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心理护理对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9-01-1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医院梁志丽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医院 梁志丽)
卒中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患病后患者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故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保证患者配合治疗[1]。本文的研究内容即为延续心理护理对卒中后遗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时间阶段为2017年1月~2018年6月,研究患者数量为120例,被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组(60例)中,研究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9±6.4)岁;男女比例为6:4;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8~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9.2±7.4)岁;男女比例为7:3。被选患者病情、病程及其他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延续心理护理,具体为:
1.2.1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微信群,有专人联系患者,通过微信监督患者康复锻炼情况,饮食情况,用药指导。鼓励群里病友互相监督,组织病友参加集体活动。家属可在微信群中询问卒中后遗症相关知识,自主学习。
1.2.2 疾病管理工作的提醒与督促:监督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护理,按时服药,做好生活能力训练及四肢联动训练;每日询问患者恢复情况,确定无异常。为患者建立康复反馈表,尽量落实表中的内容。
1.2.3 发挥心理支持作用:可在微信群里与患者及其家属勤沟通交流,早间问好,晚间道晚安。尽可能的为患者创造康复条件,争取开展志愿者服务,鼓励志愿者到患者家中随访,个案追踪,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指导,多关爱患者,尊重患者。
1.2.4 善于利用视频沟通,通过视频了解患者目前的疾病恢复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分析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分析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对症干预,使患者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为患者介绍预后良好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针对出现的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并采用(%)加以表示,检验结果显示p<0.05,那么本次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经过观察发现,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研究组(73.51±5.11),(22.12±6.21),对照组(70.29±4.62),(20.81±6.52),P>0.05,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不同护理后,研究组(43.61±4.89),(6.31±1.64),对照组(58.27±4.35),(18.17±5.23),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卒中后遗症患者难免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因为治疗结束后患者,康复效果较差,患者丧失部分自理能力,加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极易导致其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严重时患者不愿配合完成康复计划,加重不良症状。患者在住院期间,积极配合完成康复锻炼,质量上可,出院后因为无专业人员监督,康复锻炼难以落实到实处。在护理方面,患者及其家属不重视康复锻炼,对患者能够康复没有足够的信心。采取延续心理护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也得到有效的心理护理,恢复期间心理负担轻,树立疾病康复的信心,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高。预后更好[2]。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延续心理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也证实了对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延续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在恢复期间持续保持心情舒畅,更愿意配合完成治疗护理工作。但因为研究的基础为120例小样本患者,所得到结论的说服力可能不够,期待临床未来以更多患者为样本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对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延续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