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
2019-01-12吴秀珍
◎吴秀珍
一、民族声乐中语言的审美特征
我国自古就注重歌词的内容,唐诗、宋词、元曲等古代歌词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艺术与文化象征的体系,通过将语言高度凝练后,形成了一种有节奏、形象生动、意境优雅的文学艺术,同时还反映着现实社会的生活,亦或者抒发着各式格样的情感。在这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歌词逐渐趋向于追求音韵美、节奏美与意境美,一方面要表现出丰富且精确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要注重情感与想象的激发。这就是民族声乐中语言审美的第一个特征。
汉语得益于其强大的表达能力,在追求韵律和内涵的过程中更容易满足,而且汉语拥有丰富而复杂的修辞手法,像回环、顶针、对仗等,也容易促成歌词的形式化和规律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听众的听觉美感。这是民族声乐中语言审美的第二个特征。
二、民族声乐中情感的审美特征
音乐最初的作用,就是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方式,但是在声乐艺术中,音乐更趋向于获得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以此诱发听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而在民族声乐中,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要,民族声乐中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对于演唱者来说,既需要感受创作者的情绪,又要考虑听众的共鸣,所以其实是注入情感的二次创作,以追求创作者、歌曲作品与听众的情感一致性为最终目的。
所以说,情感是民族声乐审美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是他们创造美和表现美的关键时刻。如果情感不到位,即使拥有唯美的音色和极稳的音准,观众同样难以达到审美的境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这就是民族声乐审美特征中情感的重要性。
三、民族声乐中腔调的审美特征
汉语中独有的声调,确立了民族声乐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审美特征——腔调。所谓“字正腔圆”,正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遵守的审美原则和追求的演唱技巧,所以发音吐字也是衡量演唱者能力的一个技术标准。
声调作为汉语中特有的语言因素,运用于演唱之中,能够通过其高低升降而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和音乐性,让声乐艺术更具表现力和韵律感。尤其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唱法中,独有的腔调体系就是辨认和区分民族与区域的关键因素,像蒙古族、维吾尔族、东北、陕北、江南,不同的民族或地区,皆有独特的腔调,形成具有特征意义的审美视角。
随着民族声乐艺术家对唱字、行腔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从传统戏曲等多种曲艺中吸收精华,逐步总结出汉语演唱的方法,所谓“字正”,指的是演唱时字头音清晰,字腹归韵准确,字尾收音到位;而“腔圆”则指发音圆润、声色清澈、音区一致、声音流畅,只有通过这样方式的演唱,才能展现出汉语的腔调美,让声乐作品具备汉语的语言特色。
四、民族声乐中演唱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演唱方法,又学习了西方美声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而所谓演唱,就需要将表演和歌唱相结合,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到美的感受。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表演而言,需要演唱者追求体态美。首先在服装造型上要求唯美与得体,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哗众取宠,最好根据演唱歌曲的情感内涵,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造型;其次要有肢体美,要求演唱者要有良好的舞台风度和优雅的姿态变化,在歌曲情感或旋律发生转变时,身姿也能随之而动,体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性格和气质。
民族声乐中多以独唱和对唱为表演形式,所以在歌唱技巧中,首先就要从咬字开始,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咬字偏扁,嘴巴呈扁圆形,横向扩张,使得声音明亮细腻,具有东方的美感,但是却缺乏爆发力,在高音处略显紧张和单薄;随着美声技巧的融入,完美地弥补了传统唱法的发声缺陷。其次,民族声乐的歌唱技巧还重在行腔,其独有的润腔技巧,通过倚音、波音、滑音、颤音、抖音等方式的修饰和润色,能够帮助声音更具个性与气质,或者在速度、节奏和力度上发生改变,更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感、腔调和演唱之中,一方面得益于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传承了传统曲艺中的精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势,使得民族声乐的审美更具中国特色、文化深度和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