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的“爱的教育”

2019-01-13裘静月

魅力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陶行知风筝

裘静月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 215155)

现如今提到陶行知先生的时候,人们将会在脑海中瞬间浮现的除了先生诸多被人传颂至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爱”。对孩子的爱,从而产生的对教育的思考。先生是走在当时的教育之路上的先驱者。一如郭沫若先生曾赞叹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先驱,亦是中国教育自先生之后的引路人。

普罗大众对先生的教育主张并非皆有深入研究,但是稍有略知先生一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先生持“爱”的教育,即解放儿童天性,提倡快乐的学习……我们不能说爱的教育是错的,也不能说解放儿童天性是错的,更不能说快乐学习是错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在这样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引帮助下,新时代的教育反而越来越困难?

一、时代的变迁

首先要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时间。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理念产生于中国旧社会教育的土壤,接受的是西方进步主义教育的滋养。那样的背景下的中国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私塾教育,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先生为上,动不动打手心,学生抄背文章不解其意,摇头晃脑之间也只记了个之乎者也。这是先生看到的教育情况。先生是接受过西方教育思想洗礼的人,民主、平等、自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学子所需要的东西。先生是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衍生出了独特的、被传颂至今的教育思想理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1]。时代在变化,当年被束缚在笼中的雏鸟得到了释放,得以翱翔在其向往的天空。何其有幸!打一个比方,假设人类的发展就想放飞一只风筝。人类一代代的发展史延续不断的,那我们将过去私塾教育下的人设为被死死捏在手里的风筝,渐渐地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理念如春风般吹来,这“风筝”便渐渐地飞了出去,见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这风筝越来越自由,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越飞越高是值得高兴的,也是存在隐患的。

普罗大众大多不会去深究教育理念,他们更多的是接受主流社会传递的印象,然后将其内化,再外显出来,再由社会将这些外显的特质进行传递,再被接受,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运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被糅合其中,内化,发酵。现在的教育环境正是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发展着。但是时代的车轮在向前滚动,我们已经行过了旧时代教育充满着荆棘的陡坡,却还在以爬坡的力道和速度在往前卖力地冲刺,誓要突破所谓的“藩篱”!却不知陡坡已过,前方是平坦的下坡大道。

当年我们爱学生,已经将自由还给他们,现在我们爱学生,再不加考量地给予等量的“自由”那就是溺爱。

二、社会的背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必然使之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更多地强调改造物质世界的生利主义,缺乏仰望星空的探索;他专注教育,却没有对人性和心理的研究,而这被现代教育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他所推崇的学习过程是知与行的交互提升,缺乏建构主义的升华,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反思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足,这才有助于其不断发展并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2]时代在变化,社会的背景也产生了变化。现如今的中国不再是那个闭塞的国家,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也不再是曾经那个摇头晃脑的私塾时代的教育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不仅仅是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还有其他诸多先进的理念被糅合进中国的教育系统中,使其发展得越来越完善。陶行知先生所处的社会情况与现如今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与之前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社会更为开放,对孩子也更为宽容,教育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化,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达到,甚至远超先生的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求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爱,其实就是过度了,而过犹不及。

除了和之前的中国社会相比,还有国内外的环境的不同,我们总是想要和西方的教育靠拢,总觉得西方教育下的孩子是多么的自由且活泼幸福。我们想给自己的孩子一样的自由,让他们回归自然,还他们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爱,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考虑过国内外社会背景的不同。如果我们在学校教育上给予同等的自由,让他们回归本真,那么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上我们能否给予他们相应的约束和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做不到,而中国社会整体大环境也没有这个条件。总的来说就是国情不同。“陶行知先生重视儿童教育,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倡要重视儿童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应当把儿童的发展和中国教育文化改革联系起来,从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3]

三、适当的爱与自由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却忘了学习本身就是约束,我们从毫无顾忌到懂得遵守道德法律的规范都是因为学习。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还是古代先贤们的思想,都是秉持着一颗充满对学生的爱的心去引导学生向学,帮助学生学习,约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有一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偶尔有过失或错误,教师不应当严厉地批评,应当正视他们、宽容他们,并对其错误进行及时引导,而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4]这一席话看似在告诉我们要给予孩子极大的宽容与自由,但是仔细一看有以下几点:偶有的过失或错误,不是常态;不应当严厉的批评不是不予批评;对其错误进行及时引导,不是放任不管;对探索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不是对所有的行为一味的放纵。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误区,要求自身也要求老师对待孩子的原则性问题和常态性,故意而为之的错误不予批评反而要放纵其所为。美其名曰照顾孩子的内心,因为其内心甚是脆弱,经不起打击。家校对于孩子的过于溺爱和放纵已经超过了爱与自由的范畴,孩子的智育也好,德育也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教育,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的意见,一说“人类的生活从来就没有脱离开大自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是儿童教育生动的教科书,那里是儿童认知的源泉和兴趣所在。过多的知识训练和道德说教,往往会阻碍儿童‘师法自然’的成长,人为地干涉儿童认知过程,使儿童变得茫然,兴趣也在这种干涉中悄悄泯灭;使得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好像把一只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让儿童没有了对大自然亲切的感情体验。”[5]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强调的是让孩子以自然为师,积极探索。这完全是正确的,给予孩子相应的自由,让其发挥所长。但是这也是有条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孩子们的所为本身就是师从自然,他们有自然为其师,并不是没有引导者的肆意妄为。而且他们进行的是探索学习活动,不是放任自我、一无所获的虚度光阴。教育不是规定孩童的人生道路,也不是彻底的放任自由,而是引导孩童的前行。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知道因材施教是极好的办法,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孩子。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是“爱的教育”,提倡关注学生需求,给予学生自由。如果不去看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实际情况的话,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空谈。有些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充足的爱,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而有些孩子却需要更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他们不缺乏爱,也不缺乏自由,他们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如果我们给前者的不是柔声细语的爱与鼓励而是严格的要求与规范,给后者的不是严格的要求与规范以及正确的引导而是大量的爱与自由,那么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两者都不能很好地成长成才。

时代在变化,我们也要跟着与时俱进,不能误解了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先生所言之爱,爱在育人,而非形式,先生所言之教育,在于以教师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汲取知识的泉水,而非无度的放任自由。不要一味地原地踏步,睁开双目看世界的变迁,低下头来调整教育的方向。弯下腰来拥抱孩子柔软的身躯,不要因为他们曾在泥水里打滚就以自由的名义拒绝握住他们柔软的小手。让我们拥抱他们,指引他们。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陶行知风筝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