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课程,见证成长
2019-01-12江苏张家港市港区小学王丽芳詹晓燕
江苏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王丽芳 詹晓燕
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校从“以童为本”“以真为先”的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成长需求,智慧地打开课程的视角,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研究。我们基于学校“求真”文化,遵循课程规划科学性、主体性、完整性的原则,全面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积极建构促进每一个生命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童真”课程体系。
“童真”课程坚守鲜明的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学科延展”“跨界融合”“主题引领”“阶梯开展”“个性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化、本真化、适切化”的“童真”特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拓展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是学科素养落地的重要依托,我们力求通过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围绕学科的功能定位,尝试进行课程的横向组合和学段的纵向衔接。目前,我校有六大学科课程群:悦读语文课程、生活数学课程、情境英语课程、艺术融合课程、科学探究课程、运动健体课程。建设学科课程群采用的是“基础+延展”的方式,先明确各学科的学科素养是什么,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向外延展,超越学科边界,引入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科课程和学科延展课程成为统一的整体,共同指向学科素养的培养。
如悦读语文课程以语文素养培养为任务开设学科延展课程,包括“经典诵读”“名家名篇”“主题阅读”“文化探寻”等课程;生活数学课程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开设“数学与游戏”“数学与阅读”“数学与实践”等延展课程;情境英语课程设置“绘本阅读”“故事配音”“课本剧表演”等延展课程;科学探究课程的核心是创新,侧重科学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培育,有“航模科技”“STEM课程”等课程;体育和艺术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发展需要,开设“器乐进课堂”“排球”等培养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我们还通过构建“学导课堂”基本教学模式进行校本化实施。“学导课堂”教学是指以学(学生)为主体,以学(学科学习)为本位,以学(学习素养和学科素养)为核心,以“自主研学”“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学本课堂。我们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又关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的指向作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学导课堂”教学模式,共有四个环节:前置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引领—实践运用。项目小组定期开展校内“学导课堂”研讨活动或承办市级展示交流活动。通过“学导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规范和引领课程的有效实施,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教师在市级公开课中展示“学导课堂”研究成果,获得一致好评,每年都有教师在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其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意义。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围绕办学理念“为未来奠基,为成长服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链接生活及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健康自由的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下例举我校三个较鲜明的校本课程:
1.统整项目课程
课程整合是当下教育界的大趋势。我校和深圳南科大二小结成跨区域联盟,多次派教师去深圳跟岗学习,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学校成立项目研究小组团队,举行“统整项目课程设计”主题研修,对课程理论、规划管理、课程设计等进行了全方位触摸。各年级成立了统整课程项目研究团队,立足教材,联系学情,打破学科壁垒,统整了学科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力图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丰富多彩的课程,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我校的统整项目课程以年级为单位设计,从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进行开发,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现在我校各年级已经形成了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统整项目课程:一年级统整课程“动物王国”、二年级统整课程“我的植物朋友”、三年级统整课程“一棵树的价值”、四年级统整课程“56个民族”、五年级统整课程“浩瀚的星空”、六年级统整课程“港小记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管理和协作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师生成长迅速。
2.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首先是基于学生立场的学习方式,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体现学生的童趣性,让他们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中启迪智慧和灵感,提高能力和素养,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最终指向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我校以“真真少年宫”为课程实施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课程中,学其所爱,扬其所长。
学校从发展学生的“五能”(文能、武能、美能、智能和技能)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私人定制了文学、体育、艺术、科技、生活等五大类40多个课程。每一门课程有目标、有内容,有具体的实施途径,有适合学生的评价标准。校内特长教师、民间艺人和外聘专业教师为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具有特色和趣味的课程,具有个人魅力的辅导教师,让学生们深深着迷,他们在特色课程中发展特长、提高能力、启迪智慧、丰富生活、彰显自我。每一学期,我们都通过比赛、展示、表演、观摩等各种形式,促进课程项目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把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
3.成长课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成长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规律,采用适合儿童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触动心灵,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求真向善尚美务实的“真真少年”。
(1)衔接课程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经过学生、家长、教师三层调研,学校行政班子和骨干教师群策群力,启动实施了一年级衔接课程。本课程的目标分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校,包括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学校生活规则的了解以及在学校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交往层面:帮助他们建立伙伴式的学习群体。主要任务是感受同伴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为他人服务带来的成功感与幸福感,从而建立班集体的概念。认知层面:学会学习,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特设四大主题活动:“美丽的校园”“温暖的集体”“我是小真娃”“学习真快乐”。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有了良好的听讲习惯、发言习惯、书写习惯,课堂上东倒西歪的坐姿不见了,交头接耳的讲话现象少了,低头玩橡皮、铅笔的现象少了……
(2)5+X好习惯课程
我校一直将好习惯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让每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习惯”这一目标聚力三大平台积极开展养成教育。一是好习惯养成课堂。好习惯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学校积极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德育阵地,运用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开展好习惯专项教育,加强行为训练。同时,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好习惯,如体育学科渗透懂礼貌、守规则等教育,语文学科渗透讲诚信、知感恩等教育,总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将5+X 好习惯点点滴滴、实实在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经常性地渗透,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好习惯储蓄银行。在港小,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特殊的存折——“5+X好习惯银行存折”。翻开存折,满满都是学生们的好习惯养成足迹。每天,学生们都会诚信自评、记载,随后由小组长核实后存入或扣除相应美丽积分。每周五,班主任都会认真汇总、在班级储蓄榜上进行公示。每月,根据美丽积分储蓄情况,学生们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美丽币”。这些来之不易的“美丽币”,不仅可以到学校“好习惯超市”兑换心仪的奖品,更是学生们好习惯养成的最美果实。三是好习惯家庭训练营。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将好习惯的培养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开展“好习惯家庭训练营”活动。以一个月为一周期,自选2 项好习惯目标进行挑战30 天,家长与孩子一起签订家庭契约书,在每天的挑战与记录里,我们共同见证了学生们养成好习惯的美丽足迹。
(3)成长四仪课程
为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具有连续性的系列仪式课程:一年级入学仪式、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四年级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
新生入学仪式,启智门内,校长朱砂启智,送上入学祝福;好习惯门内,教师为学生送上“好习惯存折”,带领他们迈出好习惯养成第一步;红红的长地毯上,高年级的“小红帽”牵着学生们的手,融入港小大家庭……入队仪式,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接过爸妈的入队礼物,在队旗下合影留念。十岁成长仪式,校长的祝愿、教师的叮咛、传递生日的喜悦;一封封秘密准备的感恩信汇聚着爱的浓情;才艺展示、成长宣誓成为学生们铭记心间,永不褪色的成长印记。毕业典礼围绕“港小记忆”“感恩母校”“放飞梦想”三个篇章,给六年级学生的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每个仪式,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进来,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交流的平台,感受别样的心灵洗礼。
(4)亲子课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充分发掘家长中的资源,每学期每个班都有家长自愿报名,进入课堂给学生们上课。他们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让学生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不一样的课程。另外,阅读中的亲子共读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童真”课程的实施,坚守以儿童为中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宜成长的养分,满足生命的多元发展。童真课程,见证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