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工业》第47卷(2019年)总目录
2019-01-12
研究报告
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内多肽的分离鉴定……………(1·4)
氮缺乏对保加利亚乳杆菌胞内肽酶基因表达的影响…(1·10)
奶牛乳腺分支模型的建立………………………………(1·16)
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条件优化及冻干
菌粉的制备………………………………………………(1·19)
一种商用乳品发酵剂中微生物的组成分析……………(1·23)
充氮包装对乳粉贮存过程中水分、水分活度及益生菌
活菌数变化的影响………………………………………(1·27)
高抗氧化乳酸菌发酵剂的筛选及其最佳发酵条件……(2·4)
基于密度最大值聚类的奶酪风味鉴别模型……………(2·10)
嗜酸乳杆菌IMAU30067增殖培养基的研究…………(2·15)
增稠剂对搅拌型酸奶感官及流变特性的影响…………(2·22)
婴幼儿配方乳粉货架期营养素衰减率分析……………(2·26)
人源多菌株益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3·4)
巴氏杀菌乳在保质期内感官品质的稳定性分析………(3·8)
高酮体乳的蛋白热稳定性研究…………………………(3·13)
腐败干酪中微生物种类的分离与鉴定…………………(3·17)
生物保鲜菌种Yo-guard360在酸乳保鲜中的应用……(3·21)
乳蛋白呈味肽的酶解工艺优化…………………………(3·25)
层粘连蛋白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表达的调控…(4·4)
不同保藏及处理方式对蒙古族传统稀奶油品质的影响(4·9)
传统宫廷奶酪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4·14)
不同类型热处理方式对牛乳品质的影响………………(4·20)
牦牛酥油功能性中链脂肪酸(MCFA)和支链脂肪酸
(BCFA)纯化工艺研究…………………………………(4·24)
高温、高湿和光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影响分析………(4·29)
酸性乳糖酶对奶粉中乳糖水解工艺的研究……………(4·33)
副干酪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肠道耐受性研究…………(5·4)
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5·8)
嗜热链球菌发酵特性比较与分析………………………(5·13)
用于负载Res的复合营养纳米乳液的制备与评价……(5·18)
响应面法优化红曲奶酪加工工艺………………………(5·21)
酪蛋白胰酶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6·4)
婴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稳定性研究……………………(6·10)
紫苏发酵乳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6·14)
长寿老人肠道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发酵乳中的作用……………………………………………………………(6·18)
新疆伊犁地区乳品中发酵菌种的筛选及产酸性能研究……………………………………………………………(7·4)
不同进口白霉奶酪中优势霉菌分离鉴定及其凝乳酶
酶学特性研究……………………………………………(7·8)
低温储存条件对原料乳嗜冷菌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7·14)
乳酸菌分离及在发酵羊乳中的应用……………………(7·19)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及其作用机理……………(7·23)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培养基的优化………………………(7·28)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8·4)
科尔沁地区食疗用酸马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的动态变化研究…………………………………………(8·10)
不同尺度鱼油脂质体对酸奶品质的影响………………(8·17)
黄绿蜜环菌胞外硒多糖对酸奶品质的影响……………(8·22)
乳清液制备细菌纤维素条件的优化……………………(8·26)
OPO植物乳脂粉与幼儿粪便微生物体外互作益生效果评价……………………………………………………………(9·4)
多位点序列分析方法在克罗诺杆菌属菌株溯源分析上的应用………………………………………………………(9·9)
不同泌乳期、胎次对牛乳乳成分的差异分析…………(9·15)
牦牛酥油磷脂提取工艺研究及脂肪酸成分分析………(9·18)
开菲尔粒发酵过程酵母菌多样性和动态规律…………(9·24)
产蛋白酶乳酸菌发酵乳清蛋白产支链氨基酸的研究…(9·29)
奶渣蛋白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10·4)
热处理对牛乳理化特性的影响…………………………(10·9)
西北传统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及提高免疫力菌株的筛选…………………………………………………………(10·15)
配方奶粉中添加2’-岩藻糖基乳糖对小鼠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10·20)
乳饮料中苯甲酸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10·24)
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副干酪乳杆菌FM-LP-4和干酪
乳杆菌FM-M9-1的安全性初步评价…………………(11·4)
酸马奶源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MXG-68的益生特性……………………………………………………………(11·8)
广西南宁兴宁区不同季节水牛和娟姗牛乳中As和Hg
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11·14)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的影响…………………………………………………………(11·18)
稳定剂对搅拌型酸奶品质特性的影响………………(11·21)
乳饮料抗运动性疲劳机制及应用研究………………(11·26)
乳清蛋白组分在脱脂乳和乳清体系中热变性率的比较研究……………………………………………………………(12·4)
感官评价结合电子鼻分析脱脂风味乳饮料……………(12·9)
发酵条件对胶原蛋白肽酸奶质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12·14)
嗜热链球菌MN002冻干菌粉的制备工艺……………(12·19)
专题论述
人乳低聚糖与婴儿肠道健康……………………………(1·31)
世界乳业生产及贸易格局分析—兼论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1·36)
西藏发展奶酪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3)
益生菌调节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的研究进展…(2·30)
奶及奶制品中酸度的比较研究…………………………(2·34)
乳品产业依存度及波及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12年
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2·39)
物联网环境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研究……………………………………………………………(2·43)
微生物凝乳酶研究进展…………………………………(3·30)
乳酸菌抗真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新进展…………………(3·37)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与我国奶业发展对比研究………(3·41)
消费者的信任、质量安全认知及乳制品购买行为的研究进展……………………………………………………………(3·47)
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乳品相对密度的比较研究………(4·37)
干酪中的生物活性肽及其作用…………………………(4·41)
紫外杀菌技术在乳制品灭菌工艺中应用研究进展……(4·47)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5·26)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5·32)
我国乳业发展政府激励性规制的主要实践及启示……(5·37)
干酪中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5·42)
二噁英的理化性质及在乳中污染的研究进展…………(6·22)
牛乳中主要过敏原致敏机理及其脱敏技术的研究进展……………………………………………………………(6·28)
肠膜明串珠菌产葡聚糖与低聚糖及其产物应用研究进展……………………………………………………………(6·33)
产B族维生素植物乳杆菌的来源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7·33)
牛乳中β-酪蛋白基因分型及β-酪啡肽-7的研究进展……………………………………………………………(8·29)
近距离民用建筑建设及运营对乳制品安全的影响……(8·35)
黑龙江省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8·40)
高蛋白酸奶的生产工艺与开发现状……………………(9·32)
国内乳制品集聚路径与政策支持分析…………………(9·35)
消费升级背景下国内农村乳制品消费水平分析………(9·39)
乳铁蛋白铁饱和度对其耐热性、抑菌作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10·29)
青藏高原地区牦牛酸奶的研究现状…………………(10·34)
乳业振兴背景下中国牛奶业地理集聚的时空变迁研究…………………………………………………………(10·37)
基于k-means聚类的我国乳制品消费集群研究
—来自全国31个省份乳制品消费数据的分析………(10·41)
山东农村乳制品消费水平与影响研究………………(10·46)
低聚糖和Sn-2棕榈酸甘油酯对婴儿肠道有益菌影响的
临床研究进展…………………………………………(11·30)
食品工业中噬菌体灭活方法研究进展………………(11·36)
基于SWOT视角下云南奶业发展现状研究…………(11·41)
我国乳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研究……………………(11·44)
中澳自贸协定对中国进口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影响分析…………………………………………………………(12·25)
国内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概况及技术指标比对…………………………………………………………(12·29)
乳制品供应链安全运营管理…………………………(12·33)
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六种消毒剂残留………………………………………………………(1·46)
快速测定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M1………………(1·49)
UPLC-MS/MS法快速测定奶粉中17种喹诺酮类药物(1·51)
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残留………………………………………………………(2·48)
SPE净化-液质联用测定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2·51)
检测器串联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多种B族维生素……………………………………………………………(2·54)
近红外光谱与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联用快速鉴别牛乳与复原乳…………………………………………………(2·58)乳制品中氰化物的快速检测……………………………(2·61)
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牛乳中10种禁用兽药残留……(3·5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乳中维生素C的质量浓度……(3·58)
二维液相色谱法检测婴幼儿奶粉中的牛磺酸…………(4·53)
利用Heracles II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不同品牌UHT全脂
牛奶的快速鉴别研究……………………………………(4·5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5种核苷酸……………………………………………………………(5·4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婴幼儿乳粉中的丙烯酰胺……………………………………………………………(5·50)
二维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多种脂溶性维生素……………………………………………………(6·37)
酶联免疫法检测奶粉样本中的乳铁蛋白及其均匀度的探索……………………………………………………………(6·41)
营养强化剂对配方奶粉中甲醛检测结果的影响………(6·45)
UPLC-Q-TOF/MS法测定液态乳中的糖氨酸………(6·48)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测定牛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7·39)
牛乳中沙门氏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7·42)
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乳铁蛋白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8·44)
氨基酸配方及蛋白质水解配方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
食品中氯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8·47)
同位素内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
含乳饮料中三聚氰胺残留………………………………(8·50)
SPE-HPLC分析运动型乳饮料中多种人工合成色素…(8·54)
乳蛋白中可利用赖氨酸及其封闭产物含量的测定……(9·42)
酶水解-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食品中的色氨酸……(9·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乳扇中的18种元素含量…………………………………………………………(10·50)
一种快速检测乳与乳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方法…………………………………………………(10·55)
基于沉淀净化法的气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肌醇…………………………………………………………(11·48)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婴幼儿配方
奶粉中14种β-受体激动剂……………………………(11·52)
微滴数字PCR定量检测乳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2·37)
两版食品中维生素A测定的国标方法比较…………(12·41)
生产与管理
黄秋葵水牛乳酸奶的制备工艺研究……………………(1·56)
益生菌复合发酵酸奶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1·60)
瓶径变更在位可调星轮机构设计………………………(3·62)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复合奶酒发酵工艺…(4·60)
稳定剂对灭菌型乳酸菌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5·53)
一种高活性益生菌饮用型酸奶的工艺优化……………(5·60)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产品特点与有效清洁实施探讨……………………………………………………………(6·51)
褐色调制乳的研制………………………………………(6·56)
抹茶风味牛奶布丁的研制………………………………(6·60)
高蛋白酸奶复配稳定剂的响应面法优化………………(7·46)
发酵黏度对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7·50)
PET瓶阻隔性能研究及对酸奶品质的影响……………(7·54)
巴氏杀菌、CaCl2的添加量及压榨强度对牛乳Halloumi
干酪得率及品质的影响…………………………………(7·58)
后热处理工艺对酸奶贮藏过程中后酸化控制的影响……………………………………………………………(8·58)
帕马森干酪加工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8·61)
4种乳酸菌甜玉米乳清蛋白饮料发酵过程主要品质
指标分析及感官评价……………………………………(9·52)
发酵型褐乳胶原蛋白肽饮料的研制……………………(9·57)
芒果-圣女果复合乳酸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9·60)
富含低聚糖褐色酸奶的研制…………………………(10·59)
一种高钙营养蛋白质粉的开发及特性研究…………(11·56)
紫甘薯燕麦羊酸奶制备工艺研究……………………(11·60)
低糖紫薯豆乳冰淇淋工艺配方优化研究……………(12·44)
响应面法优化海盐焦糖风味冰淇淋品质……………(12·50)
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法优化口蘑酸奶发酵工艺…………………………………………………………(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