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透课程中审美品读能力的探究

2019-01-12孙艳婧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园林文字美术

◎孙艳婧

尹少淳教授提出美术核心素养的“五环”图示,其中两环“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指标。本论文即为 “语文”与“美术”学科润透融合教学实践的一次尝试。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是从视觉形象角度出发的,针对视觉形象进行解读与审美,该学科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板块意在培养学生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目的与美术学科不谋而合。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语文学科的规律越来越需要得到重视:譬如在古诗文教学中,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方向来解读文本,往往有益于帮助学生更高效、更准确地把握诗文意境。让学生在文字中体验到作者彼时彼刻的情绪,感受中国文人独特的理想志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渴求,在具备艺术素养的基础上逐步塑造以主观爱好体现出来的对美的客观认知与创造。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综上而言,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其中,语文的立科之本是语言与文字,而美术的立科之本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学生步入中学,美术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有着很大的跨度,从兴趣式的动手绘画到专业式的名作赏析,而忘却了美术课程应当是一个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上的一种情感的“表达”。这种所谓的“表达”是多样的,艺术式的线条、色彩是一种表达;文学式的修辞、描绘亦是一种表达,这两者有着共通之处,又好似语文上所说的“通感”。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往往能发现许多的知识存在着共性,譬如说同一张作品,在不同的学科中被反复地提及作品的不同的“点”,从作品中去析画法、品意境,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做到一个课程的“润透”融合,共同的开发,互进式的研究和探析,带领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品读。譬如说“苏州园林”,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苏州园林》(叶圣陶)、《小石潭记》(柳宗元),初中美术教材中也有《园林探幽》的综合探索类课程,在苏州充分抓住园林这一优势要素,以实景实境为课堂,多学科互动,便于学生的“图像识读”也便于学生对文学描写手法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语文学科中“美”的真正涵义,也就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文”“艺”相通不仅是简单的共存关系,其中还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层面上的互进和依存的关系。就像“文”是无形的画,“艺”是有形的诗,这句话精简地概括了艺术与文学之间紧密的联系。学生可以借助两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就同一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就“园林”这一主题的课程而言,“润透式”的课程就可以从“景”入手,必须身临其境地让学生去感受园林所带来的这份独特的情境,方可与“文”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学生自身对于“景”的感受甚至是情感上的一种升华。反之,“文”亦是作用于“图”的再现,每一个文字的出现就如同画笔的一点点勾勒,是一种“文”转化为“图”的一场构建,这构建可以根据文字描绘的程度愈发富有细节,愈发精致、完善。

明代造园大师祁彪佳的《寓山注》记述了自己建造寓山园的过程和园中的景物,他在其中写道:造园“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身为学养深厚的传统文人,祁彪佳的这段话提醒我们文学、画学与建筑学之间的相通之处。王毅先生也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丰富景观要素间自然、和谐、富于变化的空间关系,表现出‘天人’凑泊的精微韵律。”我们以园林为媒介,构筑起美术和语文学科的桥梁,带领学生用美术语言创作艺术图像,用文字语言艺术地升华其中的意境。让学生在这个润透融合式的课程中,更好地感受这种有文化气息,有审美情趣的全新的浸润的品读形式。

猜你喜欢

园林文字美术
文字的前世今生
清代园林初探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