军团舍生忘死、吸引大量敌军,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会更加艰险。

二是孕育了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在1936年7月初到达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二、六军团和红32军,组成了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成为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之一,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二、六军团曾经走出来166位开国将帅,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开国少将陶汉章曾题词“红色塔卧、百将摇篮”。

三是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信心。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很多苏区被攻占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长征期间我党在长江南岸建立的唯一一块规模较大的根据地,被任弼时誉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根据地的斗争有力地证明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和中华苏维埃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信心。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红二任弼时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长征时中革军委如何坚持军委主席负责制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