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2019-01-12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
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 徐 勇
2017 年9 月,统编版教材开始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由于是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相对匮乏,仅有的一些参考资料因为时间紧等原因,未经历打磨,质量也相对粗糙,从而使得经历了十多年课改的一线教师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与此同时,在一定区域内较有名气的特级教师在接到各大教育文化传媒公司的邀约时,被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统编版教材的课吗?”平心而论,特级教师磨出来的课肯定是漂亮的,但是许多一线教师表示:当时听了很激动,回到学校后学不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统编版教材的使用并不是说要把原先我们的十多年课改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全部否定,而是应该科学理性地运用好统编版教材。一方面,统编版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专家周德藩先生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终究还是“姓小”“姓语”,唯有构建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梁八柱”,我们的课堂才会始终保持生命的张力,发挥其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四梁八柱”这一说法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简单来说就是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十八大以来,“四梁八柱”论述进入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形象地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的框架。如果我们把“四梁八柱”这一理论引入小学语文课堂,那么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课堂实践将会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四梁:承载课堂教学的主体板块
在建筑学中,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依据梁的不同位置、不同作用等有不同的名称。笔者把课堂的四个环节和不同的梁结合起来,赋予其具体的课堂功能,从而承载课堂教学的主题板块。
(一)基于生本的课堂导入之连梁
连梁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的梁,传递不同的信息。课堂导入的作用就像连梁,连接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绝对不是一张白纸,课前预习加上原有经验的积累,使得教师的课前导入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前导入一定是基于生本的,也是基于文本的。
例如,统编版教材中的《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笔者在设计导入的时候,以学生喜欢的古诗入手,以对诗的形式,通过一组关于鸟名的古诗,活跃了课堂气氛,渲染了古诗的意境,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基于感知的整体把握之圈梁
圈梁的作用是确保建筑的整体刚度及墙身的稳定性。课堂的整体把握的作用就像圈梁,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及概括能力,训练其宏观思维能力。这在课堂实践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占据一定的课堂时间。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往往会省去这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得不到训练就会弱化。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感知,也就是说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不同年段的学生,在整体把握层面的要求也应不同。
(三)基于品读的重点感悟之主梁
主梁的作用就像是对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品读。在建筑构造中,主梁承载建筑的主要力量。同样的道理,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无论是哪个课时,其重点应该是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品读课文所表述的内容,品读课文的表达方式,品读课文的情感内涵,品读课文的价值旨归。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其品读的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切不可千篇一律,本末倒置。
(四)基于反馈的即时练习之悬梁
在建筑构造中还有一种悬梁。它的一端埋在或者浇筑在支撑物上,另一端伸出挑起支撑物的梁。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材质。这种悬梁恰如我们的课堂即时练习,一端连接课内学习,一端连接课外练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课堂即时练习既是对课内学习的及时巩固,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监测反馈,在课堂实践操作中必不可少。
二、八柱:构建学生本位的学习行为
如果说四梁的提出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四方学习的天空,那么在这些学习的天空下,我们的师生应该进行哪些学习的主体行为才能有力地支撑起学习的天空呢?笔者提出以下八柱也就是八种学习行为。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这些学习行为是以学生为本位的,但是这种学生本位是建立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中,生亦是师,师亦是生。师生的角色随时处于变换中,谁能教化他人,谁就是师,谁能学有所获,谁就是生。也许,这就是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新型师生关系的生动体现。
(一)倾听与表述
善于倾听的学生是智慧的,他们懂得从别人的表述中吸取营养。善于表述的学生是积极的,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学生们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或点赞,或吐槽,这些都是学生们应有的课堂权利。
例如,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带刺的朋友》描述的是一只刺猬,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抓住“高明”一词,共同交流语句,体会这只刺猬的“高明之处”,学生们的表述充满童趣,学生们的倾听也很凝神,在多种形式的品读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二)朗读与写作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朗读水平高,但是写作水平相对薄弱;有些学生朗读相对薄弱,但是写作水平高。也就是我们说的:“内才”“外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进行过两个教学实验:一是让这些学生结对帮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环节,点名让那些朗读水平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发言,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暂时说不过你,但是我写得比你好。我说得多了,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长远来说,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仅要会说,而且要会写。不要求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但是至少说话大方;不要求你能妙笔生花,但是至少词能达意。
(三)想象与筛选
学生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信马由缰,那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在诸多的想象空间中,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符合生本、文本、师生需求的,那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四)思考与合作
现在,许多区域性的教育改革都把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一项实验标准,甚至强调一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就是一节不合格的课。这似乎有点过,但是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个人自主的思考与观点。没有学生个人的思考就去小组合作,是肤浅的,更是虚伪的。长此以往,小组内会形成“话语霸权”“思维弱势”等不良的小组合作倾向。尤其是现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深度思维越发少见,学生的思维就像鱼鹰捕鱼,总是处于浅水区,教师不敢追问,就怕下不来台。其实,小组合作就是启发深度思维的重要平台,在小组合作中倾听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形成触动,从而进行深度思维。一次合作不够,再来第二次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效应就产生了。
最后,笔者要强调,“四梁八柱”理论进入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注意的几种意识——课时意识、文体意识、学段意识。不同课时、不同文体、不同学段对于“四梁八柱”理论的融入程度都是不同的,需要一线教师根据生本、文本、师生做出具体的选择。同时,一节常态课的“四梁八柱”切忌机械分割,要注重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