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芦花》的情感把握
2019-01-12周敏
周敏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一、音色优美
音色在我们音乐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基础元素。在优美的旋律世界中,音色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而演唱的音色变化多彩丰富,从而这是任何一件乐器难以与之媲美的。《芦花》这首艺术歌曲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演唱中要求声音自然、饱满。特别是讲究咬字、嘴皮吐字的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这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意向。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先大声朗诵歌词,用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的读出来“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每一句读出来声情并茂,像是在演唱歌曲一样,这对后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把握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近现代众多民族歌唱家如《芦花》的演唱者雷佳、德德玛、龚爽、张也、万山红、王庆爽等,无不具有此特色。
二、字正腔圆
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特别注意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在《芦花》中特别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性,不仅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之上,塑造动人优美的声腔,更要使歌唱优美动人,生动移情。要求“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字正者,吐字清新,发音准确也:声腔圆润的歌者,行腔委婉优美”。“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这几句虽然相对饮比较低,但字头清楚,送气有力,语义明确,情感丰富。从而字正字真是吐字中的基本要求,腔圆则是指歌唱者元音明亮、圆润甜美、具有饱满的音质。后面的高音处,“情和爱,花为媒”正是情感宣泄的时候,也是整首艺术歌曲的精华,所以声音更要做到字正腔圆,声音状态始终在高位置,一点不能松懈。演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歌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以情带声、以声动人、声情并茂的境界。
三、手眼身法
中国现代的声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而演唱者的表现主要依靠面部的表情以及外部肢体。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通过面部表情的变换和肢体动的表现,表达出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从而引发起观众的共鸣。面部表情的重点在眉目之间,其次是鼻子,嘴和面部,表情肌等,以声表现,以眼含情,以脸—显示,以形示爱。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我们进行歌唱表演时,要充分合理利用眼神的魅力,表达深深以情,加强声乐的表现力和感召力。但眼神一定不要太浮,表达应朴素、真挚、生情。到遇到活泼、欢快、调皮的歌曲时,眼神应很明亮发光、有神有力、兴奋欢喜、充满欢欣、跳跃动感。而在演唱伤心歌曲时,我们的眼神应给人悲伤之感,充满哀怨愤怒,当痛苦到极致时,眼睛里便自然而然的饱含泪水。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在歌唱演唱过程中,只有先玩去融入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先感染自己,在打动听众朋友们。
四、气息
另外,《芦花》这首歌曲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歌曲,所以每一句气口都不能做的太明显,因为歌曲本身偏慢,拖得稍长,但始终要保持一句一口气,不能在一句中间换气,这样影响整体的美感。“千丝万缕意绵绵,大雁成行人双对”这两句一定要唱完再换气。“芦花白,芦花美”这两句中间可以换气,但只能换半口气,也可以说成偷换气,一开始要控制音量压抑情感,为后面的铺张做准备,所以气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五、情感
歌词“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赞美了芦花的洁白无暇、娇艳美丽,描绘出一幅花絮漫天纷飞的美丽画面。刻画出淳朴善良、纯洁美丽的人物形象。“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声音和气息随着情感的深入更为深情、流畅,仿佛“我”变成彩云追寻着心爱的人。仿佛心爱的人就在眼前,眼神中充满了甜蜜和不舍。歌词“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词作家借大雁成双结对的飞行,引出我和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抒发了“我”对爱的人相思之情愿如花絮般飘至爱人的身边。“花”字时值只有一拍,应运用声断情不断的演唱方法演绎作品,使声音既具颗粒性、又具连贯性;“媒”字通过渐强的演唱处理,引出全曲的高潮。歌词“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仿佛“我”对爱人的爱恋与思念,化作翩翩飞舞的花絮,不远千里万里追随到爱人的梦里。“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待红花报春回”时,情感更为饱满真挚,演唱气息、力度和音量再次加大,把内心无法言语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曲表达了渔家姑娘对守卫边疆情人的思念以及不舍之情,几句歌词委婉又直白,虽然短促,但情义借芦花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芦花》这首作品是我国抒情歌曲的代表作,篇幅不长,歌间通俗而不粗俗,旋律亲切感人,悦耳流畅,优美而且富神韵。在声乐演唱上要演绎好这首作品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准备,在理解作者的意图后,根据自己的演唱经验和生活的体会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