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习动力,让思维飞翔
——一节“规律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与点评
2019-01-12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曲艺慧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曲艺慧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王 莹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对问题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和探索的收获,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的潜能,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尽情翱翔.下面是一节初三的专题课“规律探究”,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活动过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精彩,点评其得失.
一、报数游戏导入
师:咱们做一个游戏,我说出一组数,大家来报下面的三个数.看谁反应快!
师:第1组:1,3,5,7.
生1(抢说):9,11,13.
师:这组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1:前面的数加2是后面的数.
师:也就是依次加2.很好,下面你们不仅要报出接下去的三个数,还要回答它们的变化规律.会的请举手.
师:第2组:5,8,11,14.
(约80%的学生举手)
生2:17,20,23,依次加3.
师:第3组:4,9,14,19.
(几乎全部学生举手)
生3:24,29,34,依次加5.
师:第4组:1,4,9,16.
(约30%的学生举手)
生4:25,36,49,前面是1、2、3、4的平方,后面的应该是5、6、7的平方.
师:也就是连续整数的平方.
师:第5组:2,5,10,17.
(个别学生举手,教师建议小组交流)
生5:这4个数分别是1、2、3、4的平方加1,后面应该是5、6、7的平方加1,也就是26,37,50.
师:哦,它们的规律是:序号的平方加1.非常好,鼓励一下.
师:第6组看谁能找出来:2,6,12,20.
(学生面面相觑,教师建议小组合作,经过交流,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6:30,42,56.它的规律好像是:加4、加6、加8,所以,后面3个数依次加10、加12、加14.
师:很好!你知道第100个数是什么吗?(生6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导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如何寻找规律.(板书课题:规律探究)
点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题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前三题几乎全员参与,学生积极性很高,而后三题思维量逐步加大,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交流完成,可以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的顺势总结,又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简练与准确性,而适时的追问,在深化思维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是一则成功的导入.
二、探究数列规律
师:我们首先探究数列的规律.(多媒体展示)
探究1:数列规律.
问题1:每组数列的第n项是什么?
(1)1,3,5,7,….
(2)5,8,11,14,….
(3)4,9,14,19,….
生6:第1题:2n-1.
生7:第2题:3n+2.
生8:第3题:5n-1.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果)
(1)1,3,5,7,…. an=2n-1
(2)5,8,11,14,….an=3n+2
(3)4,9,14,19,….an=5n-1
问题2:在这三组数列中,每组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差值相等.
师:归纳1:当相邻两数的差值相等时,第n项是n的一次函数.
点评:探究1从开始的游戏数列入手,由于有刚才的铺垫,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找到数列的规律,用n表示出来.这里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从同类规律中提炼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建议1: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列相邻两数的差是相同的,而这个“差值”就是一次项系数;
建议2:在这里加一道“学以致用:数列-3,1,5,9,…的第100项是______”.让学生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数学思想.
问题3:这三组数列中,每组数列相邻两数的差值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与第一种情况一样吗?第n项是什么?
(1)1,4,9,16,….
(2)2,5,10,17,….
(3)2,6,12,20,….
师: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指导)
生9:对于(1),和第一种情况不一样,第n项是n2,相邻两数的差值是:3、5、7、….
师:如果再一次求差呢?差值是?
生:2.
师:也就是两次求差相等.第(2)题呢?
生10:第n项是n2+1,相邻两数的差值第一次是:3、5、7、…,第二次是2.
师:很好!第(3)组呢?
(没有举手的)
师:可转化为:1×2,2×3,3×4,4×5,….
生11:第n项是n(n+1),即n2+n.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用多媒体逐题展示答案)
(1)1,4,9,16,…. an=n2
(2)2,5,10,17,….an=n2+1
(3)2,6,12,20,….an=n2+n
师:归纳2:当相邻两数二次作差差值相等时,第n项是n的二次函数.
点评:这组问题,教师采用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第(3)题教师通过转化的方式,化为乘积式,学生更容易看出规律,使难点得到突破,也让学生体会到,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熟悉的形式去解决,体现了解决数学问题时转化思想的应用,总体效果较好.但问题3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不易按要求回答.
建议1:把问题3分成两个问题:一是:第n项的表达式是什么?它是关于n的什么函数?二是:相邻两数的差值有什么特点?先引导学生探索出每组第n项的表达式,体会得到的都是二次函数,然后去探索它们相邻两数的差值有什么共同特点,再进行归纳,效果会更好.板书可以采用对比式.以(3)为例:
2 6 12 20
第一次求差: 4 6 8
第二次求差: 2 2
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二次求差差值相等”.
建议2:加一道“学以致用:3,7,13,21,…的第n项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即使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规律,只要发现第二次求差差值相等,就可以用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求出第n项.当然,具体解决此题用时较多,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即可.
三、探究图形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数列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看图形的规律.
探究2:图形规律.
如图1,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1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第n(n是正整数)个图案由_______个基础图形组成.
图1
(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
生12:老师,用函数行吗?
师:非常好,你说一下做法吧!
生12:第1个图是4,第2个图是7,第3个图是10,相邻两数的差都是3,所以是一次函数.设y=kx+b,将(1,4)和(2,7)代入,得到所以规律就是3n+1.
师:大家看,用函数的方法解决规律问题应该先判断差值是否相等,然后设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最后确定规律.
生13:他的方法太麻烦了!
师:那请你上来说说你的简单方法.
生13:你看图形的变化,第2个图比第1个图多了3个菱形,第3个图又比第2个图多了3个菱形,也就是比第1个图多2×3个,…,那么第n个图就比第1个图多(n-1)×3个,所以第n项是:4+3(n-1),即3n+1.
生1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看(用手比画),横着的菱形,第1个图有2个,第2个图有3个,那第n个图横着就有(n+1)个;竖着的菱形,第1个图有2个,第2个图有4个,第n个图有2n个,所以第n个图共有菱形(3n+1)个.
生15(一副大家风范):其实,我发现,差值都是3,一定是3n+几,只看第一项4=3×1+1,就知道是3n+1.当然,如果你不放心,可以验证.(大家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
师:大家的方法都非常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遇到图形规律,我们有哪些方法?
方法提炼:
三种思路:将图形转化成数字问题;直接从图形变化找图形特征;用函数思想解决.
点评:本题的选题很典型,有代表性.教师采取的方法也很好,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思维活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问题,非常好.最后,教师的提炼也比较到位,让学生明确了解决图形规律问题的常用方法,效果不错.
建议:提醒学生,猜出结论后要学会验证,并教学生如何验证.
学以致用:
(2013·南昌)观察图2中各图形上点的个数,若按其规律再画下去,可以得到第n个图形中所有点的个数为_______
图2
生16:三个图所对应的数字分别是:4、9、16,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平方数,分别是22、32、42,所以第n项是(n+1)2.
生17:我是根据图形的排列,发现第1个图可以看成2行,每行2个点,共2×2个点;第2个图是3行,每行3个点,是3×3;第3个图是4行,每行4个点,是4×4;所以第n个图有(n+1)2个点.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8:也可以用函数解决.第1个图有4个,第2个图有9个,第3个图有16个,第4个图有25个,第一次作差之后是5、7、9,第二次作差之后是2、2,说明两次作差值相等,所以应该是二次函数.设y=ax2+bx+c,将(1,4)、(2,9)、(3,16)代入求出a、b、c.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就不求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点评:作为学以致用,选题与上题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不同点是规律变化不同,第n项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规律更不容易看出来.学生利用上题提炼的方法顺利解决了此题,所选用的方法:一是转化为数的问题,根据数的特点寻找规律;二是利用图形的变化寻找规律;三是用函数思想解决,由于设的是二次函数,计算量较大,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引导学生说了思路,没有具体解决,习题的处理比较恰当,达到了巩固知识、熟练方法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师:如果我们把图形放在坐标系中,那么又有怎样的规律呢?请大家来思考一下这道题.
能力提升:
(1)求M1、M2、…、Mn的坐标.
(2)求S△P1M1M2+S△P2M2M3+…+S△Pn-1Mn-1Mn.
图3
师: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谁来回答?
师:很好,第二问呢?(教师指定学生回答)
生20:我没算完.
师:那你计算到哪里了?
师:好,你先坐.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算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生21:他不应该把前面的都乘开,所有三角形的底都是1,高分别是、…,到第n-1个是,所以面积应该是再把它们都加起来,提出×1,得到×1×),然后中间的项都抵消了,只剩下
师:从这道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做复杂的规律问题时,不要急于求出最终的结果,因为规律往往蕴含在计算的过程中,同时函数的规律问题我们最终也转化成了数列问题来解决.
点评:函数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是数与形的综合考虑.此题教师的处理有两个成功点:一是对原题进行了适当改编,增加了第(1)问,降低了门槛儿,使大部分学生能入手去做;二是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受阻点,在提问时有意识地提问了做题不顺利的学生(估计是教师在巡视时寻找的典型),引导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到突破的方法.进而得出“我们在做复杂的规律问题时,不要急于求出最终的结果,因为规律往往蕴含在计算的过程中”,处理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感觉在规律提炼方面略有欠缺.
建议:提醒学生,遇到规律问题中的多项求和,往往可以采用中间项抵消法,因此,要关注每一项是否可以写成“差”的形式.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规律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中考压轴填空题.
如图4,点A1、A2、A3、…、An在抛物线y=x2的图像上,点B1、B2、B3、…、Bn在y轴上,若△A1B0B1、△A2B1B2、…、△AnBn-1Bn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0是坐标原点),则△A2013B2012B2013的腰长=______.
图4
(离下课还有2分钟,下课提醒铃声响起)
师:看来这道题难度有点儿大,同学们课后再解决.
点评:此题虽然也是函数中的规律问题,但与上面的题的思路不相同,学生做起来会有难度.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是可以的.只是希望老师下节课要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来.
建议:通常遇到这类函数中的规律题,可结合函数解析式,求出函数图像上前三个点的坐标,然后求出目标线段的长.具体方法:
设A(1m,m),代入解析式y=x2,求出m=1,即第1个三角形的腰长是;
再设A(2n,n+2),代入解析式y=x2,求出n=2,即第2个三角形的腰长是2;
同理,设A(3a,a+6),代入解析式y=x2,求出a=3,即第3个三角形的腰长是3……
则△A2013B2012B2013的腰长=2013.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生20:图形的规律可以看图形,也可以数个数.
生21:规律问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解决.
生22:复杂图形的规律不要着急求结果,要看过程.
师:很好!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用到了数学中的哪种思想方法啊?
生23:是不是转化?
师: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是用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图形规律可以转化成数列规律,函数规律最终也可以转化为数列规律,然后我们用猜想与归纳的方法写出规律,这也是将来同学们高中要研究的不完全归纳法,大家到了高中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课的小结,教师采用的是:学生说出自己一节课的收获、教师提炼总结,再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认知得到升华,板书的设计也体现了本节课的要点,使知识更系统,这是一种很好的小结方法.
师:今天的作业:必做:学案第141页第1、3、4、6题,选做:学案第142页第9、10题.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完成刚才那道题,也可以做今天的作业,如果还有问题可以与我交流一下.
点评:教师能做到对作业分层要求,这很好.第一,如果我们统一要求,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不到,就只能抄袭作业或直接不做,反倒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还不如让他们集中精力做基本题,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布置几道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避免好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也可以深化他们的思维.
另外,一节课剩下几分钟让学生消化,给学生答疑,解决本节课遗留的问题,也是提高达成率的有效方法.
建议:可以给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更个性化的作业,如:结合本节课大家的精彩发言写一篇小论文,或整理本节课的知识方法,这样或许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总评
本节课是关于规律探究的专题课.探索规律不仅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这种探索与验证的过程,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数学思想.“学”的主角是学生,“思”的主角也是学生.要构建“学思课堂”,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的潜能.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爱数学,对数学学习有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节课教师采取的三种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游戏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奋和好奇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二是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维空间,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使全体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三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展示的学生非常享受别人佩服的目光,很愿意把自己独特的解法与大家分享,也提高了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理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灌输,而主要依靠由内到外的自我生成.学生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就需要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很多老师费心费力地从各种不同解题思路中优选最精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非常卖力地讲给学生,但学生不领情,讲过的照样不会,考试照样错.为什么?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以问题牵引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了整个知识的生成过程,几乎所有的问题、习题、总结,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通过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完成的.他们参与了知识和方法的探究、发现和总结的全过程,当然印象会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方法.
3.精心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本节课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精选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本节课的选题非常典型,有代表性,虽然处理的习题不多,但每道题的处理都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一题多解—提炼方法—学以致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使思维更灵活.二是让学生讲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给大家讲明白,把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给大家,首先自己的思维要非常清晰、有条理,同时,他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思路也会有启发,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不仅拓展了大家的解题思路,还使彼此的思维都得到发展.三是能正视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受阻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阻碍无法前进,这很正常.教师没有绕过问题,而是有意识把问题展现给大家,通过分析思维受阻的原因,教学生如何化解问题,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思维受阻点得到顺利突破.四是通过分层递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本节课,在内容上采用按层次推进、逐步深化、螺旋上升的形式.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设置的习题,都注意了思维的梯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层层深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的训练.
4.把握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不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思考结果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大家的相互讨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但如果内容选择不恰当,指导和要求不到位,往往“合作”变“聊天”,“交流”变“放松”,反而使部分学生养成懒散的习惯,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哪些内容需要合作,怎样合作,教师要把好关.本节课教师选择的小组合作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思维量,靠个人能力完成的很少,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还是比较合适的.在合作的同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一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二可以指导督促学生,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三可以及时发现典型问题,给课堂添彩.从而使小组合作真正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他们的思维才会飞翔.而我们教师,就是学生的动力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