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2017-10-17向凤毛
摘 要:1934年5月至9月,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进入川黔边,以酉阳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1934年8月至10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先遣探路,与红三军会师南腰界,在南腰界形成一系列重要决策,奏响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前奏;又从南腰界出发,开启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新征程。川黔边军民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
关键词: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历史意义
湘鄂西苏区丧失后,1934年5月 ,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进入川黔边,以酉阳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1934年8月,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县横石等地出发,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先遣探路,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25日,两军到达四川(今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26日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两军在南腰界休整期间,任弼时、贺龙等就两军战略重组、行动方针、整顿部队、解决“左”倾错误遗留问题等,形成一系列重要决策。28日,两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发动湘西攻势,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红三军开辟黔东根据地以及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黔东根据地建立南腰界军事指挥中心(红三军大本营),对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则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研究中甚至忽略了对南腰界决策的认识。因工作关系,笔者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宋毅军研究员,通过“走走党史”的方式,先后于2015年4月、2016年10月两次进入南腰界,对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进行了再次追寻、思索和记录。结合所得,本文从红三军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开辟黔东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大会,两军团负责人“南腰界决策”,以及苏区军民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等方面,就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加以探讨。
1 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开辟黔东特区根据地,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条件
贺龙等率红三军选择在南腰界落脚有其历史必然性。
南腰界乡位于重庆市酉阳县西南边陲,地处两省(四川、贵州)五县(酉阳、秀山、松桃、沿河、印江)结合 部,向东可以窥视湘鄂,向西可进入彭水、涪陵地区,在军事上具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重要。早年贺龙赶马运盐行走湘鄂川黔边境,曾经到达南腰界。1931年,贺龙派张素清对南腰界一带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物产等进行过长达近3年的详细考察。1934年5月,红三军独立团参谋张素清乔装为商贩,再次来到南腰界租店营业,做起了“生意”。一些化装成算命先生、化缘道士、泥木工匠、小商小贩的红军侦察员,先后进入南腰界。
湘鄂西苏区丧失以后,为改变红三军致到处“流浪”的被动处境,1934年5月底至6月初,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东渡乌江,进入黔东。6月4日,进驻酉阳南腰界。红三军“以天、地、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代号划驻地,红三军司令部及军长贺龙住南腰界街上的余家桶子,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政治部及夏曦、关向应等住离司令部一华里许的罗家坝罗家桶子。红三军所辖的七、九两师和独立团分别住楠木菁、香田坝、杨家寨、柏杨拗、厚木耳等地,整个南腰界村村寨寨都住满了红军。”2“红三军在南腰界历时半年之久。在此期间,红三军以这里为大本营和可靠后方,开创了川黔边根据地”,建立起包括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酉阳5县地域及秀山部分地区,纵横200里,拥有10万以上人口的黔东特区根据地。
濒临绝境的红三军在南腰界走向复苏和发展壮大。
1934年8月1日至 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召开第一次会议,传达交通员谷佑箴送达的中共中央5月6日给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信和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决议,对“肃反”扩大化等问题进行检讨,研究党和红三军在黔东特区当前的任务,并作出《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决议》提出,在巩固黔东苏区的基础上,向川东发展,与鄂川边游击区连成一片,创立湘鄂川黔苏区;决定动员一万工农参加红军,以便“将红三军恢复为二军团”“加强红军中、地方武装中的政治工作,保证党的绝对的领导”。按照《决议》精神,红三军在南腰界开办了“红军学”,分批轮训红军中连、排、班基层干部和游击队中的骨干分子。同时,进一步加强苏区政权建设,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经济文化建设等创建苏区的各项工作,建立南腰界乡苏维埃政权,组织起300多人的游击队;在南腰界办起红军报纸《红星报》和红军医院。
1934年9月10日至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回顾红三军整个历史,總结湘鄂西苏区丧失的教训,并形成《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的报告》。湘鄂西中央分局南腰界“九月会议”对红三军党的建设、军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黔东根据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会议结束后,在南腰界将黔东纵队整编为黔东独立师,任命贺炳炎为师长,冉绍波为副师长;从红军大学150人的政治训练班中派出40人到基层加强政治工作。“为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捍卫和发展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三军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在川黔边一带的淇滩、倒马坎、大坝场冉家祠堂、玛瑶洞、木黄等地进行过大小数十次战斗,粉粹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
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的黔东根据地的建立,是红三军发展史上的新转折,使过着流动游击生活的红三军站住了脚,部队得到了休整,物质生活得到改善,战斗情绪和军事技术已有相当提高,部队发展到4400多人。同时为红六军团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建立了基地,提供了保障。贺龙回忆说:“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2 标志红六军团突围西征胜利结束,开启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新征程
红六军团先遣西征,连续行军作战78天,跨越敌战区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付出重大代价。在经历甘溪之战后,与红三军在木黄会师。因当时木黄属黔东根据地游击区,两军团领导人紧急会商后,率部经松桃县石梁, “10月25日,两军到达酉阳南腰界。两军领导人及时向中革军委报告了会师情况,任弼时、贺龙等还向中革军委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两军团应集中行动,由二军团统一指挥。二是继续在黔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巩固和发展原有根据地的同时,主力开进到湘西腹地建立新的根据地。”326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所属各部队,陆续全部汇集于南腰界,“扎满了方圆一、二十里的寨子”。当天,两军在南腰界猫洞大田召开会师大会,“会上,任弼时以中央代表身份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萧克、王震继续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政委,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至此,红六军团历时七十八天,行程五千多华里的突围西征胜利结束。”
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的虚实,查明道路、民情,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锋作用。在南腰界会师大会上,贺龙说:“会师,会师,会见老师。你们来自井冈山,那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造的苏区,一直是我贺龙和我们红三军学习的榜样”。“任弼时则向大家介绍说,贺龙同志是南昌起义军的总指挥。两军上下互相尊重,互相团结,无分彼此”。由于红六军团长途转战,损失很大,部队疲劳,迫切需要得到休整。根据贺龙的指示,红三军指战员尽一切可能,保障了红六军团的需要。
红二、六军团会师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第一道堡垒封锁线,撤离苏区,开始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如何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是当时红二、六军团最迫切的任务。10月26日至27日,两军团领导人在南腰界余家桶子召开重要决策会议,分析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全国的局势,研究两军回合后的形势和任务,就两军团目前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进行讨论。为加强对黔东苏区党和武装力量的领导,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以原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段苏权为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原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为独立师师长。”根据两军集中向湘西进军的行动方针,经中革军委批准,部队进行了改编:原红三军第七师改为第四师,辖第十团和第十二团;原第九师改为第六师,辖第十六团和第十八团。红六军团因减员,暂缩编为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经过改编,虽然未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关,但由于任弼时是中央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二军团军团长,在军内的威望又很高,关向应原是六届中央委员、红三军政委,实际上已形成以任、贺、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4从而红二、六军团形成新的战略力量。
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酉阳、龙山、永顺、保靖、桑植地区开进,积极实施钳制和吸引敌人的战略任务,发动湘西攻势,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开启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新征程。
3 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红军长征伟大转折奏响前奏
红二、六军团都对“左”倾错误路线指导感受至深,教训深刻。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在无后方保障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然完成了为中央红军先遣“探路”任务,但自身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究其原因,“除敌强我弱因素外,与‘左倾错误路线指導也直接有关”。当时的红三军,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执行“左”倾错误,推行“肃反”扩大化,加之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军艰苦转战,到处“流浪”,到达川黔边时,部队由鼎盛时期的3万多人减少至3000多人,部队内部政治上、组织上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在军事、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当时,正值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左”倾错误执行者不顾红二、六军团的具体处境,反对两军统一行动。“两军会师后,一系列新的问题等待着任弼时、贺龙等处理:一是确定两个军团的战略行动方向,二是整顿部队,解决红三军在夏曦领导时期的遗留问题。”在确定战略行动方向的过程中,任弼时和贺龙等同李德操纵的中革军委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两军团是集中行动、统一指挥,还是分开行动、各自直受军委指挥?是集中兵力挺进湘西北开展攻势作战,还是红六军团单独进入凤凰、乾城一带,为中央红军寻找落脚点?
10月25日,红二、六军团在向南腰界行军途中,两军领导人致电中革军委,建议:“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但受到中革军委的严令批评。两军团领导人审时度势,据理力争。27日,萧克、王震、贺龙、关向应在南腰界联名电朱德、周恩来:凤凰、乾城、松桃受湘敌陈渠珍节制的地方反动武装“多且极强,经常可动员万人”,红六军团单独进入这个地区必将遇到极大困难。因此,“我二、六军团明日向龙潭前进,到酉阳、龙山、永顺、保靖、永绥间”,再“向凤凰、乾城发展”。5在两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后的进军途中,28日和29日,中革军委重申两军团“绝对不应合并”,两军团领导人再次联名强调:暂集中行动有利于将来分开的局面,目前分开,敌必取各个击破之策。
为消除“肃反”扩大化对红三军造成的恐惧情绪,10月2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在南腰界联名电告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革军委,反映夏曦在湘鄂西苏区积极推行“左”倾错误,指战员“对夏的领导早已不满”。因此,“我们认为他不能继续领导。建议中央撤销他的中央分局书记及分革军委会主席”,并“提议贺龙为分革军委会的主席,萧、任副之”。9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不同意对夏曦的这一处理意见,后来,湘鄂川黔省委决定夏曦继续担任省委委员和军分委委员,不久又任命夏曦为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艰苦转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红六军团先遣西征在经历甘溪之战血的教训后(部队由出发时9700多人减少到3300多人),红二、六军团负责人在南腰界召开会议,就两军战略重组、行动方针、部队整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时间是1934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经历湘江之战的惨痛教训后(部队由出发时8.6万人减少到3万多人),在贵州黎平召开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伟大转折从此开始。时间是1934年12月18日。可以说,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在南腰界的一系列重要决策,为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为实现党和红军伟大转折奏响了前奏,为长征胜利提供宝贵经验。
任弼时、贺龙等“南腰界决策”时,对中革军委内部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临机决断;在当时党内和红军面临复杂的形势下,又果断地纠正了“左”倾错误。这种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突破的精神和魄力是十分可贵的。随即,率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主动作为,在“把敌人多背点过来”思想指导下,连续发动攻势作战,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两军团挺进湘西之后的一切重大行动,始终受命于中央战略大转移全局决策……使红二、六军团的整个命运自此与中央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从而打乱了敌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使中央及时进行战略转变”,12形成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协力剿敌的战略格局。
4 苏区军民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
红二、六军团主力离开南腰界以后,国民党军、地方反动武装向川黔边根据地进行疯狂地反攻倒算,对黔东独立师进行血腥“围剿”。四川军阀刘湘报请国民党中央批准,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划为“特区”,川、黔、湘数省之敌进川黔边根据地。为配合红二、六军团主力东进湖南,黔东独立师由南腰界向西迂回,以梵净山为中心,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英勇斗争,转战印江、沿河、松桃等地,历经数十战,顽强拒敌。印江独立团团长宁国学、川黔边独立团团长马吉山先后壮烈牺牲。
在胜利完成配合红军主力东征任务后,黔东独立师突破敌人围追阻击,11月25日进入秀山县境,在一场遭遇战中,政委段苏权负伤。师长王光泽率部东进,11月27日进入川河盖,行至大板场时突然遭敌人拦截,王光泽不幸被俘,12月21日,于酉阳龙潭镇邬家坡英勇就义,时年31岁。川河盖战斗,黔东独立师800余人只剩下数十人,历经千难万险、曲折转战,终于在湖南的野猪坪与红军主力会合。独立师副团长符功荣,在完成钳敌任务后奉命返回南腰界,他卖掉自家的田土,购买枪弹,组建30多人的队伍,坚持游击斗争。
红二、六军团主力撤离后,白色恐怖笼罩南腰界,南腰界地方反动武装,对游击队员、苏维埃干部、掉队的红军、红军家属及蘇区积极分子进行大肆搜捕和血腥屠杀。由于叛徒出卖,已经被群众救下来的11名掉队的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在一个夜晚被国民党军集体杀害。川黔边独立团符公荣等6位战士,与部队失去联系后返回家乡,继续坚持游击斗争,于当年腊月19日被敌人包围在毛鸡塘之庙湾洞中,敌人放火烧洞,6人全部壮烈牺牲。南腰界地区被杀害的游击队员和苏维埃干部有吴永发、甘兴禄、陈汝先、徐书林、王伯山(女)、李秀清等100多人。“未被杀害的陈显朝、刘应学、刘应保、秦仁和、秦仁佐、周廷湘等几十名游击队员和苏维埃干部被迫流亡外地十多年不能归家。为了免遭屠杀,大坪盖游击队员陈洪开等几十家离开故土,逃亡他乡。”
在创建黔东根据地的岁月里,南腰界人民与红军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危难之时同生死,共患难,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感情。南腰界大坪盖陈良玉夫妇留下两名受伤红军,藏在自己的房楼中,精心照料。两位红军战士怕连累老百姓,伤愈后执意归队,夫妇俩为他们准备干粮,送出百里之外。为了把红军书写的标语和留下的革命物品保存下来,乡亲们用加了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覆盖,或用木炭、锅烟涂抹,才使得《共产党十大政纲》、“红军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等标语完好的保留至今。并收藏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等一大批珍贵革命文物。在白色恐怖中,川黔边人民坚定革命信仰,坚信红军总有一天会回来,他们深情的怀念红军,在黔东特委领导下,转入长期隐蔽斗争。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川黔边苏区红旗不倒,苏区历史血脉不止地流淌,不息地延伸。
5 结语
土地革命时期,孤军艰苦转战的红三军在南腰界找到立足之地,并以此为军事指挥中心创建黔东特区根据地。在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情况下,南腰界又成为红六军团先遣西征的落脚点,成为来自两个不同苏区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战略重组地和转折点,创造了红军长征中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模范的会师。在南腰界,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夏曦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担当,奏响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前奏,以致南腰界又成为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出发地。一系列的立足地、军事指挥中心、落脚点、转折点和出发地,凸显了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川黔边苏区军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值得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酉阳县卷》,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2]《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酉阳县卷》,第19页。
[3]《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1934年8月4日)。
[4]《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酉阳县卷》,第9页。
[5]《贺龙口述自传》,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6]《浴血西征:红六军团的长征先遣使命》,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7]《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8]《贺龙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第97页。
[9]《任弼时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50页。
[10]《任弼时年谱》,第235页。
[11]《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12]王超、宋毅军:《长征:壮丽的军事史诗,伟大的革命转折》,《中国民族报》2016年10月21日第7版。
[13]《任弼时传》,第350页。
[14]红二、六军团致中革军委的电报,1934年10月25日。
[15]《任弼时年谱》,第237页。
[16]《任弼时年谱》,第235页。
[17]《红军在印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页。
[18]《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酉阳县卷》,第43页。
作者简介
向凤毛(1963-),男,土家族,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